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對“大廠”實習的推崇此起彼伏,這背后有真實的供需雙方,當然也有不少中介在推波助瀾。實習中介付飛(化名)表示,大廠的運營崗,如果是遠程是不走人事部的,即項目組招聘,背調、實習證明、推薦信都有,也支持非本公司的背景調查,但價格也不菲:“互聯網公司運營崗位遠程實習3500元起,實地實習1.2萬元起。”另一位從事實習內推的中介張珊(化名)表示,價格基本在2-3萬元左右,百分百保實習,但不保證未來能進入該公司工作。 不可否認的是,有供需就有市場,也就有人瞄準了這里面的生意。實習生選擇用金錢換時間,為了從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拿到更多未來就業的籌碼,也就更容易順從新的市場規則。然而,這樣高的價碼,大學生真能買到滿意的offer么?事實上,很有可能這成為他們步入職場的第一個“坑”。有實習生在疫情期間花了4萬元買了兩份互聯網商業分析實習的機會,但實習后“感覺挺水的”。畢竟,實習生想要學習技能、收獲成長的目標與中介只顧收“人頭費”的盈利模式存在根本的偏差。大學生在選擇“明碼標價”的同時,也就喪失了自己在實習過程中的議價能力,能從這樣快速安插的崗位上學到多少貨真價實的東西,這需要打上一個問號。另一方面,大學生也容易相信中介為了制造市場而聲稱的“信息不對稱”,比如“內部推薦”,“獨家資源”。然而,生活在信息時代,任何市場或者領域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已經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大。大學生選擇放棄尋找信息,也就是放棄了一種搜集和獲取信息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對于任何一個想要在職場有所發展的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其實,找實習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積累經驗、了解自我的過程。沒有經過反復推敲簡歷,感受壓力面試的過程,也就失去了一個不斷錘煉自我競爭力的機會,反而容易產生一種“花錢就能買到機會”的心理暗示,這對未來的職業發展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如今的大學生,并不缺乏勤奮與上進,他們神色匆匆穿梭于會議間,時常加班到深夜甚至凌晨,拿著0元的工資卻心里裝著上億元的投資策劃案。然而在稀缺的實習資源面前,他們顯然也需要更多方面的支持。“職前教育”是很多中介機構對自己的包裝,但事實上,這條從大學生走向職場人士的必經之路,不是靠中介機構或者讓大學生自己去走的,從高等教育向產業輸送人才也有高校的職責。在國外,很多高校的職業發展中心都提供大量一對一的咨詢服務,包括修改簡歷、模擬面試、社交禮儀、職業定位各方面,將相當多的大學生求職需求直接消化在高校里面。國內高校有就業率的壓力,往往更加注重提供充足的就業信息,但在滿足學生實習需求方面能否給予更多的機會?實習崗位是否和學生心儀的就業去向相匹配?能否幫助同學們完成自我求職能力的建設,避免實習付費加劇“內卷”?需要知道的是,職場沒有捷徑,對大學生如此,對幫助學生就業的高校也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