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一直都是福建的重要代名詞之一。 鐵觀音、大紅袍等烏龍茶聞名國內外;坦洋工夫紅茶、窨制茉莉花茶歷史悠久;福鼎白茶、政和白茶近年來異軍突起,備受矚目。唯獨綠茶,在福建似乎就是個“異數”,顯得平淡了許多。 其實,綠茶在全國都是茶葉產銷主力。2018年,全國綠茶產量為172.24萬噸,占比為65.8%;內銷市場上,綠茶也是主導茶類,占比63.1%。2018年,綠茶出口也有30.29萬噸。如此大受歡迎的綠茶,在福建好像出現了一個“瓶頸”。 縱觀福建茶葉的發展格局,綠茶也并非一直都處于劣勢,甚至出現過“綠茶大省”之說。 1970年,紅茶出口受阻,國內因此大量壓縮紅茶而發展綠茶,即所謂“紅改綠”。由松溪、政和引進的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與福云品系等適制烘青綠茶的新品種加盟,綠茶類產量逐年增加。 1976年,政和縣加工綠茶1093.4噸;1978年,建陽縣生產綠茶毛茶99.55噸。1980年,政和縣當年烘青綠茶750噸,占全縣總產量62.6%;1989年,松溪縣綠茶產量占全縣茶產量90%。以天山綠茶、蓮心茶、雪峰白毛猴為首的20多種綠茶一直活躍在福建茶界。 隨著福建烏龍茶的崛起、紅茶的復蘇,福建綠茶開始走下坡路。 1984-1986年,因受國內外市場“烏龍熱”的沖擊,不少茶區將適制烘青綠毛茶的鮮葉原料推遲采期,改制成烏龍茶。1985年,建陽縣綠茶產量下降至561.95噸。 到了2008年,就寧德市的綠茶產量便直線下降了一半。而綠茶還能在福建茶界“夾縫中生存”,首先應歸功于茉莉花茶。很長一段時間,閩東、閩北一帶的綠茶都被加工成茉莉花茶的茶坯,成了茉莉花茶的基礎原料。也由此,漸漸地,綠茶變成為了各大茶類的“佐料”。 2012年,海峽都市報曾以“十斤福建綠茶不抵一斤龍井,綠茶大省遭遇邊緣化”為題,反映了當時綠茶在市場中的“低廉”存在。隨著福建茉莉花種植面積不斷減少,茉莉花茶產量也隨之減少,綠茶的售賣更是難上加難。 此外,長年以來綠茶作為茶坯,價格低廉,使得省內綠茶產地的茶農沒有了加工綠茶的積極性,久而久之,給人形成“福建綠茶都是給其它茶類做原料”的印象,漸漸喪失自身優勢。 ①借鑒成功茶類。 拿福鼎白茶為例,在生產總量不占優勢的情況下,已經開始慢慢侵占茶類市場,并有繼續直線向上的趨勢。“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口號,將健康理念成功導入白茶營銷,加之政府的公共區域品牌建設、茶企的互幫互助以及文化品牌輸出,使得白茶越來越深入人心。 ②立足于本土茶類。 如,福建綠茶中較為出名的松溪綠茶。前一陣子瘋傳茶圈的《松溪縣委書記黃美萍出鏡代言,向全球推介松溪綠茶》成功打響松溪綠茶,也為福建綠茶對外推廣另辟一條蹊徑,通過互聯網傳播讓更多人了解綠茶。 ③培養習慣。 移動支付、網約車、外賣等行業的崛起,都是因為他們培養了用戶的習慣消費。由此,應先帶動形成綠茶產區本地人自飲綠茶習慣,然后由點到面成群向外擴張,做出特色綠茶,進而改變綠茶作為基礎原料成活的現狀。 近幾年,福建綠茶依舊處于“寄人籬下”的狀態,在夾縫中求生存。福建綠茶有著歷史悠久、品類眾多、規模種植的優勢,不應該就此沒落。 部分內容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