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北半球又進入了盛夏時節。隨著夏天的到來,我們開始汗流浹背,北極圈內的冰川也開始“流汗”,逐漸消融。 北極地區除了俄羅斯、加拿大等國的部分土地外,其他的部分其實都是海洋,也就是所謂的北冰洋。北冰洋沒有完全屬于自己的陸地,除了海洋就是冰蓋。在北冰洋的海底,地形是這樣的。 北冰洋擁有著自己的季節性周期,根據北極地區海洋觀測系統 (Arctic-ROOS),北極的海冰在冬季和初春時期會達到當年面積的頂峰。從3月下旬開始,這些海冰就會在天氣轉暖的情況下開始消融,并在9月份達到最低點。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中,我們見證了歷史上第二小的北極海冰面積,只有380萬平方公里,僅次于有衛星測量以來最低紀錄2012年的340萬平方公里。在2020/2021這個冬季,北極的海冰量也比往年要更少,到了今年春季才有所緩解。 (圖片說明:北極海冰面積變化曲線) 而我們此刻正在經歷了2021年,情況也不怎么樣。根據目前的觀測結果,現在的海冰面積大約是1140萬平方公里,這已經比平均值低差不多100萬平方公里了,相當于兩個四川省的面積。距離海冰面積最低谷的9月份,還有差不多3個月。 在最近19年的時間里,今年6月的北極海冰面積位居倒數第六。這不意味著今年的氣候就比前面幾年好,因為現在剛進入初夏,可變化的未知因素還有很多??纯?012年的數據就知道了,當年6月初的海冰面積排名中游,但9月份一下子就銳減出新紀錄了。 (圖片說明:最近19年內6月初的海冰面積) 略微有點喜人的是,在今年3月份和4月份,北極海冰的面積達到了最近幾年來的高峰。有跡象表明,今年9月的海冰融化程度或許會來到一個低點。 這不意味著我們就不需要為北極海冰擔心了,從5月下旬開始,北極海冰的量就開始下降。尤其是在西伯利亞,情況并沒有那么樂觀。比如其東部的拉普捷夫海,其融解速度已經創下了新的紀錄。在去年的時候,它甚至完全融化,是歷史上第二次出現這樣的情況。今年拉普捷夫海海冰的融解又快又早,現在的面積已經低于往年同期數據,恐怕今年就要第三次完全融解了。 (圖片說明:歷年來拉普捷夫海海冰面積) 今年的海冰是否會創下新低,也要看北極圈內的溫度情況。在格陵蘭島和巴倫支海的上空,溫度相對要低一些。但是在西伯利亞,情況還是不如人意,其中部地區和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一帶的溫度都要較往年更高一些,海冰的密集度也會降低。 不只是大氣溫度,海洋的溫度也比正常情況高一些,比如格陵蘭島以及拉布拉多海周圍,海水的溫度升高也非常明顯。溫室效應帶來的全球變暖,正在融解著北極的海冰。 當我們將時間尺度放大,比如40年,就會看到在這段時期內,北極的海冰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而且下降的速度還非常快。盡管最近10年的下降速度似乎比21世紀前10年有所放緩,但總體趨勢仍然不改,這意味著全球變暖的問題依然非常嚴重。 科學家對于北極海冰的關注,不僅限于面積,還有其他要素。比如海冰密集度,可以反映海冰的面積在海洋中所占的比例。大部分情況下,海冰密集度都可以達到90%-100%,但它依然可以清晰地展示極地冰蓋有著怎樣的動態變化和多樣性。 除此之外,北極海冰的另一個重要的參考要素,就是厚度。厚的位置更加牢固、薄的地方更容易融解。很容易理解,外側的冰蓋會比較薄,厚的部分集中的中心。 研究人員推測,在北極圈內,西伯利亞的冰蓋比較薄,密集度下降得也比較快。這意味著,這里的冰在未來一段時間將會面臨著比較大的融解壓力。 我們都知道,海冰的融解意味著什么。 首先,海冰融解會導致海平面上升,侵蝕沿海城市的土地范圍。如果海平面上升過于嚴重,那么將會有大量的人失去生存的家園。甚至像瑙魯這樣的小型島國,已經面臨著整個國家被淹沒的風險。 對于北極圈內的生命來說,情況也不容樂觀。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北極熊的艱難處境:它們雖然會游泳,但也需要在冰面上休息。冰川大量融解會導致很多北極熊在茫茫大海中遲遲找不到休息的浮冰,最終體力耗盡,沉到海里活活淹死。 這里說到的,還只是北極海冰。更可怕的,是地球永久凍土的融解。二者都是全球變暖的結果,都會提升地球海平面。相比之下,永久凍土可能隱藏著大量的遠古病毒,一旦隨著永久凍土的融解而被釋放出來,或許會導致恐怖的瘟疫。 地球環境,現在正處于危險的邊緣,海冰量只是反映了其中的一個方面,尚且要看今年的趨勢。至于其他的惡性影響,更加令人擔憂。如何拯救地球環境,挽救更多生命,將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全人類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