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作者及書 如果在你的書架上,只能有一本心理學書籍的話,我希望,就是這本《少有人走的路》。 重讀這本書。這本書像是一面鏡子,我從其中照見自己。它讓我看到自己的懶惰和某些方面的不負責任。當我看到這些的時候,心理反而平靜下來,并知道了接下來自己該怎樣去做。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想改變自己,只是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到底在哪里。而這本書就會清晰的,甚至有些殘酷的指出我們的“問題”到底在哪兒。 作者斯考特派克 此書作者斯考特派克是一名資深的心理醫生,他將他二十余年心理治療過程中對生命的體驗和感悟凝聚成這本書。談到此書作者這樣說:“釋迦牟尼,耶穌,老子,以及其他古代圣賢,都以不同方式闡述過類似觀點。而我在行醫的過程中,發現人生的現實與先人的教誨完全一致,由此促使我飽含激情,撰寫了這本《少有人走的路》”從1978年此書面世以來,在全世界已經銷售近3000萬冊。2007年在中國內陸出版后也很快成為最暢銷的心理學科普著作。 《少有人走的路》,為什么這本書會叫這個名字呢?那是因為作者多年的工作經驗讓他看到,許多人其實不愿意讓自己成長,不愿意讓自己心智成熟(或稱為“逃避成熟”)。心智成熟的道路,是一條只有少數人才會選擇的道路。因為選擇這條道路,就意味著我們必須面對真實的自己和生活,必須面對我們始終恐懼和逃避的生命難題或困境。然而更多的人愿意對其視而不見,得過且過,這樣的代價往往就是會得上心理疾病。 在作者看來,一切焦慮、抑郁等心理疾病的本質,可能都是一種逃避和不愿面對。 如果你有心理問題或疾病,這本書會如手術刀一樣讓你領悟到一切心理問題的本質,如果你實踐這本書的智慧,會讓你走出過去心靈的陰霾;如果你沒有心理疾病,遵循這本書的智慧,會讓你更了解人性,更了解生命本身,進而可以讓你更好的把握自己和自己的人生。 今天要讀的書是這本《少有人走的路》,準備好了嗎?和我一起踏上這條——少有人走的心智成熟之路。 二 靜靜讀書 第一篇自律 1- 人生苦難重重 本書的第一句話就是:“人生苦難重重?!?/span> 然而很多人不愿意面對這個“真相”,而總希望自己的人生充滿了捷徑與青睞,總希望自己的人生會輕而易舉的獲得幸福。 我們抗拒這個真理,也就讓我們更容易逃避,恐懼,幻想,趨苦求樂。當問題出現時,我們恐懼逃避。而在作者看來,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正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有的人不斷拖延時間,等待問題自行消失;有的人對問題視而不見,或盡量忘記它們的存在;有的人與麻醉藥和毒品為伴,想把問題排除在意識之外,換得片刻解脫。 心理大師榮格也說:“神經癥,是人生痛苦常見的替代品。”也就是說如果你習慣逃避問題,那么可能你就會患上焦慮或者抑郁的神經癥(心理疾病的一種) 而正確的策略當是,我們要讓自己認識到人生的問題和痛苦所具有非凡的價值。進而勇于承擔責任,敢于面對困難,才能夠使我們的心靈變的健康,人生變的幸福。 我們想要解決我們的問題,我們想要我們的人生走入正軌,我們想要轉變我們的人生,那我們應該從那里做起呢? 從——“自律”做起。 “自律”是我們解決人生問題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我們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自律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2- 推遲滿足感 一個女性財務分析師陷入討厭工作的怪圈之中,派克發現她在工作中,總是喜歡先做簡單的工作,然后盡量避免解決難的工作。派克建議她在以后上班時,先去解決麻煩的工作,然后再做簡單的工作。她照此執行后,很快便走出拖延工作的毛病。 