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國志愿軍跨過鴨綠江開始了時長兩年零六個月的抗美援朝,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被稱為“立國之戰”。至今國人一提及它便充滿敬畏與自豪,但對于美國這是一場未打贏的戰爭,他們稱為“被遺忘的戰爭”。 那時中國志愿軍僅僅依靠步槍和手榴彈就擊退了美國被譽為“滴漏器師”的美七師和160年未嘗敗績的陸戰1師的九次沖鋒,讓他們從那之后再未踏上小高嶺。 他們讓英國最尖銳的部隊聽見殘留的號手所吹起的號聲就聞風喪膽地撤退,中國志愿的戰略戰術被寫進西點軍校的經典案例之中。中國志愿軍讓世界為之震驚,同時也讓世界開始思考。正如跟隨美軍的戰史分遣隊中的貝文·亞歷山大所提出的疑問一樣——中國軍人靠什么阻擋美軍的進攻?中國志愿軍的步兵為何那么強勁? 優秀的隱蔽能力與無法察覺的目標在戰爭的第一階段志愿軍剛開始進入朝鮮的時候,為躲避敵方偵查,行動都是在夜間進行的。幾十萬大軍嚴格執行夜間行動的規定,而在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之前我軍夜戰經驗就已十分豐富。 同時我軍擅長分割包圍,而且在戰略迂回與正面進攻戰術搭配使用的情況下對敵人進行打擊,積極發揮自己的長處與優勢對敵人造成重創,并觀察戰場上突發情況及時調整策略。對于這樣的靈活運用戰術戰法的志愿軍美國國防部長馬歇爾是這樣評價:
而我軍也是在戰爭開始時美國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進入戰場的。而后我軍在云山之戰中閃電般的出擊取得了首次勝利,而當時取得勝利的關鍵正是憑借靈活的戰術運用。此后戰術運用的重要性更是體現得淋漓極致。 靈活運用的戰術讓志愿軍在與對方人力裝備懸殊的情況下多次取得勝利。鐵原阻擊戰中63師就將戰術發揮到了極致,其中8連僅有40人在正確的戰術下以16人的代價打退了美騎兵一師一個加強團的十三次進攻,而這奇跡般的戰績正是是將細微戰術發揮到極致的結果,同時這個戰績也為堅守著的志愿軍部隊大大提高了士氣,志愿軍就伴隨著“中國人的月亮”用黑夜為聯合國軍奏響處刑曲。 而在人力裝備的差距面前,我們能夠依靠自身力量取得勝利。這也同樣離不開黨的領導與指揮,在黨的英明領導下志愿軍將士們擰成了一股繩不畏敵人的重武器與威脅奮勇迎敵,使志愿軍創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跡,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苦難,對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造成一次次的重創甚至消滅。 而聯合國軍方面在從朝鮮戰爭一開始麥克阿瑟就對志愿軍的力量與數目進行了錯誤的預測與估計,在第一次戰役的失敗下麥克阿瑟依舊未做出正確判斷,他認為當時的中國已經經歷數次大規模戰爭,沒有能力與聯合國進行大規模戰爭。 因為這些錯誤的判斷他認為志愿軍的力量是弱小的,這也為聯合國軍之后的失敗埋下了巨大的隱患。但是接下來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的戰略方針對志愿軍造成了重創,但在彭德懷元帥的指揮下志愿軍迅速進行調整,將戰局一步步扭轉。 而我軍就是依靠著正確的指揮與對地形與戰事深度的分析,讓志愿軍部隊多次完成以少勝多的奇跡戰役,讓中國志愿軍士氣提升的同時也讓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一步步提高,為新中國后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堅不可摧的信念與愛國精神的結合而抗美援朝爆發的時期是中國處于剛剛成立不久的時期,各方面要面對西方國家的封鎖,國內經濟政治都需要長時間進行發展與調整。