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經循行歌
胃足陽明交鼻起,下循鼻外入上齒,還出俠口繞承漿,頤后大迎頰車里,耳前發際至額顱,支下人迎缺盆底,下膈入胃絡脾宮,直者缺盆下乳內,一支幽門循腹中,下行直合氣街逢,遂由髀關抵膝臏,胻跗足趾內間同;一支下膝注三里,前出中趾外間通,一支別走足跗趾,大趾之端經盡已。
按:足陽明是足大趾之次趾,不是中趾,必傳寫之誤。
注:●足陽明胃經之脈,起于鼻者,是謂由迎香穴上交頰中兩旁,約過足太陽脈之睛明穴,分下循鼻外,始交于足陽明之承泣、四白、巨穴也;從巨入上齒中,還出俠口之地倉穴;還繞唇下,交會任脈之承漿穴,卻循頤后下廉,復交本經之大迎穴。由大迎出循頰車穴,上行耳前,過客主人穴,合少陽經,循發際至額顱兩旁之懸顱穴、頜厭穴,復交足陽明之頭維穴下關穴。
●其支者,行大迎穴,從大迎前循人迎水突穴氣舍穴,循喉嚨入缺盆穴,下膈屬胃絡脾,散布臟腑。
●其直者,從缺盆穴直行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等穴,下乳內廉不容穴也;從不容循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等穴,下夾臍天樞穴也;從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等穴,入氣街中,氣沖穴也。
●其支者,起于胃口,是謂前之屬胃絡脾之支,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氣街穴,會沖脈上行者也;其下行本經者脾關穴也。
●抵伏兔至伏兔穴下,從伏兔行陰市穴、梁丘穴,下膝臏中犢鼻穴,循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等穴,下循脛外廉,豐隆穴也;從豐隆循解溪穴,下足跗,沖陽穴也;從沖陽行陷谷穴內庭穴,入次趾外間也。
●其本支別支,一自下巨虛下入次趾外間;一別循跗上入大趾次趾間厲兌穴,出其端,交于足太陰脾經也。
胃經穴歌
四十五穴足陽明,承泣四白巨經,地倉大迎登頰車,下關頭維對人迎,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尋,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滿出梁門,關門太乙滑肉起,天樞外陵大巨里,水道歸來達氣街,髀關伏兔走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連條口底,下巨虛下有豐隆,解溪沖陽陷谷同,內庭厲兌陽明穴,大指次指之端終。
胃經分寸歌
胃之經兮足陽明,承泣目下七分尋,再下三分名四白,巨鼻孔旁八分。
地倉俠吻四分近,大迎頷下寸三中,頰車耳下八分陷,下關耳前動脈行。
頭維神庭旁四五,人迎喉旁寸五真,水突筋前人迎下,氣舍喉下一寸乘。
缺盆舍下橫骨陷,氣戶下行一寸明,庫房下行一寸六,屋翳膺窗乳中根。
不容巨闕旁二寸,一寸承滿與梁門,關門太乙滑內門,天樞臍旁二寸尋。
樞下一寸外陵穴,陵下一寸大巨陳,巨下三寸水道穴,水下二寸歸來存。
氣街歸來下一寸,共去中行二寸勻,髀關膝上尺二許,伏兔髀下六寸是。
陰市伏兔下三寸,梁丘市下一寸記,犢鼻膝臏陷中取,膝眼三寸下三里。
里下三寸上廉穴,廉下二寸條口舉,再下二寸下廉穴,復上外踝上八寸,
卻是豐隆穴當記。解溪則從豐隆下,內循足腕上陷中,沖陽解下高骨動,
陷谷沖下二寸名,內庭次指外岐骨,厲兌大次指端中。
注:●承泣穴,在目下七分,目下胞陷中,上直瞳子正視取之,是其穴也。
●從承泣直下三分,顴空骨內,亦直瞳子取之,四白穴也。
●從四白下行,俠鼻孔旁八分,亦直瞳子取之,巨穴也。
●從巨下行,俠口吻旁四分外許,近下微有動脈,地蒼穴也。
●從地倉行頷下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大迎穴也。
●從大迎行耳下曲頰端,近前八分陷中,側臥開口取之,頰車穴也。
●從頰車上行,耳前動脈,側臥合口有空取之,下關穴也。
●從下關上行額角,入發際以督脈中行神庭穴旁開四寸半,頭維穴也。
●從頭維下行,頸下俠結喉旁一寸五分,大動脈應手,伸頭取之,人迎穴也。
[10]從人迎下直行,頸大筋前內貼氣喉,水突穴也。
[11]從水突下直行,頸大筋前結喉下一寸許陷中,貼骨尖上有缺處,氣舍穴也。
[12]從氣舍下行,肩上橫骨陷中,缺盆穴也。
[13]從缺盆下行,巨骨下一寸,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氣戶穴也。
[14]從氣戶下行一寸六分,亦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庫房穴也。
[15]從庫房下行一寸六分,亦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屋翳穴也。
[16]從屋翳下行一寸六分,亦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膺窗穴也。
[17]從膺窗下行,當乳頭之中,乳中穴也。
[18]從乳中下行一寸六分,亦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乳根穴也。
[19]從乳根行在第四肋端,旁開中行二寸,不容穴也。
[20]從不容穴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承滿穴也。
[21]從承滿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梁門穴也。
[22]從梁門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關門穴也。
[23]從關門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太乙穴也。
[24]從太乙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滑肉門穴也。
[25]從滑肉門下一寸,俠臍旁二寸許陷中,天樞穴也。
[26]從天樞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外陵穴也。
[27]從外陵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大巨穴也。
[28]從大巨下三寸,亦旁開中行二寸,即水道穴也。
[29]從水道下二寸,亦旁開中行二寸,即歸來穴也。
[30]從歸來下行,在腿班中有肉核,名曰鼠溪,直上一寸,動脈應手,亦旁開中行二寸,氣街穴也。
[31]從氣街下行,膝上一尺二寸許,中行左右各三指捺,上有肉起如伏兔之狀,故名伏兔,在此肉起后,交紋中,髀關穴也。
[32]從髀關下行,膝上六寸起肉間,正跪坐而取之,伏兔穴也。
[33]從伏兔下行三寸,在伏兔之下陷中,拜揖而取之,陰市穴也。
[34]從陰市下行一寸兩筋間,梁丘穴也。
[35]從梁門下行過膝蓋骨,下胻骨上陷中,俗名膝眼,此處陷中兩旁有空狀如牛鼻在外側者,犢鼻穴也。
[36]從犢鼻下行,胻骨外側大筋內宛宛中,足三里穴也(犢鼻即膝眼處也)。
[37]從足三里下行三寸,兩筋骨陷中,舉足取之,上巨虛穴也。
[38]從上巨虎下行二寸,舉足取之,條口穴也。
[39]從條口下行一寸,兩肋骨陷中,蹲地舉足取之,下巨虛穴也。
[40]從下巨虛復斜向后,上行,在足外踝上八寸,骨外廉陷中,豐隆穴也。
[41]從豐隆內循下足腕上,中行陷中,解溪穴也。
[42]從解溪下行足跗上,即腳面也,高骨間動脈,沖陽穴也。
[43]從沖陽下行二寸,至足大趾之次趾本節后陷中,陷谷穴也。
[44]從陷谷下至足大趾之次趾本節前岐骨外間陷中,內庭穴也。
[45]從內庭下行足大趾之次趾之端,去爪角如韭葉許,厲兌穴也
脾臟經文
經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又云:諫議之官,知周出焉。
又云: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于口。
又云:是經常多氣少血。
『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臟意與智。
『中臟經』曰:脾主消磨五谷,養于四旁(
脾經循行經文
脾足太陰脈,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后,上內踝前廉,上內,循脛骨后,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見圖四十八)
脾經循行歌
太陰脾起足大趾,上循內側白肉際,核骨之后內踝前,上循胻經膝里,股內前廉入腹中,屬脾絡胃與膈通,俠喉連舌散舌下,支絡從胃注心中。
注:●足太陰脾經之脈,起于足大趾之端隱白穴也。
●從隱白循指內側內肉際,大都穴也。
●從大都過核骨后,太白穴也。
●從太白循公孫穴商丘穴,上內踝前廉,三陰交穴也。
●從三陰交上內循脛骨后,漏谷穴也。
●從漏谷交出厥陰之前,地機穴,陰陵泉穴也。
●從陰陵泉上膝股內前廉,血海穴、箕門穴、沖門穴也。
●從沖門入腹,屬脾絡胃,循行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等穴而上行咽喉,俠咽,連舌本,散舌下也。●其支者,從胃之絡,別行上膈,注心中,以交于手少陰心經也。
脾經穴歌
足太陰脾由足拇,隱白先從內側起,大都太白繼公孫,商丘直上三陰塢,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沖門前,府舍腹結大橫上,腹哀食竇天溪連,胸鄉周榮大包盡,二十一穴太陰全。
脾經分寸歌
大趾端內側隱白,節后陷中求大都,太白內側核骨下,節后一寸公孫呼。
商丘內踝微前陷,踝上三寸三陰交,再上三寸漏谷是,踝上五寸地機朝。
膝下內側陰陵泉,血海膝臏上內廉,箕門穴在魚腹上,動脈應手越筋間。
沖門橫骨兩端動,府舍上行七分看,腹結上行三寸入,大橫上行一寸三。
腹哀上行三寸半,食竇上行三寸間,天溪上行一寸六,胸鄉周榮亦同然。
外斜腋下六寸許,大包九肋季脅端。
注:●隱白穴,在足大趾內側端后,去爪甲角如韭葉許,是其穴也。