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換成大白話說就是:“先吃苦,后享受?!?/span> 然而現代人,普遍缺乏這樣的一種生命態度。 對于快樂我們總是迫不及待,而對于痛苦又總是避之不及。就像一個小學生不顧自己沒有寫完作業的事實,而肆無忌憚的玩耍,結果玩耍之后的代價是受到父母老師的懲罰。反過來呢,如果他先完成作業,然后再去玩兒,那么就會沒有任何風險和后患。然而,更多時候我們是前者。 3- 承擔責任 很多時候,我們逃避面對我們的問題,乃至幻想問題會自己解決或消失。然而不能解決的人生難題,會如大山一樣阻礙在我們面前。問題沒有消失,它們仍繼續存在,它們是妨礙心靈成長的永遠的障礙。 我們在推卸責任時,可能會感覺舒服和痛快,但心智卻無法成熟,進而常常成為集體、社會的負擔。我們力圖把責任推給別人或組織,就意味著我們甘愿出于附屬地位,把自由和權力拱手交給命運、社會、政府、乃至獨裁者。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將其所著的討論納粹主義和集權主義的專論命名為——《逃避自由》,可謂恰如其分。為逃離責任帶來的痛苦,數不清的人甘愿放棄權力,實則是在逃避自由。 在心理治療中,會發現神經癥患者常常把“我本來可以”、“我或許應該”、“我不應該”掛在嘴邊。不管做任何事,他們都覺得能力不及他人,他們缺少勇氣和個性。而人格失調癥患者(或稱人格障礙或人格偏向)則強調“我不能”、“我不可能”、“我做不到”,他們缺少自主判斷及承擔責任的能力。治療神經癥,比治療人格失調癥容易得多,因為前者堅持問題應由自己負責,而非別人和社會所致。治愈人格失調癥患者則較為困難,他們頑固地認為問題和自己無關,他人和外界才是罪魁禍首。不少人兩者兼有,統稱為“人格神經官能癥”。在某些問題上,他們把別人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內心充滿內疚感;而在別的問題上,他們卻一推了之。 事實就是,如果我們不去解決問題,那么我們就會成為問題本身。面對和承擔自己人生的責任,是我們獲得內心力量的最重要的一步。 4- 尊重事實 這是自律的第三個原則。 就如同,我們想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就需要按照“地圖”看到它,然后按照地圖的指引,沿著正確的方向達到目的地一樣。 我們的內心也往往有一張“心靈地圖”。然而這個“心靈地圖”卻很有可能不會把我們引領到幸福的人生彼岸中。因為事實往往是,我們活在過去的“地圖”中。這過去的“地圖”就是我們成長中的經驗。 比如一個從小經歷父母婚姻不幸的女孩,可能她的“地圖”上的內容就是:“男人都是不可信任的!”;對于一個從小被父母不斷否定批評的小孩來說,他的地圖上可能就是:“我什么都做不好,是沒有價值,不值得別人愛我的?!?/span> 抱殘守缺,與現實脫節,活在過去的“地圖”中,是很多人的通病。堅守過時的觀念,對現實漠然置之,是構成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這種情形,心理學家稱之為“移情”。 作者對“移情”的定義是:把產生于童年時期,并似乎一直適用的對于現實的觀念和反應不恰當地轉移到成年人的世界里,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移情”。 尊重事實的原則,啟迪我們必須修改我們的“心靈地圖”,我們必須走出過去成長中的陰影,這樣我們才會尊重事實,活在真實中;而不是活在自己內心的恐懼或幻想之中。 5- 保持平衡 我相信,如果你很好的領會并實踐了前面的三點,你將會過上一種平衡的生活。而更多時候,我們的生活是“失衡”的,要么太過于刺激,要么太過于一潭死水;要么非常的幸福高興,要么是非常的低落哀傷。 保持平衡,意味著我們能夠掌控住我們的人生而不失控。 而作者認為,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就是“放棄”。