因此在裝備與補給上中國志愿軍與聯合國軍是有巨大的差異的,以至于當時都認為這是一場不可能勝利的戰爭,但是朝鮮在被侵略后對中國的影響也是巨大。 于是志愿軍需要把所有方面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將所有物資都利用之極,去努力取得最后的勝利。當時的美國等國工業發展優勢非常突出,而志愿軍就運用肉搏、白刃戰等近戰方式給予抵抗或進攻,讓其工業成果的重武器無法發揮長處與優勢。 正是因為這種作戰方式,我們用人力抹平了與聯合國軍的裝備差距。在當時的戰斗中志愿軍與朝鮮軍在人數上是略勝敵方一籌的,但在武器裝備等各方面敵軍便是碾壓式的制衡。 但是志愿軍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志愿軍多次運用“口袋戰”的方式,誘敵深入然后給他們一網打盡,這讓志愿軍總是能夠以少勝多贏取勝利。志愿軍從多角度分析敵人、地形,為的就是將自己步兵長處發揮到極致從而與聯合國軍的重武器進行抗衡,聯合國軍的攻打計劃往往都是粗糙簡陋的,而志愿軍便將細微操作能力提升到極致以此與之抗衡。這讓志愿軍與聯合國軍的第二次戰役仍是以志愿軍取得勝利告終,使聯合國軍的計劃被重創。 而在日本出版的一本關于朝鮮戰爭的書中是這樣寫的:
在長津湖、松骨峰這些悲壯的戰役里,我們看到的應該不止是鮮血,聽到的不止悲號,我們更應該聽到了中國志愿軍在心里發出的咆哮!14個小時步行了72.5公里的路,奔襲三所里是中國志愿軍用腳跑出來的奇跡。在抗美援朝的每一次戰役中都體現著志愿軍的超強毅力與信念,他們用這些創造了一次次戰役的勝利,一步步地逼近勝利。 就像“冰雕連”129人都在那寒冬里成為了一個個手持步槍對準了美軍來臨的道路上的冰雕,129人沒有一人后退。 龍虎山戰役中,335團多次與敵人肉搏,“獨膽英雄”李永貴在這次戰役中也流盡了最后一滴血。他們每個人從未想過逃跑,在他們跨過鴨綠江的時候,他們的背后就是祖國。戰爭往往是政治的延續,而抗美援朝是一場洗凈恥辱的立國之戰,他們不能退。 黃繼光用21歲的身體擋住了美軍的機槍口為后方部隊爭取了寶貴時間。楊根思身受重傷卻在敵人掛起藍色旗幟的時候身綁火藥從雪地里高高躍起與敵人同歸于盡。例如這樣的英雄人物比比皆是他們都懷著對祖國無比的熱愛,將自己的生命留在了異國他鄉。 我們的志愿軍雖然沒有精良的裝備與豐厚的補給資源但他們擁有任何一國都無法比擬的決心,他們無論生死,不求回報。在踏上朝鮮土地的時候他們便知道自己沒有任何退路,哪怕面對的是比自己強大數倍的勁敵,也不曾退縮。
而在當時中國各方面條件都極度艱苦的情況下為什么還要去支援朝鮮? 是因為當時美軍的空軍已經有一定程度對我國東北地區造成了影響,在權衡各方面利弊之后中國決定志愿朝鮮。在對老兵的采訪中老兵說他們當時去朝鮮北部看到的慘狀時就下定決心,這種情況絕對不能在祖國發生。
朝鮮戰爭后期是一邊談一邊打,這一談就是兩年,一打又是兩年。志愿軍始終保持積極應戰的狀態,這也為對于中國在朝鮮戰爭的談判中增加了有利的籌碼。積極的士兵與指揮英明的司令也是志愿軍取得朝鮮戰爭勝利的強大基礎。 戰爭中的進步與人民的無私奉獻當朝鮮戰爭進入后期階段時,志愿軍的裝備與后勤都有強大的提高,與聯合軍的作戰方式也進行了轉變進入了陣地戰的作戰方式。但大部分指導員對陣地戰的經驗不足,許多時候是邊打邊總結的方式進行防御與攻擊,面對不同的情況及時調整作戰方案并給予記錄。 而志愿軍戰士也具有極高的隨機應變能力。在夏季攻勢中志愿軍與人民軍協同作戰抵擋了大部分美軍的進攻,并給予聯合軍部隊重創,后來的851高地更是成為了美軍的“傷心嶺”。面對更加強大的秋季攻勢志愿軍仍不畏懼,用精妙的戰術安排和之前戰役的總結取得最終勝利將敵人的秋季攻勢全部粉碎。而戰后指戰員在戰爭結束后也會迅速總結經驗構成了各方面齊全的地下防御體系,使部隊戰斗能力整體提高。 所以志愿軍強大的學習能力為戰爭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且為后期的談判爭取到了更為合理公平的條件。而后期的地下建構也是針對聯合國軍對志愿軍采取的各種軍事活動而進行建造,志愿軍步兵人員較多,沒有堅實的堡壘與安全的運輸能力便用地下優勢完成了對物資、人員的運輸與行動的隱藏。