●從隱白行足大趾內側,次節末骨縫,赤白肉際陷中,大都穴也。
●從大都行足大趾后內側,內踝前核骨下,赤白肉際陷中,太白穴也。
●從太白上行,足大趾本節后一寸,內踝前陷中,公孫穴也。
●從公孫上行,內踝下微前陷中,商丘穴也。
●從商丘上行,內踝踝尖上三寸,夾骨陷中,三陰交穴也。
●從三陰交上行三寸,夾骨陷中,漏谷穴也。
●從漏谷上行五寸,在膝下五寸內側,夾骨陷中,伸足取之,地機穴也。
●從地機上行膝下,內側曲膝橫紋頭陷中,陰陵泉穴也。
[10]從陰陵泉上行,在膝臏上一寸,內廉白肉際陷中,血海穴也。
[11]從血海上行,在魚腹上越兩筋間,陰骨內廉,動脈應手,不禁重按,箕門穴也。
[12]從箕門上行,橫骨兩端約紋中動脈,去腹中行旁開三寸半,沖門穴也。
[13]從沖門上行七分,去復中行,亦旁開三寸半,府舍穴也。
[14]從府舍上行三寸,去腹中行,亦旁開三寸半,腹結穴也。
[15]從腹結上行一寸三分,去腹中行,亦旁開三寸半,大橫穴也。
[16]從大橫上行三寸半,去腹中行,亦旁開三寸半,腹哀穴也。
[17]從腹哀上行三寸,或從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處,往下六寸四分,去胸中行旁開六寸,舉臂取之,食竇穴也。
[18]從食竇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旁開六寸,仰而取之,天溪穴也。
[19]從天溪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亦旁開六寸,仰而取之,胸鄉穴也。
[20]從胸鄉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亦旁開六寸,仰而取之,周榮穴也。
[21]從周榮外斜下行,過少陽膽經淵液穴下三寸,至液下六寸許,出九肋間季脅端,大包穴也(見圖四十九)。
心臟經文
經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又云: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于耳,又曰開竅于舌。
又云:是經少血多氣。
『難經』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乳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張介賓曰: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臟,心外有赤黃脂裹,是為心包絡,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回相看,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謂膻中也。
(圖五○)
心經循行經文
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俠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循臑內后廉,行手太陰肺心主之后,下肘內,循臂內后廉,抵掌后銳骨之端,入掌內后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心經循行歌
手少陰脈起心中,下膈直與小腸通,支者還從肺系走,直上喉嚨系目瞳,直者上肺出腋下,臑后肘內少海從,臂內后廉抵掌中,銳骨之端注少沖。
注:●手少陰心經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由心系下膈,絡小腸;其經之支者,從心系上行夾咽,系目之系;其經之直者,復從心系退上通肺,行手太陰肺心主之后,下出行腋下,極泉穴也。
●從極泉穴循臑內后廉,青靈穴也。
●從青靈穴下肘內循臂內后廉,少海穴也。
●從少海穴抵掌后銳骨之端,靈道、通里、陰、神門等穴也。
●從神門穴入掌內后廉,少府穴也。
●從少府穴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少沖穴而終,以交于手太陽小腸經也
。
心經穴歌
條文:手少陰心起極泉,青靈少海靈道全,通里陰神門下,少府少沖小指邊。
心經分寸歌
少陰心起極泉中,腋下筋間動引胸,青靈肘上三寸取,少海肘后端五分,靈道掌后一寸半,通里腕后一寸同,陰腕后內半寸,神門掌后銳骨隆,少府小指本節末,小指內側取少沖。
注:●極泉穴,在腋下臂內筋間動脈引胸中,是其穴也。
●從極泉下行至肘,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青靈穴也。
●從青靈下行肘內廉,節后大,骨外上去肘端五分,肘內橫紋頭,屈肘向頭取之,少海穴也。
●從少海下行掌后一寸五分,靈道穴也。
●從靈道下行五分,循腕側外腕后一寸陷中,通里穴也。
●從通里內行五分,掌后脈中腕后五分,陰穴也。
●從陰行掌后銳骨端陷中,神門穴也。
●從神門行手小指本節末,外側骨縫陷中,少府穴也。
●從少府行小指內,中行去爪由角如韭葉,少沖穴也(見圖五十二)。
小腸經文
經云: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又云:小腸后附于脊,前附于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又云: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谷由此而入,復下一寸,外附于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
又云:是經多血少氣。
「難經」曰:小腸重二斤十四兩
小腸徑循行經文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抵鼻,至目內眥,斜絡于顴
小腸經循行歌
手太陽經小腸脈,小指之端起少澤,循手外側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內側,上循臑外出后廉,直過肩解繞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內,向腋絡心循咽嗌,下膈抵胃屬小腸;一支缺盆貫頸頰,至目銳眥卻入耳,復從耳前仍上頰,抵鼻升至目內眥,斜絡于顴別絡接。
注:●手太陽小腸之脈,從小指內側少陰之脈少沖穴循小指之端少澤穴起,循手外側前谷后溪穴,從后溪上腕至腕骨穴,從腕骨出踝中,入陽谷、養老穴也。
●從養老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也。
●從支正出肘內側兩筋間,小海穴也。
●從小海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肩貞穴,繞肩胛臑穴上肩,天宗穴也。
●從天宗循行秉風、曲垣等穴,從肩中俞入缺盆穴,散而內行,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之分。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入天窗、天容穴,上頰顴穴,至目銳眥,卻入耳中聚于聽宮穴也。
●其別支從頰上頜抵鼻,至目內眥,以交于足太陽經。
小腸經穴歌
手太陽經小腸穴,少澤先于小指設,前谷后溪腕骨間,陽谷須同養老列,支正小海上肩貞,臑俞天宗秉風合,曲垣肩外復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經穴數一十九,還有顴入聽宮。
小腸經分寸歌
小指端外為少澤,前谷本節前外側,節后橫紋取后溪,腕骨腕前骨陷側。
陽谷銳骨下陷肘,腕上一寸名養老,支正外側上四寸,小海肘端五分好,肩貞肩端后陷中,臑俞肩臑骨陷考。(肩臑骨陷者,下胛骨上舉臂陷中取之也),天宗肩骨下陷中,秉風肩上小空(肩上骨后,舉肩有空),曲垣肩中曲胛陷,外俞上胛一寸從(即外肩俞。肩胛上廉,上脊三寸)。
中俞大椎二寸旁,天窗曲頰動陷詳,天容耳下曲頰后,顴面頄銳骨量,(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
聽宮中耳珠子上(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此為小腸手太陽。
注:●少澤穴,在手小指外側端,去爪甲角一分陷中,是其穴也。
●從少澤上行,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前谷穴也。
●從前谷上行,手小指本節后,外側橫紋尖上陷中,仰手握拳取之,后溪穴也。
●從后溪上行,手掌外側,腕前起骨下罅縫陷中,腕骨穴也。
●從腕骨上行,手掌外側,腕下銳骨下陷中,陽谷穴也。
●從陽谷上行,手下銳骨上,一空腕后一寸許陷中,養老穴也。
●從養老上行外廉四寸,支正穴也。
●從支正上行,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小海穴也。
●從小海上行,肩曲胛骨下,大骨傍兩骨解間,肩端后陷中,肩貞穴也。
[10]從肩貞上行肩端,臑上肩骨下,胛骨上廉陷中,舉臂取之,臑俞穴也。
[11]從臑俞上行,肩骨下陷中,天宗穴也。
[12]從天宗上行,肩上小胛骨,舉臂有空,秉風穴也。
[13]從秉風上行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曲垣穴也。
[14]從曲垣上行,肩胛上廉,去脊傍開三寸陷中,肩外俞穴也。
[15]從肩外俞上行,肩胛內廉,去脊督脈之大椎穴傍開二寸陷中,肩中俞穴也。
[16]從肩中俞上行,頸大筋前曲,頰下動脈應手陷中,天窗穴也。
[17]從天窗上行,耳下曲頰后,天容穴也。
[18]從天容上行,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顴穴也。
[19]從顴上行耳中之珠,聽宮穴也(圖五十五)。
膀胱經文
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又云: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水液由此別回腸隨氣泌滲而入,其出入皆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也,是經多血少氣。
