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芬蘭教育享譽全球,他們如何做到保持教育高質量發展。本期通過一位中國校長的視角,揭秘芬蘭教育不為人知的一面。 ——————————————————— 按照考察計劃,我們走進了位于芬蘭羅瓦涅米市的伊利克拉學校,這是當地第二大學校,在校學生800人左右,有110多年歷史。在學校考察的過程中,芬蘭教育一次次讓我們“出乎意料”。 全科教學的“綜合教室” 讓我們感到驚詫的是學校走廊看不到規矩和條理的擺設,幾乎每個角落都擱置著各種不同樣式和材料的沙發、高腳凳,甚至連走廊里都擺放著小桌椅,偶爾能看到幾個學生在桌子上寫著什么。 經過四年級CD班教室(每個年級分為ABCD四個班,但不是層級分班,類似于我國的一二三班)時,讓我們“大跌眼鏡”,如果不是貼在墻上的課程表和一些告示,絲毫看不出這是一間四年級教室:桌子擺放既看不出形狀,也看不出規律,總之就是“亂”;凳子的種類至少有5種,有一種凳子甚至能夠自由旋轉;墻上掛著幾幅“印象派”畫作,墻角里擺著一組沙發,四面的墻上還有若干凌亂的貼紙;鋼琴、架子鼓、吉他、尤克里里、貝斯等樂器擺設在不同的位置;在一個墻角還立著一個櫥子,里面擺放著水粉盒和許多凌亂的畫筆,不難看出這也是一間美術教室。 看來芬蘭的教室就是一間“綜合教室”,這也展示了芬蘭所倡導的全科教學理念。 多樣的手工課 正在一間木工教室上課的四年級學生吸引了我們的目光,與其說這是一間教室,不如說是一個木工車間:標準的工具櫥柜,電刨、手鋸、電鋸、拐尺、鉆孔器、鑿子等一應俱全。學生都在忙碌著,有人在用機器打孔,有人在用拐尺測量,有人在用鑿子鑿孔,有人在刷漆,還有一些學生聚在一起忙著設計圖紙,好不熱鬧。 木工教室旁邊是一間縫紉教室,擺放著十幾臺電動縫紉機,學生正在設計和制作抱枕。從木工車間上二樓便是編織教室,學生正在用毛線編織手鏈;走進隔壁教室,幾名學生正在手工打毛衣……這可不只是簡單的勞動技術課,每個操作小組的旁邊都擺放著一張學生自己設計的圖紙。 以木工車間的“筆筒制作”小組為例,我問學生在做什么時,他們告訴我在鑿孔,在征得他們的同意后,我接過了鑿子和木錘開始工作。我問他們需要鑿多深,他們告訴我只需要2厘米深,原來他們在制作一個文具臺,專門用來放置橡皮,而那些大小不一的小孔被用來放置各種型號的筆。 看起來簡單的操作,背后卻是不簡單的設計。每個學生都經歷了構想—設計—制作(計算、測量、木工)—藝術加工的過程,我從中看到了芬蘭基礎教育的“秘訣”:讓學生自己動手完成感興趣并且與生活相關的項目,在完成過程中學習各學科及跨學科知識。 遇到問題怎么辦 伊利克拉學校每個班級各有各的文化,但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在每個班級的門口都會有一張貼紙,主題寫著:遇到問題時怎么辦? 接下來就是按照順序排列了幾種解決方法:等待并冷靜下來;走開,順其自然;停下來;去做吧;石頭剪刀布;告訴我你的感覺;道歉,請原諒;想辦法;做選擇;如果你遇到重大問題,請告訴你的老師或其他成年人。 透過這10種處理問題的策略,可以看出這是芬蘭在對學生進行“如何與人相處”的教育,有點類似于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芬蘭的教師還會告訴學生,與同學發生爭執或產生矛盾沖突的時候、做錯事情的時候、應該作出選擇的時候、遇到困惑或郁悶的時候等情況下怎樣更好地處理事情。當學生遇到比較重大、自己難以處理的問題時,芬蘭教師會教導學生向老師或其他成年人求助。 通過以上教育,芬蘭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就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并學會怎樣更好地與人相處。在伊利克拉學校,我看到了最樸素、最直接的自我管理教育,而且非常有效。 最好的學習是解決實際問題 參觀期間,我們聽了一節大開眼界的課:為新校區的設計師提供設計創作的靈感。我不禁愕然:學校的設計也需要這些十一二歲的學生參與嗎? 只見授課教師先用5分多鐘的時間利用PPT展示了色彩和光線對于人的情緒、思考的影響和作用,隨后展示了芬蘭當地一些著名的現代建筑的色彩和光線設計,并解釋了設計師的設計意圖。接下來就是布置任務:分小組討論希望未來的學校是什么顏色,并說出理由。 小組討論開始后,授課教師并沒有限定時間,而是讓哪個小組討論有了結果就直接寫在白板上。大約5分鐘之后,學生陸續登臺書寫討論結果,之后便是交流與分享:燈光應該生動、閃耀、有活力、五顏六色;教室內需要柔和、溫暖的顏色,走廊里最好用白色,總之每間教室要用不一樣的色彩,各種意見精彩紛呈。 如何做好學校的顏色設計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并不簡單,因為這是視覺藝術的一部分,學生需要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從學生精彩紛呈的小組討論和交流中,我能感覺到伊利克拉學校美術課和手工課的成功。 接下來討論的是“希望新學校有哪些運動設施”,仍然是剛才的流程。這節課的最終成果讓人興奮,授課教師把這些意見做了簡單梳理之后,直接發郵件給新學校的設計師,并著重說明希望學生的這些建議能夠激發他的創作靈感。 一節課45分鐘很快結束了!我們從這節課看到的或許只是學生完成了兩個簡單的任務,但是通過這些分享與交流,能夠折射出學生日常接受了怎樣的藝術教育。