作者舉自己9歲時候的例子,他騎著自行車瘋狂體驗著飛速行駛的刺激和快感,結果一個轉彎后他摔倒了,身上多處受傷。正因為小派克貪圖速度的快感,結果失去了“平衡”而跌倒在地。 所以,為了保持“平衡”,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學會“放棄”。雖然放棄人生的某些東西,會讓我們產生一些痛苦,然而就如作者的例子所證明的那樣:更多時候,當人生失去平衡之時,遠比放棄更為痛苦。然而,也許是因為怕讀者誤解此中的“放棄”為一種隱形的逃避,作者指出:“為了放棄,首先需要擁有某種事物。你不可能放棄從來沒有的事物。這類似獲勝前就想放棄勝利,這完全無從談起。同樣,首先確立自我,才能夠放棄自我?!?/span> 6- 自律的小結-痛苦的價值 學習“自律”,是為了讓我們人生減少痛苦的好方法。自律的智慧,也可以說是:“積極意義的四種人生原則“。目標都是解決問題,而不是回避痛苦。只要對此持之以恒,任何人都能夠使精神、心理和靈魂達到更高的層次。 然而,我們是否會減輕痛苦到最低,乃至徹底的消滅人生的痛苦呢?作者認為答案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隙ǖ氖且驗楫斘覀兺耆邮芎兔鎸ξ覀兩械耐纯?,在某種意義上痛苦就不再存在,就像很多可以難倒孩子的難題,我們成人可以輕易解決一樣;否定的是,當一個人如果生活中沒有痛苦,沒有問題了,那么也可能他將失去心智繼續成長的契機。事實就是,假使人生的目標就是逃避痛苦,那么我們完全可以得過且過,不必尋找更高層次的精神和意識的進步。所以我們要清楚,如果不經痛苦和折磨,就無法實現心智的成熟,乃至靈魂的超越。 所以作者在此篇的最后拋出一個深深震撼我的論點: “一個人是否杰出和偉大,視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而定?!?/span> 當然作者不是鼓勵人自虐,而是讓我們重新認識痛苦對于我們身心成長,心智成熟的重大意義。 第二篇 愛 如果說,“自律”是讓我們心智成熟,解決自己人生痛苦的最好方法的話,那么自律的原動力又是什么呢?或者說,支持自律的內在動力是什么呢?是——“愛”。所以接下來在第二篇中,作者詳細探討“愛”到底是什么。 1- 愛的定義 作者對愛的定義是:“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span> 讓我們進一步引申理解就是: (1) 愛,首先是一種“自我完善”的愿意。而不是固步自封,如很多人在戀愛時所說的:“我就這樣!你愿愛不愛。” (2) 愛,不僅是一個“名詞”,更是一個“動詞”,那就是為了讓自己和我們所愛的人幸福,我愿意在每一天中不斷的去改變自己、讓自己成長、來不斷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 (3) 愛的最終目的是——促進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也就是促進自我完善,也促進別人自我完善。就像很多家長愛孩子,但是那種溺愛只會讓孩子越來越長不大,越來越遠離心智成熟,那么這樣的愛,嚴格來說就不是真正的“愛”了。還有許多的“愛情”,越愛越讓人心理“退行”,越愛越讓人任性自私,那么這樣的愛情嚴格來說,是一種情感上的迷亂,也不是真正的“愛”。 (4) 愛,是一種主觀的“意愿”。它發自我們的內心深處,是我們一種強烈的意愿。我們為此而努力改變自己,完全是出于我們的內心主動的“意愿”而非強迫或壓力。 為了讓人更好的理解“愛”,作者開始進一步闡述,什么是愛,什么不是愛。 二-墜入情網不是愛 首先,墜入情網,通常涉及與性有關的欲望。就像我們再愛我們的孩子,也不會和我們的孩子墜入情網,就像除非我們有同性戀傾向,我們也不會和同性朋友墜入情網。 所以所謂的“愛情”和“墜入情網”的前提必定是和性沖動有關。墜入情網不是真正的愛,其本質究竟是什么呢?在作者看來,它與人的“力比多”(性的需求和原動力)有關,或與受基因支配的生物交配本能有關。