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讀《紅樓夢》,覺得賈寶玉太濫情,實屬沒有擔當的花花公子。他整天廝混在姐妹當中,見著了姐姐,就忘了妹妹,遇到自己帶來的麻煩事,就避得遠遠的,不敢面對,使得一度熱鬧的大觀園群芳凋零: 丫環金釧就因與他戲耍,反被王夫人一頓打罵后不堪受辱跳井而亡。晴雯、芳官等丫頭也因與他走得近得其寵愛,讓王夫人也很反感,便借"查抄大觀園"為由將她們一一攆去,使得芳官出家,大病之中的晴雯不久凄慘而逝…… 一、賈寶玉的無奈每每看到這些紅樓女兒的悲劇,就不由得嘆息賈寶玉:你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天生喜歡,為何在關鍵時刻不站出來保護她們,哪怕說出實情也好? 說到底,賈寶玉,這位賈府尊貴的寶二爺,還不是與其他紈绔的賈氏子弟一樣銀樣蠟槍頭! 隨著年齡的增長,走在知天命的歲月,再度拜讀《紅樓夢》,漸漸感悟得寵的賈寶玉其實也很無奈,很多時刻確有無以言表的為難之處。 他之所以在管家王熙鳳生日時出城去水仙庵祭奠金釧,后又為冤死的俏丫頭晴雯作《芙蓉女兒諱》……這些,不僅僅是寄托哀思,其實也是賈寶玉為自己沒有站出來保護她們致歉。 可見,賈寶玉這位銜玉而生的貴族公子,雖說是賈府的寵兒,比起賈璉、賈蓉要幸運很多,但依然沒有多少伸張正義的話語權。尤其在父親賈政面前,只有聽話順從的份,哪怕是父親的斥罵嚴重不妥,也不敢頂嘴,哪有像今天的孩子這樣可以開誠布公地指出父母的不是。 因古代"忤逆"是大不敬之罪,父為子綱,當兒子的只能按父親的意思辦,否則就是大不孝,不僅要治罪,還會被社會無情拋棄。來自于詩書簪纓之家的賈寶玉自然懂得厲害之處,哪敢越雷池一步? 他不過是籠中的"富貴閑人",只是在賈母疼愛、王夫人可以對他寵溺時適當的任性而為罷了。真到賈政王夫人發怒時,賈寶玉實際上連自己都難護周全。 二、賈寶玉的悲涼事實上,賈寶玉投身于無可救藥的賈府,原本就注定著悲涼。赫赫賈府不過是明面上的百年望族,其實早已處在封建末世已呈"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狀態。 賈寶玉的父親賈政也就是迂腐古板的封建衛道士,一味守著陳舊的教育觀念,只一心寄望他走"仕途經濟"的道路。一當賈寶玉不是期許的模樣,便不是打就是罵,實乃簡單粗暴的"棍棒教育"。 故賈寶玉最怕他的父親賈政,便成了一生揮之不去的痛。 縱然他得到奶奶賈母、母親王夫人的疼愛,視為心肝寶貝,由他在家大業大的賈府自行其是。這也多是在父親賈政工作時不在家抑或無暇顧及的時候。 還有母親王夫人的疼愛,更多的其實是一份后勤保障式的呵護,并沒有遠見卓識考慮兒子長大后何以立足怎樣發展,致使賈寶玉習慣了"安享尊榮",只管癡玩貪耍縱情聲色。 賈母與王夫人婆媳之間對寶玉的呵護還摻雜著不一樣的溺愛因素,賈政雖明白卻又無從化解尷尬之處,更使賈寶玉無所適從,便由著自己的心性游走在不同的"關愛"中,遂成長為王夫人心中"似傻似呆"混世魔王模樣。 面對父親賈政的苛責打罵,躲得過就躲,躲不了就甘愿受罰。面對母親王夫人大發雷霆處置自己身邊的丫環,也只是偷偷的同情,沒有勇氣站出來承擔責任、為她們說情。 雖說在奶奶賈母面前可以撒一下嬌,有著幸福的高光狀態。但畢竟隔輩親的賈母年事已高,她對孫兒的疼愛也只能是日常生活的照顧,真正在兒子兒媳教育孩子以及戀愛婚配這些大事上,也不好過多干涉,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更何況賈政的迂腐刻板王夫人的守舊自私,原本在子女教育管理上存在著嚴重的思想分歧,要糾偏統一談何容易?賈母縱然是權威德高望重也很睿智,也只能做到盡可能的保護孫輩有一個快樂開心的童年罷了。 可見,"富貴閑人"賈寶玉也就是表面上的悠哉樂哉,雖說在賈府要什么有什么,其實過得也不那么順暢,還有些膽戰心驚。 三、賈寶玉習慣于"安享尊榮"寶玉本希望像甄士隱那樣可以修竹觀花的怡情人生,身邊陪伴的女兒們可以任性可以簡單無憂地幸福成長。 這樣美好的愿景哪有可能?不過是幻想罷了。 封建社會的"三綱五常"本就是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何況賈寶玉本就出生在以"三綱五常"為標榜的赫赫賈府? 不愿走"仕途經濟"的賈寶玉周歲時顯示出的伸手抓脂粉釵環的喜好,父親賈政早就不喜,雖說后來寶玉也有不錯的才華,但選擇的方向始終不對父親賈政的胃口。 也就注定了賈寶玉得不到父親賈政的真正喜歡真正認可。 母親王夫人雖說沒有反對他廝混于內帷,心里面并不認同,只不過是將兒子身上的諸多問題怪罪在丫環下人身上,其實是內心里的一種害怕,擔心僅有的次子寶玉像長子賈珠那樣出現意外的閃失,自己沒了依靠。 賈寶玉在這樣失衡的環境成長,時間久了,自然就少了陽剛氣,習慣了風花雪月的生活,哪能不釀成缺乏擔當的"安享尊榮"之輩! 切如書中批他的"西江月"所云: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庶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哪管世人誹謗! 所以,賈寶玉便在"性乖張"中膽小怕事地縱情聲色:與襲人偷試云雨情,亂吃丫環臉上的胭脂……。一遇上擔不起的麻煩,就只顧逃避,或任父親打罵,或憑母親處置受自己連累的丫環,不敢勇敢地吭一聲。 四、賈寶玉的反抗不過,物極必反。父母的打壓真正越過了兒女承受不了的臨界線,孩子也會徹底爆發出殺傷力極強的反抗。 寶玉的離家出走就是如此。 程高本中賈府用掉包計騙他迎娶薛寶釵,當寶玉真愛的林黛玉聞訊后焚去與他往來的所有書稿淚盡而亡后,賈寶玉最終心灰意冷,不久便放棄了生他養他的賈府,隨"度化"他的一僧一道出家而去。 賈寶玉悵然而去的悲情身影,其實也很酸楚:這位可憐的寶二爺,還是向封建的貴族之家賈府發出了弱弱的抗爭,我并不真是"草莽",就讓我在懺悔中回歸吧。 哎,年少不知賈寶玉,如今方知寶玉難。 寶玉最終的結局也只能以自己的離家出走表達心中的遺憾與憤怒,依然不能愛我所愛去圓好保護"水做的女兒們"這一紅樓夢。 這是紅樓兒女們的不幸,也是百年望族赫赫賈府的悲哀。 【作者簡介】李大奎,七0后,法學學士,貴州湄潭人,文學愛好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