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經 1.晴明:本穴位在雙目之內眥外,主治兩目紅腫,迎風流淚等眼疾。因有明目之效,故以其功能命名,曰:“晴明”。有疏風清熱之功。 4.曲差:曲指彎曲,差指不齊。該穴從眉沖到五處的循行路線,很不規則,因名“曲差”。有清頭散風之功。 5.五處:本穴前為曲差,后為承光,兩旁為上星,目窗。本穴在其正中,而五穴同功,皆主目疾,有通關竅解郁熱作用。又該穴在曲差后五分,因而名之。 8.絡卻:絡,指細小的絡脈。眼白外側有紅肉,結于大眼角為絡。卻,指退的意思。言針此穴可使目赤絡消退,故名之。有清頭散風之功。 9.玉枕:玉,貴意,此指肺金。枕指枕骨。穴當枕骨兩旁,人寢著枕之處,因名玉枕。有清頭散風之功。 11.大杼:杼,即織梭。脊椎兩側有橫突隆出,形如織杼,古稱杼骨,上椎尤大,本穴在其旁,故名之。是膀胱,小腸,三焦和膽經之會穴,又是八會穴中的骨會,被喻為經脈之大機杼。有祛風解表,疏調筋骨之功。 12.風門:出入之處為門。穴屬膀胱,膀胱主一身之表。本穴如風氣出入的門戶,故以為名。有疏散風寒,清熱調肺之功。 13.肺俞:俞通輸。系肺在背之俞穴,穴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處,是肺氣轉輸,輸注之穴,治肺疾要穴之一,故名之。有宣熱疏風,調理肺氣作用。主治邪在肺,肺寒熱。 14.厥陰俞:系心包絡在背之俞穴,內應心包絡。心包絡為手厥陰經,故換言而稱“厥陰俞”。又以經脈的生長,發展,消盡次序而言,厥陰乃消盡之意,該穴可治心氣不固,四肢厥冷之證,有通經活絡之功。 15、心俞:本穴系心在背之俞穴,內應心臟,是心氣轉輸,輸注之穴。心主血,藏神,有理氣和血,化痰寧心,安神之功。主治心臟疾患。 16.督俞:即督脈在背之俞穴,為督脈經氣轉輸,輸注之所,故以為名。有理氣寬胸之功。 17.膈俞:內應橫膈膜,而為之俞,故以為名。系八會穴中之血會,有補血化瘀之功。 18.肝俞:穴近肝臟,系肝在背之俞穴。內應肝臟,是肝氣轉輸輸注之所,為治肝要穴,故名之。有清瀉肝膽,養血明目之功。 19.膽俞:即膽在背之俞穴,內應膽腑,為膽氣轉輸,輸注之處,為治膽疾要穴,故名之,有清瀉肝膽,理氣解郁作用。 22.腎俞:系腎在背之俞穴,內應腎臟,是腎氣轉輸,輸注之所,治腎疾要穴,故名之。有益腎固精,清熱利濕之功。 23.三焦俞:系三焦在背之俞穴。內應三焦,是三焦之氣轉輸,輸注之所。治其病患的要穴。故名之。有調理三焦,健脾利水之功。 24.氣海俞:本穴與任脈的氣海穴相應而在背,故名之。為百氣轉輸之處,有培元補腎之功。主治腰痛,月經不調,痛經,氣喘。 25.大腸俞:系大腸在背之俞穴,與大腸相應,是大腸之氣轉輸,輸注之所,因而得名。有通調大腸之功,主治大腸疾患。 26.關元俞:因與任脈關元穴相對,而在背,是人體陽氣交關之處。又“關”有聯絡之意,是聯絡元氣之所,故名之。本穴統領下焦氣血,猶可調補丹田原氣。主治腰腿痛,腹脹,泄瀉,遺尿,小便頻數。 27.小腸俞:系小腸在背之俞穴。內應小腸。是小腸之氣轉輸,輸注之處,主治小腸之疾,故名之。有清熱利濕作用。 28.膀胱俞:系膀胱在背之俞穴,內應膀胱,是膀胱之氣轉輸,輸注之所,治膀胱疾患要穴。故名之。有疏通膀胱,清熱化濕之功。 29.中膂俞:膂,指背脊夾骨兩旁勁起之肉,穴當其處,故以為名,有清利下焦之功。 30.白環俞:環者,繞也。是指足太陽膀胱經之支脈從腰部挾脊柱外側直下,貫臀部至此穴后,再回繞至上髎穴,穴主白濁,帶下。以其環行與主治功能命名。有疏調下焦之功。 31--34.上次中下四髎穴:就是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穴。一側四穴,兩側共八穴。即以薦骨左右八個骶后孔排序次第而命名,合稱“八髎穴”。均有理下焦,健腰腿之功,是治療婦科,二陰疾患及腰痛的常用穴。 35.會陽:前會陰,后會陽。本穴在后陰尾骨尖下端兩旁,為陽脈之氣的左右足太陽經與督脈交會之所,故名“會陽”。有壯腰,補益,清熱利濕作用。 36.附分:附指旁,分即離。本經由大杼分出,并從此下行,故名“附分”。該穴有清熱散風,疏經活絡作用。 37.魄戶:戶即門。該穴與肺俞平行,肺為藏魄之所,故以為名,有疏散風熱,養陰清肺之功。