2017年6月21日,星期三。 昨晚下雨,一直到早上亮天,還在滴滴答答下個不停,起床開車去衛生間洗漱、加水,然后到市政府旁圖書館停車場炒菜做飯,主要是偏僻,沒人干擾,西湖公園在市中心,人比較多,不方便動用大勺掂炒。下雨本打算繼續在固原休整一天,待天氣晴朗時再走。吃過早餐后,看看天色放晴,在固原也沒啥事,決定前往六盤山紅軍西征紀念館參觀游覽。六盤山第一次過來,主觀認為應當滿目荒涼,結果卻是滿山翠綠,不管是草還是樹木,滿山沒有露出黃土地的地方,植被覆蓋比較好,和從吳忠過來,路過紅寺堡、同心等地對比,大相徑庭。路過簫關景區,停車觀景,結果景區關門。從外面看看,景區不大,估計是新建幾個門樓和城墻,游人不多,得不償失,只能關門。蕭關,在今寧夏固原東南。六盤山山脈橫亙于關中西北,為其西北屏障。自隴上進入關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涇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渭河方向山勢較險峻,而涇河方向相對較為平易。蕭關即在六盤山山口依險而立,扼守自涇河方向進入關中的通道。蕭關是關中西北方向的重要關口,屏護關中西北的安全。關中西北方向的威脅主要來自隴西、河西及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秦漢時期主要是匈奴,隋唐時期主要是突厥、吐蕃,北宋時主要是西夏黨項。蕭關為關中抗擊西北游牧民族進犯的前哨。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曾入蕭關,襲擾北地等郡,致使關中震動。漢武帝時,國力增強,重視北邊國防。漢武帝曾兩次出蕭關,巡視西北邊境,耀兵塞上,威懾匈奴。自北朝后期起,突厥稱雄塞外,中原政權頻受其擾。唐武則天時,曾任魏元忠為蕭關大總管,統重兵鎮守蕭關,以備突厥。北宋時,黨項人建立的西夏稱雄西北。在宋夏之間近百年的對抗中,蕭關一帶為雙方對峙前沿。離開簫關,繼續前行,不久就來到一個三叉路口,左行去往涇源,右行去往隆德。查看地圖,去往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應當右行前往隆德方向。順路前行,大約不到十公里,眼看再有幾公里就到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了,發現前面國道312主路上已被柵欄擋住,停車咨詢一下,答曰“正在修建六盤山隧道,封路禁止通行”,又問去往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如何走,答曰“返回六盤山鎮,走高速前往”。無奈,只能調頭往平涼方向。又來到一個三叉路口,右行前往平涼,左行前往固原。停車照相,路標明示:涇水之源,避暑勝地。上書“和尚鋪村”,哇塞本地和尚多啊,有尼姑嗎。路標后側山峰就是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所在地,看山勢是比較陡峭的,國道312需要盤桓幾圈才能上去的,現在在修建六盤山隧道,以后就不需要爬山了。路過六盤山鎮,走高速可以翻到六盤山西側,在返回去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東行就是前往平涼,決定前往平涼一游。路過一個叫三關口的地方,停車瞧瞧。三關口位于涇源縣城北30公里、六盤山鎮三關口村。三關即習慣上說的西越六盤必經六盤關,南逾隴山必達制勝關,北出塞外必過瓦亭關。據此三關為東進關中之口,后人稱三關口。三關口古名彈箏峽,又稱金佛峽。三關口歷史上曾是重要的戰略要地,而今西蘭公路穿峽而過,峭壁青翠,山光水韻,別有情趣,是懷古憑吊的去處。相傳當年楊六郎、楊七郎鎮守三關口布陣擺將,當地百姓為紀念楊家將,1985年已修建六郎廟(包括六郎殿、七郎殿、關公殿)。確實是個峽谷,兩側山不算太高,但是在古代也是天然屏障。兩山夾一谷,易守難攻之處。此處建有六郎廟一座,相傳此地是當年楊六郎鎮守邊關的地方。山門對聯蠻有意思:六盤云氣聚仙福樂地;三關山青貢佛道真君。繼續前行,離開寧夏,進入甘肅。進入平涼市區平涼是甘肅省下轄的地級市,位于甘肅省東部,六盤山東麓,涇河上游,為陜甘寧交匯幾何中心“金三角”,橫跨隴山(關山),東鄰陜西咸陽,西連甘肅定西、白銀,南接陜西寶雞和甘肅天水,北與寧夏固原、甘肅慶陽毗鄰。