「難經」曰: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
膀胱循行經文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上額交顛;其直者,從顛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直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腘中;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貫內,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膀胱經循行歌
足太陽經膀胱脈,目內眥上起額尖;支者顛上至耳角,直者從顛腦后懸,絡腦還出別下項,仍循肩膊俠脊邊,抵腰膂腎膀胱內,一支下與后陰連。
貫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內左右別,貫胛俠脊過髀樞,臂內后廉腘中合,下貫內外踝后,京骨骨下趾外側。
注:●足太陽之脈,起目內眥睛明穴,從睛明循行攢竹、曲差、五處,上額交顛,入承光穴,從承光循行通天穴。
●其支者,從顛至耳上角,交于足少陽之經。
●其直者,從通天入絡于大杼穴,從大杼循行肩髆內風門穴,從風門循行肺俞穴,挾脊抵腰中厥陰俞穴,從厥陰俞穴、循行心俞、鬲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入循膂絡腎,從腎俞穴循行氣海俞,從腰中下挾脊大腸俞穴,從大腸俞循行關元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等穴,別行上、次、中、下等穴。
●其支者,又復上肩膊內,從附分穴循行貫胛魄戶穴,從魄戶循行挾脊內膏盲、神堂、嘻、鬲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等穴,過髀樞秩邊穴,從秩邊穴循髀外從后廉、承扶、浮、委陽穴,下合腘中委中穴,從委中循行合陽穴,從合陽下貫內承筋穴,從承筋循行承山、飛揚、附陽等穴,從附陽穴循行出外踝之后昆侖穴,從昆侖穴循行仆參、申脈、金門等穴,循京骨即本經之京骨穴也。
●從京骨循行束骨、通谷穴,至小趾外側至陰穴而終,以交于足之少陰經也。
膀胱經穴歌
足太陽經六十三,晴明攢竹曲差參,五處承光接通天,絡卻玉枕天柱邊。
大杼風門引肺俞,厥陰心膈肝膽居,脾胃三焦腎俞次,大腸小腸膀胱如,中膂白環皆二行,去脊中間二寸許,上次中下,會陽須下尻旁取。
還有附分在三行,二椎三寸半相當,魄戶膏肓與神堂,嘻膈關魂門旁,陽綱意舍及胃倉,育門志室連胞肓,秩邊承扶殷門穴,浮相鄰是委陽,委中再下合陽去,承筋承山相次長。飛揚附陽達昆侖,仆參申脈過金門,京骨束骨近通谷,小趾外側尋至陰。
膀胱經分寸歌
足太陽兮膀胱經,目內眥角始睛明,眉頭陷中攢竹取,曲差神庭傍寸五,五處直行后五分,承通絡卻玉枕穴,后循俱是寸五行。天柱項后發際內,大筋外廉之陷中,自此脊中開二寸,第一大杼二風門,三椎肺俞厥陰四,心五督六膈七論,肝九膽十脾十一,胃俞十二椎下尋,十三三焦十四腎,氣海俞在十五椎,大腸十六小十八,膀胱俞穴十九椎,中膂內俞二十下,白環俞穴廿一椎,小腸俞至白環內,腰空上次中下,會陽陰微尻骨旁,背開二寸二行了,別從脊中三寸半,第二椎下為附分,三椎魄戶四膏盲,第五椎下神堂尊,第六噫嘻膈關七,第九魂門陽綱十,十一意舍之穴存,十二會倉穴已分,十三盲門端正在,十四志室不須論,十九胞肓廿秩邊,背部三行下行循。承扶臀下股上約,下行六寸是殷門,從殷外斜上一寸,曲膝得之浮尋,委陽承扶下六寸,從內斜并殷門。委中膝腘約紋里,此下三寸尋合陽,承筋腳跟上七寸,穴在腸之中央,承山腿肚分肉間,外踝七寸上飛揚,附陽外踝上三寸,昆侖外跟陷中央,仆參亦在踝骨下,申脈踝下五分張,金門申脈下一寸,京骨外側大骨當,束骨本節后陷中,通谷節前限中量,至陰小趾外側端,去爪甲之韭葉方。
注:●睛明穴,在目內眥外一分宛宛中,是其穴也。
●從睛明上行眉頭陷者中,攢竹穴也。
●從攢竹上行發際間,俠督脈之神庭穴傍開一寸五分,正頭取之,曲差穴也。
●從曲差后五分,俠督脈之上星,傍開一寸五分,五處穴也。
●從五處后行一寸五分,承光穴也。
●從承光后行一寸五分,俠督脈之百會穴,傍開一寸五分,通天穴也。
●從通天后行一寸五分,絡卻穴也。
●從絡卻后行一寸五分,玉枕穴也。
●從玉枕俠項后大筋外廉,下行發際陷中,天柱穴也。
[10]從天柱下行,以項從第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二寸陷中,正坐取之,大杼穴也。
[11]從大杼下行,二椎下兩旁,各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風門穴也。
[12]從風門行三椎下,去脊中各二寸,又以手搭背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是穴之處,正坐取之,肺俞穴也。
[13]從肺俞行四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厥陰俞穴也。
[14]從厥陰俞行五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心俞穴也。
[15]從心俞行六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督俞穴也。
[16]從督俞行七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膈俞穴也。
[17]從膈俞行九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膽俞穴也。
[18]從膽俞行十一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脾俞穴也。
[19]從脾俞行十二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胃俞穴也。
[20]從胃俞行十三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三焦俞穴也。
[21]從三焦俞行十四椎下,與臍平,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腎俞穴也。
[22]從腎俞行十五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氣海俞穴也。
[23]從氣海俞行十六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大腸俞穴也。
[24]從大腸俞行十七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關元俞穴也。
[25]從關元俞行十八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小腸俞穴也。
[26]從小腸俞行十九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膀胱俞穴也。
[27]從膀胱俞行二十椎下,去脊中二寸,俠脊胛起肉間,伏而取之,中膂俞穴也。
[28]從中膂俞行二十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白環俞穴也。
[29]從白環俞行腰胛骨下一寸,俠脊兩旁第一空陷中,上穴也。
[30]從上行俠脊旁第二空陷中,次穴也。
[31]從次行俠脊旁第三空陷中,中穴也。
[32]從中行俠脊旁第四空陷中,下穴也。
[33]從下行陰尾尻骨兩旁五分許,會陽穴也。
[34]自大杼別脈,其支者從肩膊內循行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附分穴也。
[35]從附分下行第三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魄戶穴也。
[36]從魄戶下行第四椎下,五椎上,此穴屆中,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曲脊取之,膏肓穴也。
膀胱經分寸歌(續)
注:
[37]如取其穴,先令病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動,乃從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根據胛骨之際,相去骨際如容側指許,按其中一間空處,自覺牽引肩,是其穴也。
[38]從膏肓下行第五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神堂穴也。
[39]從神堂下行第六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嘻穴也,以手重按,病人呼「嘻」,是其穴處,蓋因其痛也。
[40]從嘻下行第七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開肩取之,膈關穴也。
[41]從膈關下行第九椎下,相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魂門穴也。
[42]從魂門下行第十椎下,去脊中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陽綱穴也。
[43]從陽綱下行第十一椎下,去脊中三寸半,正坐取之,意舍穴也。
[44]從意舍下行第十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胃倉穴也。
[45]從胃倉下行第十三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肓門穴也。
[46]從肓門下行第十四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志室穴也。