主治肺癆,咳血,咳嗽,氣喘,項強,肩背痛。 38.膏肓:膏,心下之部,生于脾。肓,心下膈上部,生于腎。“膏,肓”又喻指病位深隱,故以為名。本穴有通宣理肺,益氣補虛之功。 39.神堂:居室為堂。心為藏神之地,本穴在心俞之側。有如心神留住之所,故以為名。有清肺寧心,理氣安神作用。主治氣喘,心痛,驚悸,胸悶,咳嗽,脊背強痛。 40.譩譆:即噫嘻。據《素問》載:取本穴時,用手指壓按本穴,令病人呼“噫嘻”之聲,則指下跳動應手,因而名之。有宣肺解表,和胃降逆之功。 41.膈關:本穴內應膈肌,與膈俞平行,為胸腹交關之隔界,因以為名。有寬胸利膈,和胃降逆之功。 42.魂門:醫常當以“門”“戶”等喻為經氣出入之處。本穴在肝俞之側,肝藏魂,有如肝魂出入之門。故名之,有疏肝理氣之功,主治肝疾,脅痛脹滿。 43.陽綱:統領為綱。本穴屬膀胱經,位居膽俞之側,適當胃俞,三焦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之上,為諸陽之總綱,因名之。有疏清肝膽濕熱作用。 44.意舍:居處為舍。本穴與脾俞平列,脾為藏意之所,因名“意舍”。有疏清濕熱,健脾運陽作用。 45.胃倉:儲者為倉。穴在胃俞之旁,胃為倉廩之官,因名“胃倉”。有理氣和胃,健脾之功。主治胃疾,納少不食。 46.肓門:門指出入之處。本穴上有膏肓,下有胞肓,穴由脊背透連臍腹,與腎經之肓俞相應,猶上下前后諸肓穴之門戶,故以為名。有通調腸胃,化滯消痞之功。 47.志室:藏者為室。穴在腎俞之側,腎藏志,故以為名。有滋補腎陰,清利下焦濕熱作用。主治遺精,記憶力減退等。針炙本穴有壯腎添髓之效。 48.胞肓:胞,脬。脬,膀胱也。肓指脂膜。穴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膀胱俞之側,適當膀胱與脂膜之間,主治膀胱之疾,故名之。有疏調下焦之功。 50.承扶:承指受,扶為攙。穴在雙腿后面,臂紋正中,位置關鍵。又該穴主治尻尾股臀陰寒大痛,針之則可痛減離杖,不受人,物支持,因而名之。有舒經活絡之用。 52.浮郄:浮指漂,郄指大隙。本穴所以命名“浮郄”,即穴位浮泛擴大,而功用浮泛。有疏筋利節作用。 53.委陽:委即曲。本穴在膝腘紋外側端,平行于委中,外為陽,故以為名。有疏筋利節之功。 54.委中:本穴在膝腘窩正中,取本穴時,須使患者腘膝彎曲,“委而取之”,故以為名。為膀胱之合穴,又為四總穴之一,有清熱利濕,疏筋利節作用。 56.承筋:承指承受。本穴位于腨腸(即腓腸肌)中央陷中,主治脛痹不仁,腳腨酸重,霍亂轉筋諸疾,針之可使筋肉恢復承受作用,故名之。有疏筋利節之功。 57.承山:穴當腨肌下,分肉陷中。以承筋之凸,喻山嶺之巔,本穴猶在山麓之夾谷,承山巔氣勢下行,故名之。有疏筋利節之功。 58.飛揚:飛和揚都有騰起之意,飛又有意外之意。本經經氣按其意應直下運行,卻由此出走外方,突然躍起,狀若騰飛,故名之。系膀胱經絡穴,別走腎經。有疏筋活絡之功,主治癲狂恍惚,魂魄揚飛。 59.跗陽:跗,通附,從屬,靠近之意。因足太陽之絡(飛揚)別走足少陰腎經,陽氣將盡,從此陽經已絡于陰經,實有附屬陽氣之意,故在飛揚絡穴之下,設此穴為跗陽。系陽蹺脈之郄穴,有疏筋利節之功。 60.昆侖:昆侖指高大之意。《子午流注說難》中說本穴:”乃是太陽所行之經穴,膀胱為水府,穴居足踝后,比井滎輸原各穴較高,昆侖乃水之高原”。且兼該穴主治頭部疾患,又有高大之意,故以“昆侖”名之。有疏風活絡作用。 62.申脈:申同伸,有矯健之意。因本穴在足外踝之下,屬陽,陽蹺脈出于本穴。故名之。系陽蹺脈之所生,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陽蹺脈,有祛散風寒,疏筋活絡作用,主治腳脖拘攣,腰膝冷痛。 66.足通谷:通,指流通,谷,陰象也。本穴為足太陽膀胱經所流的滎穴,脈氣通于足少陰腎經的然谷,故名之。有疏風清熱之功。主治頭痛,項強,目眩,鼻衄,癲狂。 67.至陰:至有盡,到之意。穴當足小趾外側,是足太陽脈氣終止之地,由此交給足少陰腎經,表示陽氣已盡,陰氣將起,自此進入陰經,因名“至陰”。系膀胱經之井穴,有疏通經絡,調整陰陽,清頭明目,矯正胎位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