平涼是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和皮毛集散地,甘肅省主要農林產品生產基地和畜牧業。平涼素有“隴上旱碼頭”之稱,是古“絲綢之路”必經重鎮,史稱“西出長安第一城”。平涼自古為屏障三秦、控馭五原的重鎮,是“兵家必爭之地”和隴東傳統的商品集散地,中原通往西域和古絲綢之路北線東端的交通和軍事要沖,不僅是西北地區的公路樞紐,而且是歐亞大陸橋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轉站。駐車在柳湖公園對面的綠地廣場北側路邊停車位,附近商業廣場有多個衛生間,早六點以前,西側商業中心地下層衛生間開放,其它衛生間都是白天開放。廣場看街景下午本想逛逛對面的柳湖公園,下雨,沒辦法在車里觀雨景。商業廣場西側停車場,位于超市出口,購物臨時停停,駐車不方便,人多,觀景影響休息。2017年6月22日,星期四。吃過早餐后,逛逛柳湖公園。左宗棠題寫的公園牌匾公園不大,市民鍛煉身體,休閑的地方。柳湖書院,平涼市宣傳部分正在組織迎七一演出。平涼市北側的山峰,不高,東西方向有幾十公里。平涼火車站,小站,目前還沒有高鐵。參觀平涼博物館平涼博物館地處平涼寶塔公園的東部,面西呈方形的四角飛翹,墨綠色的琉璃屋頂端莊大氣。平涼市博物館前身是平涼地區博物館,成立于1979年。位于明代韓王紫金城延恩寺的舊址寶塔梁上。是甘肅省市(州)博物館中僅有的3個國家二級博物館之一。館藏有青銅器、陶瓷器、金銀器、玉石器、碑刻壁畫、書畫皮影等十多個種類的藏品11565件,其中國家珍貴文物842件。佛道教展廳,主要介紹佛教,道教在平涼的發展歷程。道教也是平涼的重要宗教之一,附近的崆峒山是道教圣地。鎮館之寶寶塔公園下的民居,房屋間距很小。遠望平涼街景明代石牌坊離開平涼,前往慶陽。途中路過涇川,發現一個國內佛教界有名的大云寺。大云寺舍利塔下有地宮,藏有舍利很多,號稱世界第一,每月初一、十五和重要的佛教節日免費開放。大云寺目前還在建設中,估計以后要收費。大云寺博物館總占地364畝,分為中心區、服務區和景區廣場三部分。總體規劃設計為仿唐建筑風格。概算投資約3億元。中心區占地100畝,總建筑面積15000平方米,主要建設主展館、佛骨舍利塔、鐘樓、鼓樓、東西碑亭及接待管理服務中心等。服務區和景區廣場占地264畝,主要建設迎賓廣場、文化街、商業街、景區道路等,共分三期建設完成。離開平涼屬地,進入慶陽地界。一路盤山道駛上一處高坡后 一路平坦。過后在慶陽博物館看地圖,發現慶陽處在黃土高原相對平坦的一處高地上。進入慶陽市區。慶陽,甘肅省省轄市。位于甘肅省最東部,陜甘寧三省區的交匯處,系黃河中下游黃土高原溝壑區。習稱“隴東”,素有“隴東糧倉”之稱。全市總土地面積27119平方公里,總人口222.27萬(2013年),轄1區7縣116個鄉鎮。慶陽市是中華民族早期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2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農耕。4000多年前,周先祖不窋開啟了農耕文明的先河。這里是“環江翼龍”和“黃河古象”的故鄉,是中國“第一塊舊石器”的出土地;這里是中國中醫藥文化的發祥地,中醫鼻祖-岐伯的出生地,在此成就了舉世矚目的《黃帝內經》;這里是原陜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甘肅唯一的革命老區,被譽為“永遠的紅區”。國家級隴東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區,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蘊藏富集,長慶油田的發源地。慶陽博物館,過來看看時間尚早,還夠參觀游覽的,進館瞧瞧。一層展廳為慶陽地區發現的恐龍、大象等化石展品。慶陽地區的地形圖,可以看出慶陽市區處于一塊比較平坦的臺地上。二層為慶陽地區的佛教有關的壁畫、石雕、石刻等內容。慶陽地區分布著大量的石窟等佛教遺跡。中國十大名塔慶陽地區的知名人士的雕像,其中有狄仁杰,范仲淹等人物。三層為慶陽地區的紅色運動紅軍西征來歷,不是紅軍西路軍的情況。是紅軍進入陜北后,為擴大地盤和影響,先后進行的東征和西征戰役,都是彭德懷領導的擴大地盤的行動。四層展出的是慶陽的刺繡和剪紙等藝術。慶陽剪紙駐車在市政府辦公樓對面的廣場路邊停車位,廣場有衛生間可用,有水無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