[47]從志室下行第十九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伏而取之,胞肓穴也。
[48]從胞肓下行第二十一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伏而取之,秩邊穴也。
[49]從秩邊下行在尻臂下,陰骨上約紋中,承扶穴也。
[50]從殷門外循斜上一寸,屈膝得之,浮穴也,故在委陽穴上一寸也。
[51]從浮下行,仍在承扶穴下六寸,屈伸取之,委陽穴也,而與會陽下合腘中也。
[52]從委陽下行,腘中央約紋動脈陷中,令人仰頦至地,伏臥取之,委中穴也。
[53]從委中下行,膝腘約紋下三寸,合陽穴也。
[54]從合陽下行,腸中央陷中,腳跟上七寸,承筋穴也。
[55]從承筋下行,腿肚下尖分肉間陷中,承山穴也。
[56]從承山斜行,足外踝后上七寸陷中,飛揚穴也。
[57]從飛揚下行,足外踝上三寸筋骨之間,附陽穴也。
[58]從附陽下行,足外踝后五分,跟骨上陷中,細動脈應手,昆俞穴也。
[59]從昆侖下行,足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仆參穴也。
[60]從仆參行足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許白肉際,申脈穴也。
[61]從申脈下行一寸,金門穴也。
[62]從金門行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下,京骨穴也。
[63]按而得之,小指本節后大骨,名京骨,其穴在骨下。
[64]從京骨行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通谷穴也。
[65]從通谷行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至陰穴也(見圖五十八)。
心包絡解
張介賓曰:心包一臟,「難經」言其無形。
滑壽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臟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其與橫膜相粘,而黃脂裹者心也,脂_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此說為是,凡言無形者非。
「靈蘭秘典論」有:十二官,獨少心包一官,而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二句。
今考心包,臟居膈上,經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實臣使也,此一官即此經之謂歟
心包絡經循行經文
手厥陰心主包絡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中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心包絡經循行歌
手厥陰心主起胸,屬包下膈三焦宮,支者循胸出脅下,脅下連腋三寸同,仍上抵腋循臑內,太陰少陰兩經中,指透中沖支者別,小指次指終相通。
注:●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于胸中,出而外行天池穴,屬心包絡之經也。
●內行下膈,歷絡三焦者,散布于腹之上、中、下也。
●其支者,循胸中出腋下三寸,即天池穴處也。
●從天池循臑內至天泉,從天泉穴行手太陰、手少陰兩脈之間,入肘內曲澤穴,下臂行兩筋之間,門、間使、內關、大陵四穴,入掌中勞宮穴,從勞宮循中指出其端,中沖穴也。
●其本支之別支,別行掌中,循小指次指之端,以交于手少陽三焦經也。
心包絡經穴歌
條文:心包九穴天池近,天泉曲澤門認,間使內關逾大陵,勞宮中沖中指盡。
心包絡經分寸歌
心絡起自天池間,乳后傍一腋下三,天泉繞腋下二寸,曲澤屈肘陷中參,門去腕后五寸,間使腕后三寸然,內關去腕后二寸,大陵掌后橫紋間,勞宮屈拳名指取,中指之末中沖端。
注:●天池穴,在乳傍一二寸許,直腋下行三寸,脅之撅起肋骨間,是其穴也。
●從天池穴斜上,繞腋循臂內廉下行二寸,舉臂取之,天泉穴也。
●從天泉穴下行,肘內廉大筋內側,橫紋頭下陷中動脈,曲澤穴也。
●從曲澤穴下行,掌后去腕五寸,門穴也。
●從間穴下行,掌后去脘三寸,兩筋間陷中,間使穴也。
●從間使穴下行,掌后去腕二寸兩筋間,內關穴也。
●從內關穴下行,掌后骨下橫紋中兩筋間陷中,大陵穴也。
●從大陵穴下行,掌中央動脈,屈無名指取之,勞宮穴也。
●從勞宮穴下行,手中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許陷中,中沖穴也(圖六十一)。
腎臟經文
經云: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又云:腎附于脊之十四椎下,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骨也,其榮發也,開竅于三陰。
「難經」曰: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臟精與志。
「中藏經」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
張介賓云: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共而曲,附于脊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黃脂包裹,各有帶二條,上條系于心,下條趨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中有兩穴,是腎帶經過處,上行脊髓至腦中,連于髓海
腎經循行經文
腎足少陰之脈,起于小趾之下,斜趨足心涌泉穴,出于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后,別入跟中,以上內出腘內廉,上股內后廉,實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腎經循行歌
足腎經脈屬少陰,小趾斜趨涌泉心,然骨之下內踝后,別入跟中內侵,出腘內廉上股內,貫脊屬腎膀胱臨,直者屬腎貫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尋,支者從肺絡心內,仍至胸中部分深。
注:●足少陰腎經之脈,起自足太陽小趾之下至陰穴,斜趨足心涌泉穴,出然谷穴之下,循內踝后太溪穴,從太溪別入跟中大鐘穴,從大鐘循行水泉、照海、復溜、交信穴,上腓內筑賓穴也。
●從筑賓出腘內廉陰谷穴,從陰谷上股內后廉橫骨穴,從橫骨內貫行脊屬腎絡膀胱也。
●其直者,從腎外行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等穴,入內貫肝與膈,外循幽開、步廊、神封、靈壚、神藏、彧中、俞府等穴,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而終。
●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以交于手厥陰經也。
腎經穴歌
足少陰腎二十七,涌泉然谷照海出,太溪水泉連大鐘,復溜交信筑賓立,陰谷橫骨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得,盲俞商曲石關蹲,陰都通谷幽門值,步廊神封出靈墟,神藏或中俞府畢。
腎經分寸歌
足掌心中是涌泉,然谷內踝一寸前,太溪踝后跟骨上,大鐘跟后踵中邊,水泉溪下一寸覓,照海踝下四分真,復溜踝后上二寸,交信后上二寸聯,二穴只隔筋前后,太陰之后少陰前,(前傍骨是復溜,后傍骨是交信,二穴只隔一條筋)
筑寶內踝上分,陰谷膝下曲膝間。橫骨大赫并氣穴,四滿中注亦相連,五穴上行皆一寸,中行旁開五分邊,肓俞上行亦一寸,但在臍旁半寸間,商曲石關陰都穴,通谷幽門五穴聯,五穴上下一寸取,各開中行五分前,步廊神封靈墟穴,神臟或中俞府安。上行寸六旁二寸,俞府璇璣二寸觀。
注:●涌泉穴,在足心陷中,伸腿屈足,卷指宛宛中,是其穴也。
●從涌泉上行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然谷穴也。
●從然谷行足內踝后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太溪穴也。
●從太溪行足跟后,跟中大骨上兩筋間,大鐘穴也。
●從大鐘行太溪下一寸,內踝下,水泉穴也。
●從水泉行足內踝下四分,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之中陷中,照海穴也。
●從照海行足內踝后,除踝上二寸許,前傍骨陷中,復溜穴也。
●從復溜斜外,上行復溜穴之后,二寸許后傍筋,交信穴也。
●從交信斜外,上行過三陰交穴,上分中,筑賞穴也,者俗名腿肚也。
[10]從筑賓上行,膝下內輔骨后,大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得之,陰谷穴也。
[11]從陰谷上行,入腹,陰上橫骨中,宛曲如仰月中央,去任脈之中行旁開五分,橫骨穴也。
[12]從橫骨上行一寸,大赫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13]從大赫上行一寸,氣穴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14]從氣穴穴上行一寸,四滿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15]從四滿上行一寸,中注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16]從中注上行一寸,肓俞穴也直臍旁去臍中五分。