“為新的學校設計提出建議”,作為教學內容呈現在課堂上,這便是伊利克拉學校日常學習的一部分,基于真實情境、圍繞實際問題找尋解決辦法,這正是芬蘭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戳穿芬蘭教育“謠言” 在伊利克拉學校,校長也要包班上課,我們看到校長阿里一周的課表是這樣的:芬蘭語、數學、環境、體育、歷史、地理、手工課、英語、藝術……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芬蘭的校長需要親自授課,而且大部分小學教師都是全科教師,這是我們對芬蘭教育一個根深蒂固的認識。 但在接下來的行程中,我們在伊利克拉學校戳穿了幾個流傳甚廣的芬蘭教育“謠言”。 一是芬蘭的教學不分科。觀察了伊利克拉學校的課堂后,我可以肯定地說:芬蘭沒有取消分科,有些學科如芬蘭語、數學、歷史等,同樣需要強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否則學生很難掌握,這會影響到他們以后的學習。 二是芬蘭的小學不考試。芬蘭有全國統一的強大的學科資源平臺,其中包括許多練習題,考試前教師會在題庫中按照學生所學的單元內容抽題組成試卷。當然,對于學習有特殊困難的學生(一般指智力困難學生和移民學生)會有一份單獨的測試題,考試結束后對考試成績比較差的學生,教師會單獨與他們一起分析成績差的原因,一般涉及內容難易程度、學習態度等方面。除了單元測試,教師也會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分難度、分層次進行綜合性考試,頻率一般是每學期8-10次。 三是芬蘭小學生沒有家庭作業。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依據PISA成績統計的“在校時間和科學表現”對比數據中,芬蘭學生的在校學習效率遠超其他國家和地區。于是,人們紛紛傳言:芬蘭小學生以學習為樂,他們毫無學習負擔,根本沒有家庭作業。 走進伊利克拉學校,了解了真實情況后,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芬蘭小學生不僅有作業,而且不少!據阿里校長介紹,所有學科中,除了藝術、體育、手工課之外,其他學科課程均有與教材配套的練習冊,這些練習冊比教材還要厚。除此之外,每間教室都有一個資料柜,里面分成不同的格子,每個學生一個格子,里面放置的是特殊作業——學習單(作業紙),每個學生的學習單都不相同,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不同的內容。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近年來,芬蘭教育以高質量獲得了世界范圍的廣泛贊譽,甚至有專家學者認為芬蘭教育“全球第一”。在交流中,我曾問阿里校長:您認為芬蘭教育高質量的秘密是什么? 他不假思索就回答了三點:一是高質量的師范教育體系為教師質量提供了重要保證;二是高質量的教材編排和出版保證了教學資源的高質量;三是越來越弱化紙質資源的使用,越來越重視移動端的學習方式。 這三個方面簡而言之就是教師、資源和學習,可以稱之為教育的三要素。 先說教師,教師是學校的靈魂,是學校的第一生產力,高素質教師隊伍是高質量教育教學的根本保證。芬蘭擁有完善且有效的教師培訓體系,可以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從而保證教師擁有高質量的專業技能。當然,教師的專業精神和職業態度甚至比專業技能訓練更為重要,這點芬蘭也有非常成熟的實踐經驗。此外,芬蘭教師具有很大的課程自主權,他們沒有沒有統一的測試,也沒有全國性的職稱評聘、優秀教師評選、優質課評選等一系列評優活動,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完全是出于一種對教育的高度認同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在芬蘭,教材出版工作由芬蘭文化教育部授權的出版社統一負責,統一的版本保證了教學資源的高質量。由教育專家依據教學大綱統一研制的教學資源不僅指教科書,還包括與各學科教科書相配套的課件、題庫、教學設計以及相對應的學習資源包,這是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 在此基礎上,芬蘭近年來不斷優化學習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發揮移動終端學習的價值,讓學生的學習隨時隨地發生。比如,充分發揮ipad在學習中的作用,指導學生利用技術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系統完備的信息素養。盡管不少芬蘭校長并不認同越來越強化的移動端學習,但這是芬蘭教育發展的趨勢,學校、教師和學生都要慢慢適應。 其實,教師、資源、學習這三種影響教育的元素,我們也一直在堅持探索,我們擁有專業的教科研機構、教師培訓機構,還擁有系統的教師培訓體系。我們還擁有各種各樣的資源平臺,擁有世界上較為先進的信息技術,數據校園、云校園、智慧校園又何曾落后于其他國際或地區。 但是,對比芬蘭教育,我們的教育在一些方面并沒有展現出應有的效果,這需要我們沉下心來好好反思。 (作者系人大附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學校小學部校長) 《中國教師報》2021年06月16日第3版 作者:紀成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