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青 【引子】 今天來看一首小詩吧,李白的小詩。 許多人覺得李白的詩不適合剛入門之人,因為他思緒太過跳躍,意象也靈動清逸。這樣的詩不太容易讀懂,更不容易學。人要學唐詩,一般會推薦白居易、杜甫等詩人,他們的詩合平仄格律、內容輕易近人,態度上也是傳統儒家風骨,比較容易接受。 我是一個特例,我對唐詩最早的、深入的了解(除課本古詩詞以外)是中華書局出版的《李太白全集》,精裝,很厚的兩大本。大二的暑假,每天晚上閑下來就讀,到暑假結束書也讀完了,整理了一整個筆記本的名言金句。 以我的經歷看,有李白當你的啟蒙詩人也沒什么不好。他能教給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課:坦蕩。看到什么就寫什么,有什么就說什么,這是生在現代極難獲得的一種功力。 后來入社會,交朋友。有些人受不了我的“不拘禮法”,有些人因我的真誠而成為知己,我心里清楚是李白的影響。 李白的古體長詩往往氣勢縱橫,浪漫飄逸,讀來雞皮疙瘩都起一身;他的小詩,則往往清麗可人,寫一時之情,一地之景皆有可取處,亦適合入門者朗誦。 【詩篇】 夜下征虜亭 李白 〔唐代〕 船下廣陵去,月明征虜亭。 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 【臨境】 這首詩的創作情景頗有些特殊,不同于壯年時期意氣風發四處壯游的李白。寫這首詩時,李白已經62歲,身體也不如之前輕便,不過還能坐船四處去玩。 李白這一輩子很少在一個地方待很久,唯一的例外大概是求官那會兒,“酒隱安陸,蹉跎十年”。但那十年他也會出去拜謁名士,并非一直在家。天要遣謫仙人下凡,大抵是體驗人間煙火塵世河山,總呆在一處是不符天意的。 于是62歲的李白又開始了行程,這一次是從金陵到廣陵。兩個都是很熟悉的地名了吧,一個是如今的南京,一個是揚州一帶,還屬于省內游的范疇。 就在去揚州的路上,李白寫下了這首《夜下征虜亭》。 【誦析】 首先來看題目,夜是場景,下是動作,交代自己夜里出發。征虜亭即此次旅程的出發地,在今天的南京南郊一帶,亭已不存,唯故址猶在。看完題目我們就知道啦,李白這是在南京呆不住,又要出去玩了,去哪里呢? 看第一句就知道。 “船下廣陵去,月明征虜亭。” 《建康志》記載,征虜亭建于東晉,是金陵一大名勝,因它居山臨江,風景獨好。亭是征虜將軍謝石所建,故名征虜亭。 今夜,李白就從這里上船。船沿江而下,向廣陵而去,廣陵是當時的一個郡,與今天江蘇揚州市大概重合。 船只出發以后,李白最后回頭望一眼金陵,就看到了如下景象:“月明征虜亭”。 金陵月的清輝灑下來,即使在黑夜中,亦能清晰看到征虜亭翼臨江邊的身影,很美的一幅畫。而且還不止如此,古代沒有現代這么多的燈光,月光比之現在還要亮上許多。于是才有“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景色,才有“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的傷感。 江上月明,是李白后兩句寫景的前提。 “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 第一句告訴我們,江中行船,兩岸的山花有明月加身,清晰可見。花似繡頰,這個繡頰又是什么呢?唐人的風俗,少女妝飾面頰,稱“繡頰”,也就是涂過胭脂,精細打扮過的女子顏容。李白這里用得很巧,用繡頰代指少女,又用少女來形容山花,兩層指代下,山花之爛漫就更加具體而生動。 如果說山花給李白的旅程帶來了無限活力,那下一句中的江火則為之賦予了動感。這一句的邏輯也很巧妙。夜里漁火是不動的,漁夫是利用魚兒夜晚的趨光性來捕魚,而李白這里卻形容江火如流螢。生活在農村的人應該都見過螢火蟲,夏天夜里去草叢中,就見到一個個的小光點上下飛動,交織成一團美輪美奐的光影。 江火是靜,而流螢是動,李白如何把他們揉在一起呢? 我們都忽略了一件事情,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在干嘛,在船上,他是跟著船、跟著江水在動的。所以他看江火也是在動的,這樣一來,江火似流螢就不僅合情合理,還給畫面增添了活潑與飛動之感。 李白寫詩的主觀性很強,他永遠是把客觀事物放在自己主觀的世界里加以加工,賦予他們極夸張的特征和情感。讀詩的過程,也就是融入一個個詩人的小世界的過程,學會享受這個過程,你就能體驗到千變萬化,各具魅力的人生。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煩請聯系,我會立即刪除! 希望為勞累一天的你搭建一片詩詞的凈土,每天奉上有價值的文章! 你的關注與評論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 |
|
來自: qiangk4kzk8us4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