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組通過改變思維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短程心理治療方法。代表人物有艾利斯的合理情緒療法,貝克和雷米的認知療法,梅肯鮑爾的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治療的結構,一般十次左右為一個療程。
1, 評估階段(1-2次):了解來訪者當前問題和期望,為個案概念化搜集資料。不論你是哪個流派的咨詢師都要有一個最開始的評估階段,而不是一上來就開始治療,必須要先全面的了解來訪者的情況,要知道她當前的問題困擾,她的期望是什么,要為個案概念化,這是認知治療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2, 治療階段(6-14次):識別與認知重建、行為矯正,學習具有適應性技能。尋找來訪者的認知偏差,找到她這些不合理的信念來源,信念也分為好多種類型,只有找到了她的核心信念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這是一個順藤摸瓜的過程,從她意識的外延漸漸向內探索的過程,和精神分析治療過程有些類似,都是從表層開始,分析你現在的狀態,漸漸地聯系到你過去的一些經歷和創傷上面。
3, 鞏固階段(視來訪者情況而定):檢驗來訪者將所學獨立應用于現實生活中的結果,是否還有強迫洗手的現象,她的家庭記錄里記載了自己洗手時的情緒是什么樣的,內心里的想法是怎樣的,自己什么時間想去洗手但是沒有去洗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樣的情緒,這些都會記錄下來,通過重復練習去鞏固這些行為改變后的結果,可以是咨詢中的練習,也可以是家庭作業。例如在人際關系中,特別害怕給某些人打電話,那你這個星期準備打嗎,都想要打給誰,就是用這種方式去鞏固她的實踐成果。
4, 結束及防止復發階段(1-2次):處理伴隨結束的感受,回顧咨詢,總結收獲,討論復發可能性及應對方案。討論這十幾次的咨詢過程中整體的感受是什么,收獲是什么,談感受的過程就是讓她自己去捋順認知的過程。咨詢師就可以清晰的看到認知偏差改善的效果怎么樣,最終決定是否終止療程。比如強迫洗手的人之前要每天洗上百次,手部的皮膚都洗壞了,經過了認知治療后她放下了一些焦慮,改善了內心里的沖突,逐漸的改成了每天洗手五十次,二十次,不到十次,總體來講已經恢復到了相對正常的狀態,而且她自己還習得了一種辦法,就是說她從此知道了如何去抵消自己的內心的焦慮,改善內心里的沖突,再有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按照咨詢師教給她的步驟去操作,她就可以擺脫這些問題,也不再需要依賴于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