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救 網絡 在格律詩中,不論是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也不論是上句還是下句,凡是句子中的平仄安排不合格律的,這個句子就稱為拗句,句中不合格律的字稱為拗字。拗句有時可以采取補救的辦法,就是在本句或鄰句中,改變其他字的平仄安排,這種方法稱為拗救。凡經過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拗救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 當句救 當句救是指在出現拗句的本句的適當地方,選一個字,把這個字的平仄作相應的改變,使全句讀起來聲調仍有高低,不會由于出現拗句而影響聲律的和諧。但必須注意這個補救的字,不能用在句末。 例如 :李白的五律《宿五松下荀嫗家》,其頸聯為“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其格律安排應該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出句完全合律,而對句第一字應平聲,現在用了仄聲“月”字,如果不救,就成了“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因此第三字必須改為平聲,現在用了平聲字“明”,對句變成了“仄平平仄平”,就合律了。 又如杜甫的《后至》中:“遠在劍南思洛陽”本句應該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應平而用了仄聲,如果不救,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現在補救,第五字應仄,改為平聲字“思”,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不拗了。 另一種在出句中自救的方法,被成為特定的平仄格式。如七言中的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種格式即“仄仄平平仄平仄”。其特點是將五六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如張籍的七絕《涼州曲》的第二首中后兩句“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其出句本來應該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其第六字應仄,現在用了平聲字“恩” 。 為了補救,將應平的第五字改為仄聲“主”字,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又如五言詩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種格式即“平平仄平仄”,如杜甫的《月夜》,尾聯是“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出句應該是“平平平仄仄”現在第四字用了平聲字“虛”,那么應平的第三字改為仄聲字“倚”,成了“平平仄平仄”,但這里必須注意,七言的第三字和五言的第一字必須是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了。這種格式在唐宋的律詩中是很常見的。是一種特定的平仄格式。 (二) 對句救 所謂對句救,就是當句中出現拗字,而在本句中沒有條件補救時,便 在下一句的適當位置進行補救。例如唐代溫庭筠的五律《商山早行》 中的頸聯,“榭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此聯的平仄應該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現在上聯第三字應該平聲處,卻用了仄聲字“落”, 成了拗句,對句第一字本來可平可仄,現在用了仄聲字“枳”,如果 不救,就犯孤平。所以必須改為平聲字,一個“明”字,既救了本句也救了上句。這種情況在唐詩中是累見不鮮的,我們不再舉例了。 (三) 半拗句可救可不救 杜甫的《寄杜位》中“逐客雖皆萬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其平仄 應該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下句平仄對,而上句第五字應平,卻用了仄聲“萬”,而上下句都沒有救,以至造成仄聲三字尾。又如韋應物的五律《淮上喜逢故人》中的頸聯,“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按格律應該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出句第三字應平,卻用了仄聲“一”,造成三連仄,同樣上下句都沒有救。由此可見,凡詩句由于內容需要,而出現拗句時,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固然可以在本句或下句采取補救,但如果受字面限制,也不必勉強去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