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委員會: 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位于河南洛陽南郊龍門山和香山上的龍門石窟,與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佛教石窟”。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時(公元471~477),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400余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龍門石窟遠承印度石窟藝術,近繼云岡石窟風范,與魏晉洛陽和南朝先進深厚的漢族歷史文化相融合,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中原風格”和“大唐風范”,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白樂天有詩:“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風景宜人,兩山對峙,伊水中流,猶如一座天然門闕,在春秋時期稱“闞塞”或“伊闞”,隋以后稱“龍門”。 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融入了對漢族審美意識和形式的悟性與強烈追求,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世俗化的趨勢,堪稱展現中國石窟藝術變革的“里程碑”。現存石窟1300多個,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1萬余尊,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2厘米,稱為微雕。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個石窟。 唐朝是石窟建設最高峰的時期,龍門石窟有60%以上是唐代石窟,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開鑿于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洞中佛像屬于典型的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傳說盧舍那大佛是根據武則天的面容建造的。 萬佛洞前室南壁石獅, 現存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龍門石窟亦有古碑林之稱,是中國古碑刻最多的歷史遺跡,共有碑刻題記2860多塊,其中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闕佛龕之碑”,分別是魏碑體和唐楷的典范,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上乘之作。“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其中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 唐·珪和尚功德幢碑文 龍門石窟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筑、書法、音樂、服飾、醫藥等方面的實物資料,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為此不僅有豐富的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時尚。 龍門石窟的興衰,反映出中國5至10世紀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變化,同時從某些側面也反映出中國歷史上一些政治風云的動向和社會經濟態勢的發展,它的意義是其它石窟所無法比擬的。補:白居易的墓葬就在龍門石窟對面,邊上還有始建于北魏,由白居易捐資6、70萬貫重修的香山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