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它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古人根據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指導農業生產不誤時節。西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納入《太初歷》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采用圭表測影法在黃河流域測定節氣。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來自三百多年前訂立的依據太陽黃陽度數劃分。在歷史發展中“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農歷,成為農歷的一個重要部分。 二、節氣起源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干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節令,“二十四節氣”和“十二月建”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廿四節氣原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等七顆星星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國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轉星移時北半球相應地域的自然節律亦在漸變,因此成為上古人們判斷節氣變化的依據,即所謂“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規律。由于廿四節氣是以北斗星斗柄旋轉指向確定,因此這部歷法也稱作“星辰歷”。 據文獻記載,我國中原地區在商時已出現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名稱,周時期出現了八個節氣名稱。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于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把二十四節氣定于歷法。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于三百多年前依據太陽黃經度數劃分的方法,自1645年起沿用至今。而從定《時憲歷》之后直至今的“農歷”,“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太陽黃經度數)來定的,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按黃經度數編排。即,視太陽從春分點,也就是黃經零度出發,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24個節氣正好36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 |
|
來自: 備考小蘑菇 > 《6月備考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