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日漸龐大和成熟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合資品牌紛紛加快了發展步伐。業內對新能源汽車市場普遍看好,但基于市場規模較小,消費者接受程度還不太高,合資品牌在這一領域始終進展緩慢。隨著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年銷量即將跨過百萬輛門檻,合資品牌不得不進行反攻,否則一旦等到市場進一步成熟再采取行動,就將面臨被動的局面。 在傳統汽車領域,合資品牌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擁有品牌積累和沉淀,但新能源汽車是一個全新事物,所有的汽車品牌都不具備天然優勢。況且,從全新生產線的建設、投產,到車輛量產、面市,還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自主品牌這些年在新能源技術領域的革新和突破,卻是有目共睹的。 在消費者心中,雖然合資品牌的口碑總體還是強于自主品牌,但如今不少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領域已經達到甚至超越了這一區間合資品牌的產品。在新能源領域,自主品牌并不遜色,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領域自身條件的日益成熟,國家對于新能源車的扶持和補貼,以及產業技術的逐步完善,目前自主品牌已經基本掌握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技術,形成了一批有實力的新能源車企。 隨著合資品牌新能源車入市,勢必會搶奪一部分自主新能源品牌的市場。好在自主新能源品牌在國內根基深厚,同時在價格方面也會擁有一定優勢,所以合資品牌的入市短期內將不會對自主品牌產生過大的影響。自主品牌目前形勢雖然大好,但也沒到可以高枕無憂,需要憑借現階段的優勢大力發展核心技術的研發,只有在電池、電機、電控技術上有所突破的一方將成為贏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