[17]從肓俞上行二寸,商曲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18]從商曲上行一寸,石關十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19]從石關上行一寸,陰都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20]從陰都上行一寸陷中,通谷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21]從通谷上行一寸陷中、幽門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22]從幽門上行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旁開二寸,仰而取之,步廊穴也。
[23]從步廊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開二寸,仰而取之,神封穴也。
[24]從神封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開二寸陷中,仰而取之,靈墟穴也。
[25]從靈墟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開二寸陷中,仰而取之,神藏穴也。
[26]從神藏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開二寸陷中,仰而取之,彧中穴也。
[27]從或中上行巨骨,下俠任脈之璇璣,中行旁開二寸陷中,仰而取之,是其穴也(見圖六十四)。
三焦經文
經云: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又云: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又云:是經少血多氣。
「中藏經」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曰中清之腑,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于此也
三焦經循行經文
三焦手少陰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三焦經循行歌
手經少陽三焦脈,起自小指次指端,兩指岐骨手腕表,上出臂外兩骨間,寸后臑外循肩上,少陽之后交別傳,下入缺盆膻中分,散絡心包膈里穿,支者膻中缺盆上,上項耳后耳角旋,屈下至仍注頰,一支出耳入耳前,卻從上關交曲頰,至目銳眥乃盡焉。
注:●手少陽三焦之脈,起于手小指次指外側之端關沖穴,從關沖上出兩指之間液門、中渚穴,循手腕表陽池穴也。
●從陽池出臂外兩骨之間,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等穴,上貫肘,清冷淵穴也,從清冷淵穴循臂臑外,上肩消濼、臑會、肩、天穴,從天穴而交出足少陽經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內而循行之分,皆屬三焦經也。
●其支者,從膻中上外出缺盆,上項天牖穴,從天牖穴循系耳后,翳風、瘈脈、顱息穴,從顱息直上出耳上角角孫穴、絲竹空穴也。
●由角孫、絲竹空穴繞耳以屈下至和、耳門穴也。
●其本支之別,支者從耳后出走耳前,過足少陽經客主人穴之前,交頰至目銳之外眥,以交于足少陽膽經也。
三焦經穴歌
手少三焦所從經,二十二穴起關沖,液門中渚陽池歷,外關支溝會宗逢,三陽絡入四瀆內,注于天井清冷中,消濼臑會肩穴,天天牖經翳風,瘈脈顱息角耳門,和上行絲竹空。
三焦經分寸歌
無名外側端關沖,液門小次指陷中,中渚液門上一寸,陽池腕前表陷中,外關腕后二寸陷,關上一寸支溝名,外關一寸會宗平,斜上一寸三陽絡,肘前五寸四瀆稱,天井肘外大骨后,肘上一寸骨罅中。井上一寸清冷淵,消濼臂肘分肉端,臑會肩端前二寸,肩臑上陷中看,天肩井后一寸,天牖耳下一寸間,翳風耳后尖角陷,瘈脈耳后青脈看,顱息青絡脈之上,角孫耳上發下間,耳門耳前缺處陷,和橫動脈耳前,欲覓絲竹空何在,眉后陷中仔細觀。
注:●關沖穴,在手四指外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許,是其穴也。
●從關沖上行手小指次指岐骨間陷中,握拳取之,液門穴也。
●從液門上行一寸陷中,中渚穴也。
●從中渚由四指本節直上,行手表腕上陷中,陽池穴也。
●從陽池上行手腕后二寸,兩骨間陷中,外關穴也。
●從外關上行一寸,兩骨間陷中,支溝穴也。
●從支溝外開一寸,會宗穴也。
●以支溝會完二穴相并平直,空中相離一寸也。
●從會宗內斜上一寸,臂上大交脈,三陽絡穴也。
[10]從三陽絡上行肘前五寸外廉陷中,四瀆穴也。
[11]從四瀆斜外上行,肘外大骨尖后,肘上一寸,兩筋叉骨罅中,屈肘拱胸取之,天井穴也。
[12]從天井上行一寸,伸肘舉臂取之,清冷淵穴也。
[13]從清冷淵上行,肩下外臂肘上分肉間,消濼穴也。
[14]從消濼上行,臑外去肩端三寸宛宛中,臑會穴也。
[15]從臑會上行,肩端臑上陷中,斜舉臂取之,肩穴也。
[16]從肩上行肩,缺盆中直,是少陽經之肩井穴;后一寸,天牖穴也。
[17]從天牖上行,頸大筋外缺盆上,手太陽經天容穴后,足太陽經天柱穴前,足少陽膽經完骨穴下,發際中上斜俠耳后一寸,天牖穴也。
[18]從天牖上行,耳后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翳風穴也。
[19]從翳風上行,耳后中間難雞足青絡脈中,瘈脈穴也。
[20]從瘈脈行耳后上間青絡脈中,顱息穴也。
[21]從顱息上行,耳上上間,發際下開口有空,角孫穴也。
[22]從角孫繞行耳前,起肉當耳缺處陷中,耳門穴也。
[23]從耳門行耳前,兌發下橫動脈中,和穴也(兌發下即鬢角也)。
[24]從和上行眉后陷中,絲竹空穴也(見圖六十七)。
膽府經文
經云: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又云:是經少血多氣。
又曰:凡十一臟皆取決于膽也。
『難經』曰: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長三寸,盛精汁三合。
『中臟經』曰:膽者清凈之腑,號曰將軍,主藏而不瀉
膽經循行經文
膽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后,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后;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抵于,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里,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之間,循大趾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膽經循行歌
足脈少陽膽之經,始從兩目銳眥生,抵頭循角下耳后,腦空風池次第行,手少陽前至肩上,交少陽右上缺盆,支者取后貫耳內,出走耳前銳眥循,一支銳眥大迎下,合乎少陽抵項根,下加頰車缺盆合,入胸貫膈絡肝經,屬膽仍從脅里過,下入氣街毛際縈,橫入髀厭環跳內;直者缺盆下腋膺,過季脅下脾厭內,出膝外廉是陽陵,外輔絕骨踝前過,足跗小指次指分;一支別從大指去,三毛之際接肝經。
注:●足少陽膽經之脈,起于目之銳眥瞳子穴,循聽會客主人穴,上抵頭角頷厭穴也。
●從頷厭循懸顱、懸厘、曲鬢率谷,折而下行于耳后之天沖、浮白、竅陰、完骨等穴;折外上行至眉頭之本神、陽白、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等穴;循頸至風池穴,過手少陽經天牖穴之前,至肩上本經之肩井穴:從肩井穴卻交出于手少陽之后,入缺盆處也。
●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后,此一小支之脈,行于頭之無穴處也。
●又其支者,別銳眥下手陽明之大迎穴,合手少陽抵于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穴,以下入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里,出氣街,散布臟腑,外繞毛際,橫入髀厭中環跳穴也。
●其支者,從缺盆下腋淵液穴;從淵液穴循胸輒筋穴也。
●從輒筋、日月穴過季脅至京門穴;從京門循行帶脈、五樞、維道、居,下合髀厭中環跳穴也。
●從環跳穴以下循髀陽風市穴;從風市循行瀆、陽關、出膝外廉,陽陵泉穴也。
●從陽陵泉穴循陽交、外丘、光明等穴,下外輔骨之前陽輔穴也。
●從陽輔穴直下抵絕骨之端懸鐘穴;從懸鐘下出外踝之前丘墟穴;從丘墟穴循足跗上臨泣穴也。
[10]從臨泣入小指次指之間俠溪、竅陰穴也。
[11]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出三毛,以交于足厥陰肝經也。
膽經穴歌
足少陽經瞳子,四十三穴行迢迢,聽會客主頷厭集,懸顱懸厘曲鬢翹。
率谷天沖浮白次,竅陰完骨本神至,陽白臨泣開目窗,正營承靈腦空是。
風池肩井淵液長,輒筋日月京門鄉,帶脈五樞維道續,居環跳市中瀆。
陽關陽陵復陽交,外丘光明陽輔高,懸鐘丘墟足臨泣,地五俠溪竅陰畢。
膽經分寸歌
足少陽兮四十三,頭上廿穴分三折,起自瞳子至風池,積數陳之根據次第。
外眥五分瞳子,耳前陷中尋聽會,上行一寸客主人,內斜曲角上頷厭,后行顱中厘下穴,曲鬢耳前上發際,率谷入發寸半安,天沖耳后斜二寸,浮白下行一寸間,竅陰穴在枕骨下,完骨耳后入發際,量得四分須用記,本神神庭旁三寸,入發四分耳上系,陽白眉上一寸許,上行五分是臨泣。
臨后寸半目窗穴,正營承靈及腦空,后行相去一寸五,風池耳后發陷中。
肩井肩上陷中取,大骨之前寸半明,淵液腋下行三寸,輒筋復前一寸行,日月乳下二肋縫,下行五分是穴名。臍上五分傍九五,季肋俠脊是京門,季下寸八尋帶脈,帶下三寸穴五樞,維道章下五三定,維下三寸居名,環跳髀樞宛中陷,風市垂手中指終。膝上五寸中瀆穴,膝上二寸陽關尋,陽陵膝下一寸住,陽交外踝上七寸,外丘外踝七寸同,此系斜屬三陽分,踝上五寸定光明,踝上四寸陽輔穴,踝上三寸是懸鐘,丘虛踝前陷中取,丘下三寸臨泣存,臨下五分地五會,會下一寸俠溪輪,欲覓竅陰穴何在?
