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于小指外側端(少澤穴),沿手背、上肢外側后緣,過肘部,到肩關節后面,繞肩胛部,交肩上(大椎穴),前行入缺盆,深入體腔,絡心,沿食道,穿過膈肌,到達胃部,下行,屬小腸。 分支:從缺盆出來,沿頸部上行到面頰,至目外眥后,退行進入耳中(聽宮穴)。 分支:從面頰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內眥(睛明穴),交于足太陽膀胱經。 病候:口舌糜爛,頸頰部疼痛,咽痛,多淚,頸項強直,肩胛外側疼痛。 內臟病候:小腹脹痛,痛連腰部,小腹痛牽引睪丸,大便泄瀉和腹痛燥屎,便閉不通。 少澤:部位:在手小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1寸(指寸)。功能:清熱醒神,活絡通乳。主治:中風昏迷、頭痛、項強、目翳、咽喉腫痛、瘧疾、熱病、乳汁不足、鼻衄、乳腺炎、腕臂疼痛等。 前谷:部位:在手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掌指關節)前的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功能:清熱疏風。主治:頭項強痛、耳鳴、耳聾、目痛、鼻衄、頰腫、腮腺炎、瘧疾、熱病、乳汁不足、手指麻木等。 后溪:部位: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掌指關節)后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功能:散風清熱、疏經活絡。主治:頭項強痛、感冒、熱病、目翳、耳聾、癲癎、癔癥、瘧疾、小兒麻痹后遺癥、臂痛、指攣、鵝掌風、癱瘓等。 腕骨:部位:在手掌尺側,當第5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功能:清熱散風,疏經活絡。主治:頭痛、耳鳴、目痛生翳、頸項強直、渴竭、尺神經麻痹、臂痛、指攣、手腫、癱瘓等。 陽谷:部位:在手腕尺側,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處。功能:清熱瀉火,舒筋利節。主治:熱病、耳鳴、耳聾、目眩、頰頜腫痛、牙痛、臂痛、手腕酸痛等。 養老:部位:在前臂背面尺側,當尺骨小頭近端撓側凹陷中。功能:清熱利濕,舒筋活絡。主治:口舌生瘡、小便短赤、落枕、肩臂酸痛、手腕酸痛或麻痹無力等。 支正:部位:在前臂背面尺側,當陽谷與小海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5寸。功能:清熱養陰,舒筋活絡。主治:頭痛、項強、頰腫、目眩、消渴、癲狂、精神病、肘臂痛、指痛、尺神經麻痹等。 小海:部位:在肘內側,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功能:清心導火,舒筋利節。主治:耳聾、目眩、牙痛、頰腫、頸項強直、小便短赤、癲癎、精神病、尺神經麻痹、臂痛、震顫、癱瘓等。 肩貞:部位:在肩關節后下方,臂內收時,腋后紋頭上1寸(指寸)。功能:疏筋利節。主治:肩胛酸痛、上肢腫痛或麻痹、癱瘓、肩周炎、耳鳴、耳聾等。 臑俞:部位:在肩部,當腋后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中。功能:舒筋利節。主治:肩胛酸痛、頸項強痛、臂痛無力等。 天宗:部位:在肩胛部,當岡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4胸椎相平。功能:舒筋利節。主治:臂肘痛、肩胛酸痛、頰頜腫痛、乳房疾病、上肢腫痛或麻痹、癱瘓等。 秉風:部位:在肩胛部,岡上窩中央,天宗直上,舉臂有凹陷處。功能:舒筋利節。主治:頸項強痛、麻痹、肩胛酸痛、臂痛等。 曲垣:部位:在肩胛部,岡上窩內側端,當臑俞與第2胸椎棘突連線的中點處。功能:舒筋利節。主治:肩痛、肩臂疼痛麻痹等。 肩外俞:部位: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功能:舒筋活絡。主治:肩背酸痛、頸項強痛、肘臂冷痛等。 肩中俞:部位:在背部,當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功能:宣肺解表,疏經活絡。主治:咳嗽、哮喘、吐血、感冒、目視不明、肩臂酸痛等。 天窗:部位:在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的后緣,扶突后,與喉結相平。功能:清熱散風,主治:頰項強痛、咽喉腫痛、耳鳴、聾啞等。 天容:部位:在頸外側部,當下頜角的后方,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功能:清熱化痰。主治:耳鳴、耳聾、咽喉腫痛、牙痛、頰腫等。 顴髎:部位:在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功能:清熱散風、疏經止痛。主治:口眼斜、牙痛、面腫、眼瞼痙攣、三叉神經痛、目痛等。 聽宮:部位:在面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后方,張口時呈凹陷處。功能:清腦聰耳。主治;耳鳴、耳聾、耳痛、頭痛、聾啞、眩暈、牙痛、下頜關節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