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的輪廓酷似蹲著的秦俑,甘肅慶陽則如同一個大拳頭,砸在陜西的肚子上,就像秦俑是被一拳打蹲下的。 慶陽位于甘肅省東部,陜甘寧三省區(qū)交匯處,按順時針方向鄰市分別是:寧夏固原、寧夏鹽池、陜西榆林、陜西延安、陜西咸陽、甘肅平?jīng)觥o論從風(fēng)土文化還是當(dāng)?shù)胤窖詠砜矗瑧c陽都與隔壁的陜西更為接近,但在行政劃分上卻歸屬甘肅。 《白鹿原》中的“塬”,指黃土高原特有的四周陡、頂上平的地貌,世界上最大的塬就是慶陽境內(nèi)的董志塬,面積達900多平方千米。 子午線上望甘陜,玉華宮前憶狼煙。慶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蒲河(涇河的支流)穿慶陽南下匯入涇河,涇河向東南匯入渭水。由慶陽南下可威脅關(guān)中,北上可以鉗制河套地區(qū)。 周人的先祖不窋帶著族人在北豳(慶城、寧縣及周邊區(qū)域)建立邦國,后來周人走下隴東高原,進入關(guān)中平原,建立周王朝。春秋戰(zhàn)國時,慶陽一帶的方國中,屬義渠最為強大,秦昭王滅義渠戎后,置北地郡。北宋時黨項人在寧夏平原建立西夏王朝,慶陽地處宋夏邊界,是關(guān)中的門戶。 慶陽與平?jīng)鰱|部地處隴山以東,歷史上大部分時期都和陜西綁在一起,隋朝屬陜西關(guān)內(nèi)道,宋朝屬陜西路,元朝屬陜西行省,明朝屬陜西布政司。一直到清朝康熙年間,陜甘分治,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使陜西省和甘肅省互相牽制,從那時候慶陽與平?jīng)鰱|部才劃歸甘肅,用的正是“犬牙交錯”的原則。 歷史上陜西有不少割據(jù)勢力,前趙、前秦、后秦、大夏、西魏、北周等,這些占據(jù)關(guān)中并稱雄一方的政權(quán)刺痛清朝的神經(jīng),將慶陽與平?jīng)鰱|部剝離陜西也就勢在必行。換句話說,一旦陜西出現(xiàn)問題,慶陽與平?jīng)鰱|部就像一個大鐵拳,打入陜西腹部,由于地形高差,慶陽的軍隊可以從隴東高原順勢而下直撲關(guān)中腹地。 慶陽與平?jīng)鰱|部位于黃土高原上,與同維度的陜北高原只隔一個低矮的子午嶺,發(fā)源于隴東高原的涇水和發(fā)源于陜北高原的洛水共同流入關(guān)中平原并匯入渭河。從地形上說,慶陽與平?jīng)鰱|部和陜北共同構(gòu)成了關(guān)中平原的北部防線,而關(guān)中作為一個四塞之地,西有隴山、南有秦巴、東有崤函,于是在以“山川形便,犬牙交錯”為指導(dǎo)的分省概念中,慶陽與平?jīng)鰱|部就單拎出來劃給了甘肅,為的就是在陜西的西北部留下一個缺口。 清朝時寧夏還不是省級行政區(qū),寧夏屬于甘肅,慶陽是甘肅凸出的一塊,卻還不像拳頭。1929年寧夏成了一個省級行政區(qū),甘肅這一鐵拳才成型。 慶陽西與甘肅主體有隴山相隔,隴山北部稱“六盤山”,也就是盤山六次方能通過,可見兩者之間地理阻隔的程度。慶陽與平?jīng)鰱|部距陜西的其他部分更為接近,這種距離感不僅是地理上的,還是心理和文化上的。 慶陽人和平?jīng)鰱|部人在飲食習(xí)慣、語言、文化等方面都和陜西比較接近。慶陽人吃臊子面、羊肉泡饃,說的是關(guān)中方言,再加上慶陽距陜西省會西安只有到蘭州距離的一半,慶陽人去西安也比去蘭州方便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