墜入情網,是人類內在性的需求和外在性的刺激,產生的典型生理和心理的反應,意義在于增加人類生殖的機會,促進物種繁衍和生存。 三、墜入情網與“自我界限” 為了探索“墜入情網”的根源在哪里?或者說,為什么浪漫愛情和墜入情網會對我們有那么大的魔力和吸引力呢?那是和一個人在戀愛時的“自我界限”的暫時崩塌有關系的。 我們需要從我們的幼年時期講起。 在嬰兒的最初,他還無法分辨自己和外部世界的界限,當自己餓了的時候覺得全世界都在饑餓。而當媽媽給自己哺乳獲得滿足時很高興,因為他以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是和自己沒有“界限”的。于是當饑餓時,媽媽來滿足自己后就很高興,并以為自己的生命就應該這樣幸福到底。 然而后來嬰兒的美夢破碎了,他逐漸的開始發現自己的幸福與否掌控在“別人”手上,原來媽媽和自己是兩個人,不是一個人。并且當媽媽高興的時候,她會滿足我,而當媽媽不高興的時候,就可能會懲罰我。嬰兒開始失望和憤怒,并且也開始能夠區分自己和世界和別人的區別。于是就開始有了“自我界限”。 “自我界限”讓小孩子開始能夠從“無所不能”、“無所不有”的幻想中走出來,開始讓一個孩子能夠面對真實的自己,然后一點點學習一點點成長一點點長大。 然而,永遠活在“自我界限”里是很孤獨和寂寞的。因為太現實了。所以為了逃避寂寞,沖出“自我界限”的牢籠,墜入情網,沉浸于浪漫愛情之中是最迅速快捷的。 墜入情網,意味著我們的“自我界限”突然崩潰,使我們的“自我”與他人的“自我”合而為一。我們在浪漫愛情的最初理想化對方,我們陷入愛情的激情之中,沖出了自我界限的束縛,情感如絕提的洪水泛濫,涌向所愛的人,于是暫時沖毀了我們心中的所有寂寞,代之以難以言喻的狂喜和激情,我們和我們愛的人融為一體了! 然而,墜入情網,是情感和心理退化的現象。 與心愛的人結合一起無所不能的感受,跟童年時與父母相伴獲得父母的愛和保護的記憶彼此呼應;墜入情網時的無比幸福和充滿力量和幼年時有父母愛自己保護自己時的無所不能是一致的;在浪漫愛情中,我們感覺愛是那么強大,自己能夠戰勝一切,我們的前途無限光明。然而這樣的感覺經常是虛假的,常常與現實脫節。這種感受就和一個三歲大的幼兒,自認為自己能夠稱霸世界一樣本質上是一種幻覺。 就像殘酷的現實會擊碎一個3歲孩子稱霸世界的夢一樣,現實也遲早會擊碎我們的愛情之夢······ 當激情過后,彼此的“自我界限”合攏,才會發現對方那么多的缺點和不足,于是開始想要改變對方成為符合自己想要的樣子,于是開始爭吵打鬧,當初的愛情消失不見。 所以,想要讓兩個人真正幸福的相知相伴,只有愛情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兩個人繼續的成長,學會真正的愛對方。然而這并不容易,愛情很簡單,只需要突破“自我界限”瘋狂一次(如果說,愛情是心理上的自我界限的突破,那么性交就是身體上的自我界限的突破,都會帶來暫時的快感和幸福。這就是為什么在妓女面前,或一夜情中的性愛中可能會在自我界限崩潰之中,在極度的忘情中而大聲疾呼“我愛你”,狂喜之后,自我界限恢復原狀就恢復了平靜,乃至連起碼的喜歡都談不上,甚至內心充滿厭惡),那么愛的本質“自我完善”則需要我們拿出足夠多的勇氣和付出很多的努力。而墜入情網不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力氣。 所以對大部分人來說,墜入情網的經歷終結了,美好的時光就結束了,自我界限恢復原狀,感受的是幻滅與失落,而心靈不會得到成長和完善。 所以,很多不愿意自我成長和心智成熟的人,往往對“愛情”上癮,他(她)們會不斷的去尋找墜入情網的機會,來讓自己暫時的可以消除內心的寂寞與孤獨。于是他們對愛情成癮,乃至對性愛成癮,對在愛情中的彼此身心“界限”短暫消融,短暫的融為一體無比的癡迷。 ··· 然而作者也并不是徹底的抨擊愛情,他說:“戀愛本身不是愛,墜入情網不是愛,但它卻是愛偉大而神奇的布局的一部分。”所以我也喜歡說:以愛情牽手,然后兩個人一起攀登“愛”的高峰。愛情是起點,愛是頂峰! 四 依賴不是愛 還有一種最常見的對愛的誤解,那就是將依賴性當成真正的愛。他們痛苦地說:“我不想再活下去了!