小指次指外側尋。
注:●瞳子,在目銳眥去眥五分,是其穴也。
●從瞳子下外斜行,耳前起骨上面,下一寸耳珠下動脈宛宛中,開口有空,側臥張口口取之,聽會穴也。
●從聽會上直行一寸,開口有空,側臥張口取之,客主人穴也。
●從客主人上內斜行,兩太陽曲角上廉,頷厭穴也。
●從頷厭后行耳前曲角上,兩太陽之中,懸顱穴也。
●從懸顱后行,耳前曲角上,兩太陽下廉,懸顱穴也。
●從懸厘后行,耳前入發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曲鬢穴也。
●從曲鬢后行耳上,入發際寸半陷者宛宛中,嚼牙取之,率谷穴也。
●從率谷后行耳后三分許,入發際二寸,天沖穴也。
[10]從天沖下行耳后,入發際一寸,浮白穴也。
[11]從浮白下行耳后,高上枕骨下,搖動有空,竅陰穴也。
[12]從竅陰行耳后,入發際四分,完骨穴也。
[13]從完骨折上行,神庭旁三寸;直耳上入發際四分,本神穴也。
[14]從本神行眉上一寸,直瞳子,陽白穴也。
[15]從陽白上直行,入發際五分陷中,正睛取之,臨泣穴也。
[16]從臨泣后行一寸,目窗穴也。
[17]從目窗后行一寸,正營穴也。
[18]從正營后行一寸五分,承靈穴也。
[19]從承靈后行一寸五分,腦空穴也。
[20]從腦空下行耳后,下發際陷中,大筋外廉,按之引于耳中,風池穴也。
[21]從風池下行肩上,會其支者,令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當中指下陷中,肩井穴也。
[22]從肩井下行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取之,淵液穴也。
[23]從淵液下行,復前一寸三肋端,橫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半,直兩乳,側臥屈上足取之,輒筋穴也。
[24]從輒筋行乳下二肋端縫下五分,日月穴也。
[25]從日月行監骨腰中季肋本,俠脊臍上五分,旁開九寸半,側臥屆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京門穴也。
[26]從京門下行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臍上二分,旁開八寸半,帶脈穴也。
[27]從帶脈下三寸,五樞穴也。
[28]從五樞下行,過肝經之章門穴下五寸三分,維道穴也。
[29]從維道下行三寸,監骨上陷中,居穴也。
[30]從居下行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環跳穴也。
[31]從環跳下行膝上外廉兩筋中,以手著腿中按盡處,風市穴也。
[32]從風市下髀骨外,膝上外廉五寸,分肉間陷中,中瀆穴也。
[33]從中瀆下行膝上二寸,犢鼻外陷中,陽關穴也。
[34]從陽關下行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尖骨前筋骨間,蹲坐取之,陽陵泉穴也。
[35]從陽陵泉下行,足外踝上七寸,內斜三陽分肉間,陽交穴也。
[36]從陽交行外踝上七寸外斜,外丘穴也。
[37]從外丘下行外踝上五寸,光明穴也。
[38]從光明下行一寸,輔骨前絕骨端,內斜三分,陽輔穴也。
[39]從陽輔下行三寸,外踝骨尖內動脈中,尋按取之,懸鐘穴也。
[40]從懸鐘行外踝下,斜前陷中,丘墟穴也。
[41]從丘墟下行三寸,在足小指四指本節后,足跗間陷中,臨泣穴也。
[42]從臨泣下行五分,足小指四指本節后間陷中,地五會穴也。
[43]從地五會下行一寸,足小指四指本節前,岐骨間陷中,俠溪穴也。
[44]從俠溪下行足小指四指外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竅陰穴也。
肝臟經文
經云,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又云:肝居膈下,上著脊之九椎下,是經常多血少氣,其合筋也,其榮爪也,主藏魂,開竅于目,其系上絡心肺,下亦無竅。
『難經』曰:肝重二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肝之為臟,其治在左,其藏在右脅之前,并肩著脊之第九椎
肝經循行經文
肝足厥陰之脈,起于大指聚毛之上,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后,上腘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俠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顛;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
肝經循行歌
厥陰足脈肝所終,大指之端毛際叢,足跗上廉太沖分,踝前一寸入中封,上踝交出太陰后,循腘內廉陰股沖,環繞陰器抵小腹,俠胃屬肝絡膽逢,上貫膈里布脅肋,俠喉頏顙目系同,脈上顛會督脈出,支者還生目系中,下絡頰里環唇內,支者便從膈肺通。
注:●足厥陰肝經之脈,起于足大指聚毛之際大敦行間穴,從行間上循足跗上廉太沖穴,從太沖穴去內踝一寸,至于中封穴也。
●從中封穴循內聯踝五寸,入于蠡溝穴也。
●從蠡溝上踝七寸中都穴,上內踝八寸,交出于足太陰陰經之后,上踝內廉,膝關曲泉穴也。
●從曲泉循股陰陰包五里穴,入于毛中之陰廉穴,過陰器入抵小腹,上行于章門穴,從章門循行期門穴,從期門內行,俠胃,屬肝,絡膽。
上貫膈,布脅肋,散布于臟腑,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系,上額,與督脈會于顛也。
●其有一支者,不上會于顛,但從目下頰里環唇內。
●又一支復從肝別貫膈,上注于肺,以交手太陰肺經也。
肝經穴歌
足厥陰經一十四,大敦行間太沖足,中封蠡溝伴中都,膝關曲泉陰包次,五里陰廉上急脈,章門才過期門至。
肝經分寸歌
大敦足大端外側,行間兩指縫中間,太沖本節后二寸,中封內踝前一寸,蠡溝踝上五寸是,中都上行二寸中,膝關犢鼻下二寸,曲泉曲膝盡橫紋。
陰包膝上行四寸,氣沖三寸下五里,陰廉氣沖下二寸,急脈毛際旁二五,厥陰大絡系睪丸,章門臍上二旁六,期門從章斜行乳,直乳二肋端縫已。
注:●大敦穴,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后如韭葉許,外側聚毛仲,是其穴也。
●從大敦上行足大指次指岐骨縫間,動脈應手陷中,行間穴也。
●從行間上行二寸許,足跗間動脈應手陷中,太沖穴也。
●從太衛上行足內踝前一寸,筋里宛宛中,中封穴也。
●從中封上內聯踝上五寸,蠡溝穴也。
●從蠡溝上行二寸,當胻骨中,中都穴也。
●從中都上行,犢鼻下二寸旁陷者中,膝關穴也。
●從膝關上行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橫紋頭取之,曲泉穴也。
●從曲泉上行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蜷足取之,看膝內側有槽中,陰包穴也。
[10]從陰包上行,在足陽明胃經之氣沖穴下三寸,陰股中動脈應手,五里穴也。
[11]從五里上行羊矢下,斜里三分,直上氣沖下二寸,動脈陷中,陰廉穴也。
[12]從陰廉上行陰上,中行兩旁相去二寸半,按之隱指而堅,甚按則痛引上下,此厥陰之大絡,為睪之系,急脈穴也。
[13]從急脈上行足太陰脾經之大橫外穴外,季肋直臍軟骨端,臍上二寸,兩旁開六寸,側臥取肘尖盡處,章門穴也。
[14]從章門上行,足陽明胃經之不容穴旁一寸五分,上直乳第二肋端,期門穴也(見圖七十三)。
奇經八脈總歌
正經經外是奇經,八脈分司各有名,任脈任前督于后,沖起會陰腎同行,陽蹺跟外膀胱別,陰起跟前隨少陰,陽維維絡諸陽脈,陰維維絡在諸陰,帶脈圍腰水束帶,不由常度號奇經。
注:●脈有奇常,十二經者,常脈也;奇經則不拘于常,故謂之奇也。
●蓋人之氣血,常行于十二經脈,經脈滿溢,流入他經,別道而行,故名奇經。
●奇經有八,曰:任、督、沖、帶、陽蹺、陽維、陰維是也。
●任脈任于前,督脈督于后,沖脈為諸脈之海,帶脈猶身之束帶,陽蹺為足太陽之別,陰蹺為足少陰之別,陽維則維絡諸陽,陰維則維絡諸陰,陰陽相維,諸經乃調。
●故此八脈,譬猶圖設溝渠,以備水潦,斯無濫溢之患,人有奇經亦若是也。
任脈循行經文
『素問·骨空論』曰: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見圖七十四)。
『靈樞·五音五味篇』曰: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于咽喉,別而絡口唇。
任脈循行歌
任脈起于中極下,會陰腹里上關元,循內上行會沖脈,浮外循腹至喉咽,別絡口唇承漿已,過足陽明上頤間,循面入目至清明,交督陰脈海名傳。