這強大的學習總結能力為這場戰爭的勝利創造了巨大的優勢。 而補給是軍隊的命脈,但剛剛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中國無論是工業還是農業,生產都是貧乏且困難的。所以在戰爭前方的戰士很辛苦,在后方的人民也很辛苦。 但他們仍然捐獻出自己的一份力,人民無條件的支持成為了前線戰員為之拼命的原因之一。有些青年也開始端起了槍桿子為國家獻出自己的力量甚至于生命,報名自愿參軍的青年大量踴躍,紛紛自愿參加志愿軍奔赴前線保家衛國,保證了志愿軍官兵的補充,成為了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最有力基礎。 而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國家的工業生產也出現了高潮,各廠職工不辭辛苦盡到自己最大能力進行工作提供作戰物資高達560萬噸,全國工農人員為了打破美國“禁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生產勞動競賽。 而為了保證前線的物資供應,全國人民也開展捐獻運動,從少到老每個人都節約生活進行捐獻。
勇敢、堅韌的品質在中國人的血脈里是永遠流淌的。當時沒有任何的強迫性征兵,只是自愿參與志愿軍的人就源源不斷,一批一批的人去用生命鋪平了通向勝利的路。 嚴格的紀律遵守戰爭是殘酷的,這點毋庸置疑。參與志愿軍的大多都是以青年為主的步兵,他們大多二十歲出頭甚至還有十幾歲的青年,本該是燦爛的年紀,他們卻扛起了這場立國之戰。朝鮮戰爭最為壯烈的上甘嶺戰役便是邱少云烈士的最后一戰,他年僅二十六歲,為不讓潛伏部隊暴露自己在被烈火燃燒時一動不動,他身邊的戰友早就淚流滿面,但他表現出強大的忍耐力與堅韌直到被烈火完全吞噬。 黃繼光烈士在血快要流干的時候沖向敵人的機槍口,用身軀堵住了瘋狂掃射的機槍,為身后的部隊開辟了一條勝利通道。還有“冰雕連”,在總攻開始的那一刻,全員壯烈犧牲。在戰場上志愿軍沒有任何行動工具,僅靠一雙赤足穿梭在朝鮮這塊土地上的山林間、樹叢里。 他們忍受饑餓與寒冬去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漂亮的戰役,在美軍喝著酒吃著補給的時候,志愿軍便在他們不遠處全員伏地伏擊,時刻準備戰斗。在被一次次的圍剿中斷糧斷水的時候沖出去進行反圍剿。美軍當時認為有許多情況中國人是無法破局的,但他們卻忽視了志愿軍們堅韌的毅力與忍耐力。也正是這超乎想象的能力,他們迎來了一場又一場的勝利,迎來了中國長達百年的和平歲月。
![]() 志愿軍從戰場到戰后都有嚴格的軍紀,中國志愿軍在朝鮮也以嚴格的軍紀軍風而聞名,在殘酷的戰場上一支軍隊的軍紀軍風極為重要,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友軍白白送命。 在聯合國軍的重傷員倒在路邊時志愿軍未有一人對其進行攻擊,這樣嚴明的軍紀也讓這支龐大的隊伍勢如破竹,整齊有序。打出了國威,軍威同時也表現了中國軍隊的嚴格有序。 雖然軍紀如山,如果違反軍紀那人便會遭受嚴格的處罰。但有一位叫關崇貴的副班長違反軍紀用輕機槍掃射下來一架美國軍機,在他準備接受處罰的時候,他的事跡卻是得到了贊揚,最后竟得到褒獎。原來是因為當時彭德懷總司令正為志愿軍的防空能力薄弱而感到著急,經過對關崇貴的一番詢問后,彭德懷總司令說道:
我們不是處于和平年代,而是處于一個和平的國家。而這個國家是先輩將自己生命無私的奉獻而換來。他們在一無所有的年代奉獻了自己的全部,為的不是他們自己,為的是國家、人民以及子子孫孫。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記他們為這個國家做出的貢獻。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把他們的事跡牢牢地記在心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