我沒有了丈夫(妻子、男朋友、女朋友)或者還有什么樂趣?我是多么愛他(她)?。俊蹦忝枋龅牟皇菒?,而是過分的依賴感。確切的說,那是寄生心理。沒有別人就無法生存,意味著你是個寄生者,而對方是記寄主。你們的關系和感情,沒有自由的成分。你們是因為需要而不是愛,才結合在一起的。真正的愛是自由的選擇。真正相愛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選擇一起生活罷了。 人人都有依賴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有更強大、更有力的人關心自己。不管我們看起來多么強壯,也不管我們花多大的心思,竭力做出無須關心的樣子,但從內心深處,我們都渴望過依賴他人的感覺。 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患者的典型特征—他們不在乎依賴的對象是誰,只要有人可以依賴,就心滿意足。只要通過與別人的關系,讓他們獲得某種身份或角色,他們就會感覺舒適,至于那是什么身份,對他們并不重要。真正的愛的本質之一,就是希望對方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我們豢養寵物,只是希望它們永遠不要長大,乖乖地陪著我們。我們看中的,是寵物對我們的依賴性。 五 愛不是感覺(精神灌注) 你可能會在一個酒吧遇到一個異性,然后在短時間內你們相互能量灌注,于是發生了性關系。能量灌注隨時可能消失,性接觸或性行為結束后,雙方興味索然,覺得對方毫無吸引力。 也就是說,有時候,我們的“感覺”會欺騙我們,那“感覺”也許只是我們的生物本能的作用,而不是真正的愛。 不要忘記愛的唯一目標,那就是促進心智的成熟,自己的或他人的,乃至推動人類精神的進步。而真正的愛,必須全部身心投入和風險,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與力量。使愛的對象得到成長,就必須付出足夠多的努力。 六 愛需要關注 為了更好的去愛,我們必須付出努力,不斷自我完善,這是愛的前提。愛的最重要的體現形式,就是“關注”。我們愛某個人,一定會關注對方,進而幫助對方成長。我們必須把成見放到一邊,調整心理狀態,滿足對方的需要。我們對對方的關注,是出自自我意愿、摒棄惰性的行為。 而最重要的,或者說最好的一種關注方式就是:“傾聽”。 真正的傾聽,意味著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他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傾聽者盡可能暫時把個人想法和欲望放在一邊,而盡可能體會說話者的感受。這樣說話者和傾聽者都能夠感受到愛的力量,進而都能實現自我完善。 七 愛需要避免:你是錯的,我是對的。 真正具有愛的人,絕不會隨意批評別人或與對方發生沖突,他們竭力避免給對方造成傲慢的印象。動輒與所愛的人發生沖突,多半是以為自己在見識或道德上高人一籌。真心愛別人,就會承認對方是與自己不同的、完全獨立的個體。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就不會輕易地對心愛的人說:“我是對的,你是錯的;”而我們只有勤于自省才能避免這樣的錯誤。 八 愛需要承諾與“自律” 做出承諾,是真正的愛的基石之一。具體而深刻的承諾,即便不能保證情感關系一帆風順,也會起到很大作用。做出承諾會給自己帶來責任感,也會給對方帶來安全感。 自律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勉強,而是來自于愛,而愛的本質是一種意愿。那么自律就是將愛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過程。所有的愛,都離不開自律,真正懂得愛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約束”,以促進彼此心智的成熟。人不能被情感所奴役,也不能把情感壓抑的蕩然無存。