注:●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
●中極者,穴名也,在少腹聚毛處之上毛際也。
●中極之下謂曲骨之下會陰穴也。
●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者,謂從會陰循內上行,會于沖脈,為經絡之海也。
●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至于咽喉,別絡口唇,至承漿而終。
●上頤循面入目至睛明者,謂不直交督脈,由足陽明承泣穴上頤循面,入目內眥之足太陽睛明穴,始交于督脈,總為陰脈之海也。
任脈穴歌
任脈中行二十四,會陰潛伏兩陰間,曲骨之前中極在,關元石門氣海邊,陰交神關水分處,下脘建里中脘前,上脘巨闕連鳩尾,中庭膻中玉堂聯,紫宮華蓋循璇璣,天突廉泉承漿端。
任脈分寸歌
任脈會陰兩陰間,曲骨毛際陷中安,中極臍下四寸取,關元臍下三寸連,臍下二寸名石門,臍下寸半氣海全。臍下一寸陰交穴,臍之中央即神闕,臍上一寸為水分,臍上二寸下脘列。臍上三寸名建里,臍上四寸中脘許,臍上五寸上脘在,巨闕臍上六寸五,鳩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下六寸取,膻中卻在兩乳間,膻上寸六玉堂主,膻上紫宮三寸二,膻上華蓋四八舉,(四寸八分)
膻上璇璣五寸八,璣上一寸天突起,天突喉下約四寸,廉泉頷下骨尖已,承漿頤前唇棱下,任脈中央行腹里。
注:●會陰穴,在前陰后陰之中間,任、督、沖三脈所起,督由會陰而行背,任由會陰而行腹,沖由會陰而行足也。
●從會陰上行,橫骨上毛際陷中,動脈應手,臍下五寸,曲骨穴也。
●從曲骨上行,在臍下四寸,中極穴也。
●從中極上行,在臍下三寸,即關元穴也。
●從關元上行,在臍下二寸,石門穴也。
●從石門上行,在臍下一寸五分宛宛中,氣海穴也。
●從氣海上行,在臍下一寸,陰交穴也。
●從陰交上行,當臍之中,神闕穴也。
●從神闕上行,臍上一寸,水分穴也。
[10]從水分上行,臍上二寸,下脘穴也。
[11]從下脘上行,臍上三寸,建里穴也。
[12]從建里上行,在臍上四寸,中脘穴也。
[13]從中脘上行,在臍上五寸,上脘穴也。
[14]從上脘上行,在兩岐骨下二寸,巨闕穴也。
[15]從巨闕上行一寸,鳩尾穴也。
[16]從鳩尾上行一寸陷中,中庭穴也。
[17]從中庭上行一寸六分,膻中穴也。
[18]從膻中上行一寸六分陷中,玉堂穴也。
[19]從玉堂上行一寸六分陷中,紫宮穴也。
[20]從紫宮上行一寸六分陷中,華蓋穴也。
[21]從華蓋上行一寸陷中,璇璣穴也。
[22]從璇璣上行一寸,天突穴也。
[23]從天突上行,在頷下結喉上中央舌本下,仰而取之,廉泉穴也。
[24]從廉泉上行,在頤前下唇棱下陷中,承漿穴也
督脈循行經文
『素門·骨空論』曰:督脈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后,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于目內眥,上額,交顛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
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
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
督脈循行歌
督脈少腹骨中央,女子入系溺孔疆,男子之絡循陰器,繞篡之后別臀方,至少陰者循腹里,會任直上關元行,屬腎會沖街腹氣,入喉上頤環唇當,上系兩目中央下,始合內眥絡太陽,上額交顛入絡腦,還出下項肩髆場,俠脊抵腰入循膂,絡腎莖篡等同鄉,此是申明督脈路,總為陽脈之督綱。
注:●督脈者,起于少腹下骨中央,謂男女少腹以下,橫骨內之中央,即女子入系廷孔之端,男子陰器合篡問也。
●男子陰莖盡處,精室孔、溺孔合并一路,合篡處也,即女子胞孔、溺孔合并之處。
●廷孔之端,即下文曰:與女子等也。
●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后行,是謂本絡外合太陽中絡也。
●別絡繞臀,是謂別絡內并少陰腹里也。
故經曰: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也。
●至少陰者,循行上股內后廉,循腹里,與任脈上會于關元,貫脊屬腎,俠腎上行,與沖脈會腹氣之街。故經曰:自少腹直上,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內行至督脈齦交而終,外行系兩目之下中央,循行目內眥,會于太陽。
●故經曰:與太陽起于目內眥,上額交顛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復會于少陰,此督脈之循行也。
督脈穴歌
督脈行脈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長強,腰俞陽關入命門,懸樞脊中中樞長。
筋縮至陽歸靈臺,神道身柱陶道開,大椎門連風府,腦戶強間后頂排。
百會前頂通會,上星神庭素對,水溝兌端在唇上,齦交上齒縫之內。
督脈分寸歌,附:督脈解
尾閭骨端是長強,二十一椎腰俞當,十六陽關十四命,三一懸樞脊中央,十椎中樞筋縮九,七椎之下乃至陽,六靈五身三身柱,陶道一椎之下鄉,一椎之上大椎穴,上至發際門行,風府一寸宛中取,腦戶二五枕之方,再上四寸強間位,五寸五分后頂強,七寸百會頂中取,耳尖前后發中央,前頂前行八寸半,前行一尺會量,一尺一寸上星位,前發尺二神庭當,鼻端準頭素穴,水溝鼻下人中藏,兌端唇上端上取,齦交唇內齒縫鄉。
按:
督脈始于長強者,本自『靈樞·經脈篇』曰:督脈之別名長強,俠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
注:●督脈之別,起于長強者,即繞篡后,外合太陽,循行尾閭間,長強穴也。
●俠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謂督脈循外而上行也。
●故『難經』曰:起于下極之俞。
●即長強尾閭間也。
●并于脊里,即俠脊也。
●上至風府,入屬于腦,即上項散頭也。
●從長強貫脊上行二十一椎下,腰俞穴也。
●十六椎下,陽關穴也。
●十四椎下,命門穴也。
[10]十三椎下,懸樞穴也。
[11]十一椎下,脊中穴也。
[12]十椎下,中樞穴也。
[13]九椎下,筋縮穴也。
[14]七椎下,至陽穴也。
[15]六椎下,靈臺穴也。
[16]五椎下,神道穴也。
[17]三椎下,身柱穴也。
[18]一椎下,陶道穴也。
[19]一椎之上,大椎穴也。
[20]上至上發際,門穴也。
[21]從門入發際,風府穴也。
[22]從風府上行一寸五分枕骨上,腦戶穴也。
[23]從腦戶上行一寸五分,強間穴也。
[24]從強間上行一寸五分,后頂穴也。
[25]從強間上行一寸五分,后頂穴也。
[26]從后頂上行一寸五分,直兩耳尖頂陷中,百會穴也。
[27]從百會前行一寸五分,前頂穴也。
[28]從前頂穴前行一寸五分,會穴也。
[29]從會又前行一寸,上星穴也。
[30]從上星至前發際,神庭穴也。
[31]前后發際,合骨度共一尺二寸也,從前發際下至鼻端準頭,素窌穴也。
[32]鼻柱下溝中央近鼻孔陷中,水溝穴也。
[33]唇上端,兌端穴也。
[34]唇內齒上齦縫中,齦交穴也。凡二十八穴,循行背之中行者也(見圖七十七)。
按:『難經』二十八難曰: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之上,至風府入屬腦。乃指穴而言也。前論脈起于少腹者,是指循行而言也。
沖脈循行經文
『素問·骨空論』曰:沖脈者,起于氣街,并于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圖七十八)。
『靈樞·衛氣篇』曰:請言氣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脛氣有街。
故氣在頭者,止之于腦;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俞;氣在腹者,止之背俞。與沖脈在臍之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脛者,止之于氣街,與承山踝上。
沖脈循行歌
沖脈起于腹氣街,后天宗氣氣沖來,并于先天之真氣,相并俠臍上胸街,大氣至胸中而散,會合督任充身懷,分布臟腑諸經絡,名之曰海不為乖。
注:●沖脈者,起于氣街,是起于腹氣之街也。
●名曰氣街者,是謂氣所行之街也。
●一身之大氣,積于胸中者,有先天之真氣,是所受者,即人之腎間動氣也;有后天之宗氣,是水谷所化者,即人之胃氣也。
