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震驚世界的通俗心理名著,出版后雖未做任何宣傳,但經人們口耳相傳,迅速暢銷起來。
僅在北美,其銷售量就超過了700萬冊,被翻譯成23種以上的語言;它曾在美國著名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上榜近20年。
它是一本人人可讀,人人可受益的心靈讀物。
作者是美國的心理醫生M.斯科特.派克, 他畢業于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他長期從事心理治療實踐,取得了卓著成績,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杰出的心理醫生”。
本書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
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教誨我們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
歸根結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正如本書開篇所言:人生苦難重重。他讓我們更加清楚:人生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
但是,他沒有讓我們感到恐懼,相反,他帶領我們去經歷一系列艱難乃至痛苦的轉變,最終達到自我認知的更高境界。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自律、愛、成長與信仰、恩典。
其中第二部分關于愛的主題,顛覆了我以往的認知。
愛是一個很神秘很博大精深的概念,無法用語言徹底解釋清楚。作者的定義是: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
為了了解愛是什么,作者列舉了愛不是什么:
1 墜入情網不是愛
長期以來,最常見的誤解,就是男女戀愛,尤其是把墜入情網當成是愛,或者認為它至少是愛的一種表現。但其實,這只是一種主觀欲望而已。
首先,墜入情網,通常會產生與性有關的欲望。其次,墜入情網的愛不會持續太久,不管愛的對象是誰,早晚我們都會從情網的羈絆中爬出來。
墜入情網,意味著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潰,使我們的自我與別人的自我合而為一。
在某種意義上,墜入情網是情感和心靈的一種退化。
墜入情網并不是真正的愛,只不過是愛的一種幻覺而已。情侶只有在脫離情網之后,才能夠真正相愛。真愛的基礎不是戀愛,甚至沒有戀愛的感覺,也無須以之為基礎。
墜入情網不是自我界限的擴展,而是自我界限部分暫時崩潰。擴展自我界限需要付出足夠的努力,墜入情網卻無需努力。
當最初的激情退去,自我界限必然恢復原狀,留下的只有失落和幻滅,心靈絕不會因此成長。
只有真正的愛,才能讓自我界限得到擴展,讓心靈得到成長和完善,而且不再恢復原狀,這是墜入情網無法實現的結果。
從本質說,浪漫愛情神話是一種可怕的謊言。
但,這卻有可能成為真愛的開始,因為戀愛與性愛造成的自我界限的暫時消失,可以使我們對對方做出承諾,而在履行承諾的過程中,真正的愛便可能產生。
這種感覺會成為一個誘因,引發我們去追求真愛。墜入情網本身并不是真愛,但它確是愛的神秘架構中最重要的一環。

2 對ta的依賴不是愛
比如,有人說:沒有了對方,我活著還有什么樂趣?我是多么愛ta啊!其實,作者說,這不是真正的愛,是過分的依賴。確切說,是一種寄生心理。
我們經常在新聞中看到,當一方離去時,另一方說沒有你我就活著沒意思了,甚至要自殺,不要以為這是對方對你的愛,這不是真正的愛,只是對方太依賴你,不肯獨立負責罷了。
因為沒有真正的自由和獨立。把別人當成快樂之源,到頭來一定備受打擊。那些與心智成熟無關,不能給心靈帶來任何滋養的,都不是真正的愛。

3 并不是所有的精神關注都是真正的愛
有的父母只有在孩子聽話時才會愛他,亦或者孩子很大了,也溺愛孩子,或者對其要求,有求必應......
其實,這樣的所謂關心,精神關注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贊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溫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父母應該成為值得尊敬的領導者與指揮官,告訴孩子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要進行理性判斷,不能僅憑直覺,必須認真思考和周密計劃,甚至做出令人痛苦的決定。

區分愛與非愛的關鍵不是自私或無私,而是行為的目的。真愛的目的永遠都是心智的成熟。真正的愛,需要投入和奉獻,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所以,真正的愛是通過主觀意愿的積極行動去付出,關注,是用心傾聽,是為了擴展對方的自我界限,成為一個更獨立更自由的人。
關于真正愛的技巧,書中還有詳盡的說明,所以每一個希望擁有幸福美滿的婚姻,希望擁有良好的親子關系的人,都可抽空讀讀這本書。
其中,書的關于自律的章節,也尤其值得一讀。人生困難重重,自律能解決一切人生苦難。什么是自律呢?如何能做到自律呢?書中有答案。
還有更高級的關于成長與信仰、恩典的思考,讀后真的讓人刷新許多認知,獲得心靈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