兩者都是危險的。 九愛與獨立 有時候,我們會以愛的名義,控制一個人,阻礙其成長。就像有一本書叫《母愛的羈絆》,也就是最寶貴的母愛,也可能成為阻礙孩子成長的力量。如作者所說:“不能接受所愛之人的獨立性,就會給親情和愛情帶來危害。”作者也以自己婚姻的經驗而說到:“在我少年時代,談到夫妻關系時曾為‘你我合而為一,我將一生感激’而激動,而成年之后才逐漸意識到,夫妻雙方只有更加獨立,而不是‘合而為一’,才能保持各自的情操與特性,才能使婚姻生活更圓滿。”愛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愛著與被愛著都不是對方的附屬品。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十愛的神秘性 愛是神秘的主題。為了更深的探索愛的本質,如作者所說:我們不得不進入下面更深的領域——成長與宗教。 可以大膽的說,缺乏愛,是導致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而愛,則是推動心理治療的重要元素。
第三篇 成長與宗教 1-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宗教” 這里的“宗教”不僅僅指一個人是否有宗教信仰,而是每一個人其實都有自己所相信或“信仰”的價值觀、世界觀、自己存在的意義、以及對生命本質的態度。 毫無疑問,我們的“信仰”一定會對我們的人生有著極大的影響,或正面或負面。就像一個“信仰”生命的意義在于愛與奉獻的人,和一個“信仰”生命不過就是讓自己獲得最大的快樂和滿足的人,會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結果。 一個成熟的人,需要返觀內心,看看自己的“信仰”,乃至清理和重建自己的“信仰”。 2- 科學,現代人新的“宗教” 在當代社會,“科學”似乎成為了現代人的“信仰”,很多人經常會把“科學家這樣說····”、“科學證明···”掛在嘴邊。然而科學也可能變成一種“教條主義”,變成一種僵硬霸道的專制。前一陣一個剛從美國回來的朋友對我說過這樣的一個事,在美國每個賓館的每個房間里,都會放有一本圣經,你可以隨便看,如果喜歡就可以拿走。如果論科學的發達,美國在這個世界上當是數一數二,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科學發達的國家中,幾乎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包括我們知道,在美國的法庭中仍會有這樣的一個儀式:人先在圣經和上帝面前先宣誓自己所說的是真實的。 科學的精神是好的,我們需要懷疑和探索的精神。然而如果在科學看來,一切都可以“懷疑”,但是為什么“科學”本身就不能被質疑呢?所以,我們理應對科學有一種懷疑的態度,這有利于我們的獨立思考,有利于我們探尋到生命的真諦。 3- 心的宗教 作者本身似乎是有信仰的(天主教或基督教),然而他沒有勸人去信仰他所信仰的宗教,而是鼓勵人獨立思考,最終自己選擇自己的“宗教”。這個態度也是我個人的態度。我內心其實希望我的每一個來訪者,都能夠有自己的“信仰”,因為我知道,對于一個人來說,有信仰或沒有信仰的人生將截然不同。當然很多人的“信仰”也可能確實是迷信或一種逃避,對于這樣的人我會毫無留情的指出他的這種傾向,并希望他先能夠面對自己,先能夠去面對自己生命的責任,不再躲避生命的困境。 而作者認為“心”的宗教,我的理解就是,我們選擇一個宗教信仰,不僅是讓我們的人生有了歸屬感,認同一個完美的客體。更深一步,我們當看到自己內在隱藏的神性。我在內心也堅定的認為與耶穌、釋迦牟尼、孔子等圣賢也是一樣:“他們具有的,我們一定也都具有;我們具有的,他們也一定都具有?;蛘哒f,我們所經歷的,他們也一定都經歷過?!?/span> 如當代著名神學家保羅諦利希所提出的:“神外之神”,其實就是指認識我們自己心的本性,進而“上帝已死,上帝萬歲”,更讓我們走出對上帝的“迷信”而踏上認識和發現自己內在“神性”的成長歷程。 