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的文中提到,在所謂“四大名跑”之外,偶然的機會,在外地因為帶的鞋不合腳,臨時買了一雙XTEP,結果十分驚艷,多年來對它的感覺頗好。 《一些跑鞋的實戰心得》里特地有一個段落給了xtep這雙鞋。 自從XTEP退役以后,一直想再找一雙國產名鞋試試。無意中遭遇了這雙多威MR-3900。 這雙鞋不是下單次日就送達的,而是用了大概三四天的郵寄日程。而恰好在到達前的兩天,腿傷了。所以,我一直沒有機會試跑它,直到昨天才去真實地跑了跑。 已經反復說過了,現在是在傷的康復期,所以,跑步強度小,因此對鞋的體驗,肯定也是有所欠缺的,起碼“高速狀態下”的體驗是沒有的。 出于對工具比較尊重的慣例,先說說對它初步的感受,算是立此存照。 此鞋定位為馬拉松跑/賽(縮寫MR就是這鞋的系列名稱,鞋名MR-3900)。 1、鞋號比我常規穿慣了的品牌大一號,因此店家有提示“請買小1號”。我平時買42.5,美碼9,歐碼8,根據網店提示“建議買小1號”,我按照42買的,結果鞋還是大。 我想細心的朋友可能在第一眼就注意到,上面的照片里,鞋中墊的是一雙索康尼的鞋墊。沒錯,就是因為大了一號,所以我在它自身的鞋墊上,加了一副Saucony的墊子。 2、因為是競速鞋,所以包括鞋后跟在內,都比較薄。這帶來兩個問題,一個是冬天的確很冷(我在昨天午后暖陽下跑步還差不多)。二是,穿慣了其他跑鞋的人,乍一穿,會有“不跟腳”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不是因為鞋大,因為我已經用雙墊子+厚襪子解決了鞋大的問題。這種猛然感覺不跟腳的感覺,類似于乍一穿nike free-run的感覺。 照片是架起二郎腿的位置,因此圖右懸空的是左腳,地面支撐的是右腳。 3、此鞋最大的宣傳點是全底碳板。打開鞋墊,豁然有一行字映入眼簾,云: 前段時間碳板這個概念被炒得很火,很多人盲目追捧。碳板被大家理解成“有助于出成績”,這話沒有錯。但是出成績來源于“蹬地力量的高效利用”,而要高效利用蹬地力量,說白了,就像汽車的懸掛一樣,要“避震比較硬”。簡單來說,就是腳感偏硬。 我因為年輕時候練武術養成的習慣,腳必須與地面有很好的互動(無論靜止時抓地也好,還是打拳踢腿的發力動作也好,都是鞋底越硬反饋越好),所以,我習慣性喜歡“避震偏硬”的感覺。這個完全是個人愛好。但是對于追求踩屎感的人來說,此鞋可能不適合。 過于軟的鞋,長距離跑時,后程會非常累。所以,既然此鞋定義為跑馬鞋,天然就應該比較偏硬,這點廠家沒有錯,設計和定位是相吻合的。 就碳板而言,維持一定的硬度,保障蹬地力量的反饋,是它的天然使命。 因此,對于不打算穿某雙鞋做長距離奔跑的人來說,碳板是一個你壓根就不該去追求的因素。 4、奔跑感覺。即使是以630配速的慢慢跑,也能感覺到較強的反饋,這就是來自碳板參與的較硬腳感。尤其在離地高度很小時,這種感覺依然存在,跟其他鞋有所差別。但是,有的試跑者說,小腿受力會比較重,亦即容易導致小腿疲勞,我因為跑的距離短,沒有發言權。但是隱隱有這種感覺。所以,在腿傷徹底康復之前,我暫時先把它放一放。 個人總結: 1、以200多元買到的碳板鞋,這是市場上最低價格。 2、的確有比較明顯的反彈力,長距離跑起來可能會有很好的體驗。同時,也請大家明白,所謂較強的反饋,一定意味著較硬的腳感。本來腳感偏硬偏軟這個問題,就像衣服素雅和艷麗一樣,是中性的,無所謂好壞,但是與個人穿著偏好卻是有關的。如我,歷來喜歡腳感偏硬的鞋,我穿它就覺得不錯。換個人,可能就不合適。 3、因為是競速鞋,所以在支撐、緩震等方面就會有所減弱。這點國際大廠也難以例外,區別在于,當材料減少時,厲害的廠家,通過技術來彌補支撐、緩震方面的不足。 4、以前有體驗者說,可能會導致小腿受不了,我暫時沒有機會長距離實驗。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小體重的跑者,可能比大體重的跑者,在穿這雙鞋奔跑時,更容易感到小腿累。 5、買小1個號。我其他穿42.5,買了它的42,還是偏大。不過競速鞋既然緩震方面天然比慢跑鞋弱,借此機會,我正好多用一雙鞋墊(好的鞋墊都有不可忽視的緩震性能,并且可以隨時更換),從這個意義上說,我也樂見買大了一些,畢竟我不大關注競速。 6、做功不錯,不亞于一些大牌。扁的鞋帶,有助于系牢。我有好幾雙跑鞋都是在開穿后,自己換上扁的鞋帶。 7、是吸引我試試它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它宣傳跑1500公里不是夢。此前我跑得最長的鞋的記錄,是925公里。它把已經跑了多長距離的記錄,也做在鞋墊里,最長記錄是1500公里。說到底,買它,就是為了試試這個累計距離。等它退役時,我還要做總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