●此所謂起于腹氣之街者,是起胃中榖起也;并于少陰者,是并于腎間動氣也,其真氣與谷氣相并,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是謂大氣至胸中,分布五臟六腑諸經,而充身者也。
●『靈樞·順逆肥瘦篇』曰:沖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氣焉。
●『靈樞·動俞篇』又曰:沖脈者十二經之海,與少陰之大絡,起于腎下,出于氣街也。
●『靈樞·五音五味篇』又曰: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者,即此之起于腎下之謂也,而謂起于腎下者,即并于少陰之經,腎間動氣上行也。
●『素問·骨空論』曰:沖脈起于氣沖者,即此出氣街之謂也。
●不曰起而曰出者,謂谷氣由陽明胃經出,而會于氣街也。
沖脈穴歌
沖脈俠臍起橫骨,大氣四注肓俞同,商石陰通幽門穴,至胸散布任流行。
沖脈分寸歌
條文:沖脈分寸同少陰,起于橫骨至幽門,上行每穴皆一寸,穴開中行各五分。
按:
任、督、沖三脈,『素問·骨空論』曰:任脈起于中極之下,毛際以上。
是外指少腹之分也。循腹里,是內指胞中也。督脈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廷孔,男子陰器,合篡貫脊屬腎,亦是外指少腹,內指胞中也。
沖脈起于氣街,并少陰之經。亦是指于胞中也;雖未明言胞中,而實未嘗不起于胞中也。是以知任、督、沖三脈,皆起于胞中。
然三脈皆后天水谷所化,胃氣出于氣街,會于胞中,與先天腎間動之真氣,并行而充身者也。由此觀之,三脈同出一源無疑矣。
故王冰『內經』注、『甲乙經』、『針灸圖經』以任脈循背者謂之督脈;自少腹上謂之任脈,亦謂之督脈,則是以背腹陰陽,別為名目耳。
然沖脈亦起于胞中,并足少陰而上行。是任脈、督脈、沖脈乃一源而三岐者。
故人身之有腹背,猶天地之有子午;任督之有前后,猶二陸之分陰陽也。
胞中者,謂男女丹田之通稱也,在女子謂之女子胞,在男子即精室也。
注:●沖脈起于足陽明,并于足少陰腹氣之街,俠臍中行左右五分,而上行自少腹下尖陰上橫骨穴,從橫骨穴上行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等共十一穴,每穴上行相去各一寸,中行左右各五分
帶脈循行經文
『靈樞·經脈別篇』曰:足少陰上至腘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見圖八十)。
二十八難曰:帶脈者,起于季脅,回身一周。
帶脈循行歌
帶脈足少陰經脈,上腘別走太陽經,合腎十四椎屬帶,起于季脅繞身行。
注:●帶脈本由足少陰經之脈,上至腘中,別走太陽而合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故起于季脅,繞身一周行也。
帶脈穴歌
帶起少陽帶脈穴,繞行五樞維道間,京門之下居上,周回季脅束帶然。
注:●足少陰之正脈,出于然谷,循內踝后;其別者入跟中,上內,至腘中,別走而合太陽,上至腎氣穴穴,當十四椎內,與足少陰沖脈會,外與足少陽帶脈合會,而不與沖脈偕行,出于季脅,屬少陽帶脈穴也。
●故『難經』曰:帶脈者,起于季脅也,回身一周者,謂起于足少陽帶脈穴,循行五樞穴維道穴,不行居穴,回行如帶,故曰帶脈也。
帶脈分寸歌
帶脈部分足少陽,季脅寸八是其鄉,由帶三寸五樞穴,過章五三維道當。
注:●帶脈部分,在足少陽經季脅之下一寸八分,即帶脈穴也。
●從帶脈穴下三寸,即五樞穴也。
●從五樞下行,過肝經之章門穴下五寸三分,即維道穴也
陽蹺陰蹺脈循行經文
『靈樞·脈度篇』曰:蹺脈者,少陽之別,起于然谷之后,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于太陽、陽蹺而上行,氣并相還,則為濡目,目氣不榮,則目不合(圖八十二)。
二十八難曰:陽蹺脈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陰蹺脈者,亦起于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
陽蹺脈循行歌
陽蹺脈起于跟中,上合三陽外踝行,從脅循肩入頸頄,屬目內眥太陽經。
注:●陽蹺之脈,起于足跟之中,上合三陽外踝上行,從脅少陽居之穴,上循肩,入頸頄陽明之肩、承泣等穴,屬目內眥而會太陽也。
陽蹺脈穴歌
陽蹺脈近申仆陽,居肩巨骨鄉,臑俞地倉巨泣,終于睛明一穴強。
陽蹺脈分寸歌
陽蹺脈起足太陽,申脈外踝五分藏,仆參后繞跟骨下,附陽外踝三寸鄉,居監骨上陷取,肩胛一穴肩尖當,肩上上行名巨骨,肩胛之上臑俞坊,口吻旁四地倉位,鼻旁八分巨疆,目下七分是承泣,目內眥出睛明昂。
注:●蹺者足也,奇經涉于足者之名也。
●曰陽者,以其所行陽經也。
●陽蹺者,謂足太陽經之別脈也,起于足太陽膀胱經足外踝下五分陷中申脈穴也。
●從申脈繞后跟骨下,仆參穴也。
●從仆參又斜足外踝三寸,附陽穴也。
●又與足少陽會于季脅軟骨端下八寸三分,居穴也。
●又與手陽明會于膊骨頭肩端上,肩穴也。
●從肩穴上行肩尖上兩叉骨,巨骨穴也。
●又與手足太陽陽維,會于肩后大骨下胛上廉,臑俞穴也。
[10]又與手足陽明會于夾口吻旁四分,地倉穴也。
[11]從地倉穴行于鼻孔旁八分,巨穴也。
[12]又與任脈足陽明會于目下七分,承泣穴也。
[13]又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會于目內眥外一分,睛明穴也
。
陰蹺脈循行歌
陰蹺亦起跟中,少陰之別內踝行,上循陰股入胸腹,上至咽喉至睛明。
注:●陰蹺之脈,亦起于跟中,由少陰別脈然谷之穴,上內聯踝,循陰股,入胸腹,上至咽喉、睛明穴,亦會于太陽也(見圖八十四)。
陰蹺脈穴歌
陰蹺起于然谷穴,上行照海交信列,三穴原本足少陰,足之太陽睛明接。
陰蹺脈分寸歌
條文:陰蹺脈起足少陰,足內踝前然谷尋,踝下一寸照海陷,踝上二寸交信真,目內眥外宛中取,睛明一穴甚分明。
注:●陰蹺者,以其所行陰經,為足少陰別脈也。
●起于足少陰腎經,足內踝前大骨下陷中,然谷穴也。
●從然谷穴循內踝之下一寸,照海穴也。
●從照海穴不循太溪穴,又于足內踝之上二寸直行交信穴。
●從交信穴上循陰股,入陰而行,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鼻旁,屬目內眥外宛宛中睛明穴,合于太陽陽蹺,上行氣并相還,則為濡目之用矣。
●故知陰蹺脈氣,若不與陽蹺脈氣并榮于目,則目不能合也,此陰蹺循行之經脈也
陽維陰維脈循行經文
二十八難曰:陽維陰維者,維絡于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溢諸經者也。
故陽維起于諸陽之會,陰維起于諸陰交也。
陽維脈循行歌
陽維起足太陽,外踝之下金門疆,從胻背肩項面頭,維絡諸陽會督場。
注:●陽維之脈,起于足太陽經外踝之下金門穴也。
●從胻骨、背外、肩胛、項旁、面上、頭后至門穴,維絡諸陽會于督脈也(見圖八十六)。
陽維脈穴歌
陽維脈起穴金門,臑俞天肩井深,本神陽白并臨泣,正營腦空風池巡,風府門此二穴,項后入發是其根。
陽維脈分寸歌
陽維脈起足太陽,外踝一寸金門藏,踝上七寸陽交位,肩后胛上臑俞當,天穴在缺盆上,肩上陷中肩井鄉,本神入發四分許,眉上一寸陽白詳,入發五分臨泣穴,上行一寸正營場,枕骨之下腦空位,風池耳后陷中臟,項后入發門穴,入發一寸風府疆。
注:●陽維起于諸陽之會者,謂起于足太陽膀胱經之足外踝下一寸金門穴也。
●從金門穴行于足少陽膽經之足外踝上七寸,陽交穴也。
●又與手足太陽及蹺脈,會于肩后大骨下胛上廉,臑俞穴也。
●又與手足少陽會于缺盆中上毖骨際,天穴也。
●又會于肩上陷中,肩井穴也。
●從肩井穴上頭,與足少陽會于眉上一寸,陽白穴也。
●從陽白穴上行于目上,直入發際,本神、臨泣穴也。
●從臨泣穴上行二寸,正營穴也。
●從正營穴循行枕骨下,腦空穴也。
[10]從腦空穴下行,至耳后大筋外廉,風池穴也。
[11]又與督脈會于項后風府、門穴,此陽維脈氣所發也
。
陰維脈行歌
條文:陰維脈起足少陰,內踝上行穴筑賓,循腹至乳上結喉,維絡諸陰會于任。
注:●陰維之脈,起于足少陰經內踝上行筑賓之穴,循腹至乳上結喉,至廉泉穴,維絡諸陰,會于任脈也
陰維脈穴歌
陰維之穴起筑賓,府舍大橫腹哀循,期門天突廉舌本,此是陰維脈維陰。
陰維脈分寸歌
陰維脈起足少陰,內踝之后尋筑賓,少腹之下稱府舍,大橫平臍是穴名,此穴去中三寸半,行至乳下腹哀明,期門直乳二肋縫,天突結喉下一寸注:●陰維起于諸陰之交者,謂起于足少陰腎經之足內踝后,上分中,名曰筑賓穴也。
●與足太陰交于少腹下,去腹中行三寸半,府舍穴也。
●又平臍去中行三寸半,大橫穴也。
●又行至乳下二肋端縫之下二寸,腹哀穴也。
●又與足厥陰交于乳下二肋端縫,期門穴也。
●又與任脈交于結喉下一寸宛宛中,天突穴也。
●從天突穴上行,在頷下結喉上中央舌本下,廉泉穴,此陰維脈氣所發也(見圖八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