第四篇 神奇的力量 1- 領悟和體會我們的潛意識 作者在接待新的病人時喜歡在紙上畫一個大圓圈,然后在大圓圈內畫上一個小方塊,他會指著小方塊說:“這就是你的意識,而圓圈內的其他部分,都是你的潛意識,它們占了95%以上。如果你更多地了解自己,就可以發現,你的潛意識——這個你所知甚少的‘自我’,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它的神秘性超出你的想象。”作者相信,我們具有愛的能力和成長意愿不僅取決于童年時父母的滋養,也取決于我們一生中對潛意識的體會,即潛意識給予我們的滋養。 個人很贊同作者的這個說法。我在工作中,在寫作中的主要目的和意義也在于此。也許我們的“潛意識”中有太多我們壓抑的負面情感、情結、痛苦、陰暗···然而看到它們,面對它們,接納它們,轉化它們將是我們和我們內在無盡的愛與力量連接上的不二法門。 2-“熵” 要了解“熵”,先要了解熱力學第二定律:能量自然地從有規律的狀態流向無規律的狀態;從高度分化狀態流向低度分化狀態,宇宙處于逐漸分解的過程。如“水往低處流”,想讓這個過程逆轉就需借助水泵水閘等方式,才能使水往高處流。能量自然地從高處流向低處。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經過數十億年時間,宇宙會完全分解,其高度將至最低點,成為沒有任何形狀和結構、不再發生分化的死寂狀態,這種沒有組織、不再發生分化的狀態,就稱之為“熵”。 似乎一切物質,包括我們的肉體,都會服從于“熵”的力量而從強到弱,從健康到衰老。然而我們的心靈卻可以不遵循“熵”的力量,也就是說,心智的成熟,就是一個人特殊的進化模式。身體會隨著時間而衰老退化,然而心靈卻可以不斷進化。 然而需要面對的一個事實是:我們心智進化過程與熵的力量彼此抵觸乃至沖突,也就是說,心靈的成長、心智的成熟,需要個體不斷努力,而且必然是艱苦的過程,它必須與“熵”的力量對抗,我們的心靈的需要克服“熵”的力量,才能得以成長。 2- 懶惰 “熵”的力量在我們個體生命中的“體現”是什么?就是——懶惰。也就是說,阻礙我們心智成熟的最大的障礙就是——懶惰。只要克服懶惰,其它阻力都能迎刃而解;如果無法克服懶惰,不論其他條件如何完善,我們也無法取得成功。心智的成熟,需要付出必要的努力。而懶惰,則總是讓我們逃避努力,逃避面對困境,懶惰,是我們人生中一種可怕而消極的力量。 作者在論述“懶惰”的這一章節,是本書最震撼我,最觸動我的部分。因為由此,我也看到自己的“懶惰”。事實上,正如作者所說:“我注意到,懶惰其實無處不在。在我自己身上也看到了懶惰的痕跡,它阻止我實現自我完善和承擔更多的責任。我和所有人的共同特征就是無法擺脫懶惰?!痹诒举|上,所有人都是懶惰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不管我們多么優秀,多么有智慧,只要深入反省自己,就會發現自身懶惰的一面,它是我們內心“熵”的力量。在心靈進化的過程中,懶惰始終與我們對抗,阻止我們的心智走向成熟。 怎樣看自己是否“懶惰”呢?有最簡單的一個方式就是,看你的內心是否有“恐懼感”。因為懶惰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恐懼感”。如果你心中總是會有恐懼感,那么也就意味著你內心可能在“懶惰”的逃避躲避著什么。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相信我們會看到,我們都是一個在某方面“懶惰”的人。 懶惰的另一個特征是“抗拒變化”。在面對變化來臨時,我們總是抗拒。與懶惰的對抗是永恒的戰爭,你永遠不要放棄,你要與懶惰斗爭到底。 3- 邪惡是什么? 作者認為,這個世界上確實有邪惡存在。而他認為真正的邪惡就是——“為所欲為、橫行霸道式的懶惰?!?/span> 這句話深深的刺痛我的心。 為所欲為、橫行霸道式的懶惰;為所欲為、橫行霸道式的懶惰;為所欲為、橫行霸道式的懶惰! 我在自己和別人身上,都看到過這樣的“邪惡”。 這樣的“邪惡”不僅將無法讓自己心智成熟,并且可怕的是,這樣的邪惡,也將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阻礙別人心智的成熟。 4- 兩個自己,兩股力量。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兩個自己,一個是健康的自我和病態的自我。病態的自我就是在“熵”和懶惰的作用下,逃避責任,躲避成長;而健康的自我就是在“愛”的作用下,控制自己的懶惰,承擔責任,在人生的困境和痛苦中不斷的讓自己心智成熟。 還記得“愛”的定義嗎?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正和“懶惰”相反。 作者認為,推動個人乃至整個物種克服懶惰和其他自然組里的力量就是“愛”。 于是,我們看到在我們內心的兩股力量: 一個是“熵”的力量下的“懶惰”;而另一個是心靈進化中“愛”的力量?!皯卸琛迸c“愛”是兩種對立的力量。在某些人身上,它們可以獲得平衡,在其他人身上,它們卻勢不兩立,這些都是正常現象。而愛的力量和熵的力量在一些人身上各占主導地位后,必然彼此對立和敵視,正所謂“正邪不能兩立”。 5- 心智成熟的結果 我們用“愛”來克服“懶惰“,進而踏上少有人走的路,讓自己的心智不斷成熟的結果或好處就是:我們的內心將獲得真正的“力量”,我們的心靈獲得力量,就會感覺舒適而愉快。在人生旅途上,我們穩扎穩打,循序漸進,進步帶給我們的愉悅感難以言喻。沒有什么比成為人生的專家,而且熟知自己所作的事情更讓人感覺幸福。我們的心智愈是成熟,就越有可能成為人生的專家,甚至感覺到與上帝與神心靈相通。我們會看清周遭的一切,熟悉個人行為的動機和后果。然而作者也提到了伴隨著心智成熟而帶來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孤獨感”。 三、余音繚繞 在這本書在內陸出版之前,我有兩本此書在臺灣出版的版本——《心靈地圖》。第一本是在我20歲左右在地攤買的,那本書的每一頁的文字都被我標記、每一處的空白都被我寫滿感受,后來一個朋友看中這本書,死活要我送給他這本書,我非常無奈心疼的送給了他。好在后來我在地攤上又買到一本,那種感受真是如獲至寶。 這本書可以多讀,反復讀。就像我們的身體經常需要清水來洗滌一樣,這本書可以為我們的精神清洗。 認真讀過這本書后,每個真誠勇敢的人都會承認,我們心靈中有著不少的懶惰與不負責任。順從它們,我們可能暫時會獲得一時的安樂,但終究會得到生活的懲罰,并無法活出真正的自己。 對這本書,不多說了。因為我已經盡我所能的,非常詳細的將此書講解一遍了。相信可以成為你用心閱讀此書的一個不錯的“向導”。 最后想說,如果在我人生的現在和以后有所成就的話,都歸功于對此書的領悟與實踐。 相信你也會是。 四、全書精髓 ·人生苦難重重。 ·神經癥,是人生痛苦常見的替代品。 ·自律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就是“放棄”。 ·一個人是否杰出和偉大,視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而定。 ·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來自于充分體驗人生的不安全感。 ·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贊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溫柔的安慰、有效地敦促。 ·所謂的邪惡,就是為所欲為、橫行霸道式的懶惰。 ·人的心靈具有“熵”的力量,人類也擁有自由的意志,基于這兩點考慮,我們確信有的人能夠控制自身的懶惰,有的人則無能為力。 ·心理治療的本質,不過是一種自律的工具。 五、最后點評 愿你從此踏上這條“少有人走的路”,在面對人生的種種痛苦困境的過程中,在克服“熵”與“懶惰”的心智成熟的道路上,品嘗到也是只有極少人才能夠品味到的真正的幸福與喜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