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的“十不善業”,是從身、口、意所發出的十種不好的業(業,就是所做的行為,我總覺得英文What you have done這樣表述得更加貼合)。其中從口而出的有四種:兩舌、惡口、綺語、妄語。(其他兩大類,由身而起三種:殺、不予取---就是俗稱的“盜”、邪淫;由意而起三種:貪、嗔、癡)。其他兩類各占三種,口業占四種,可見口業有多么容易造。 人在學習和工作中,日常的溝通和交流,是最重要的與外界聯系的手段。換句話說,“口”是最常用的,口業也是最容易造的。 一、妄語 太多的人堅信自己不會犯妄語,因為他們堅信自己“不撒謊”。其實除了明知是A,卻故意說是B,這明顯的撒謊屬于妄語外,“不確定但斷然下結論”也是妄語。這種妄語太多太多的人在犯,尤其是下結論快的朋友,很容易發生。 譬如說,我們看到一個人穿著很休閑的衣服出現在辦公室。就得出“這個人著裝很不規范”的結論。 但實際上,這個人今天在休假中,她是因為工作上有事,被單位從休閑的場合臨時叫回來處理事情的。換句話說,她是放棄了自己的休假在做公事,但容易下結論的人,卻說她不遵守單位的著裝規范。 口頭的結論,與事實之間,相差多遠!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如果不能確定究竟事實是什么的時候,也就是說,把一個事情可以往善里去猜測,也可以往壞里去猜測時,心地不善良的人,都往壞里猜測。 我經常說,即使對方的舉止讓你不快,你就不能先給自己假設一條:對方是不是有難言之隱,或者有力不能逮的地方?這樣一想,你自己就快樂了很多。 對事如此,對人也如此。要全面了解一個人,真的很難,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是有道理的。 在了解一個人很不容易的前提下,輕易給人下斷,造業很容易。 二、綺語 綺語。就是令人心神蕩漾不安定的話。一般理解為男男女女的話題。 那種令人心神不安的話當然也是,更多的時候,是故意讓對方不安定。 設置個典型的場景:譬如A女夸獎B女的包包好看,B女說,”好什么呀,我們家那傻老公,上個月去意大利出差,花了8萬美元給我買了這么個爛包,一點不懂得買東西,整個一個豬頭,我現在用來買菜裝菜“。 這話在A女心里就會產生不安定:8萬美元買的包都說是爛,那跟她相比,我真的就活在水深火熱里了。回家去,飯也不吃,床上一躺,暗自垂淚。老公近前問詢,本來相親相愛的老公,現在看起來,左看不順眼,右看不順眼,忍住了冷戰幾天,忍不住鄙視相向,嚴重的弄出命案。這個B女故意說自己8萬美元的包包是爛包,說的話,就是綺語。 三、兩舌 兩舌。就是我們說的挑撥是非。明明知道是A答案,故意向他人說成是B,這是一種。捕風捉影畢竟還有個風可以去追影,有的是無中生有,意在激發其他各方矛盾,這個意思比較好理解。通常律己嚴格的人身上,比較少見,在四種口業里,這個可能相對是比較好控制的。但也僅僅是相對好控制。不經意間,各種造業還是很容易的。 微信交流里,有時候不經意間的轉述,很容易犯兩舌。 四、惡口 惡口,不一定就是嚴厲,溫和也不一定沒有惡口。 我們在文學作品中看到,有些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人,可以把人批評得非常嚴厲,但依然使人如沐春風。我常說,菩薩(所謂菩薩,不是廟里坐著的那個木像,那是表法,讓我們直觀地理解。菩薩者,菩提薩埵之簡稱。菩提是自覺,薩埵是覺他)度人,有時候也是惡口惡面的,這全在發心。不以善心而發出的、對人有刺傷但沒有提高作用的,這種就是惡口了。在日常生活中,根據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人與人之間一旦觀點相左,容易發生惡語相向,這就是惡口。 上文說過,溫和表述也不一定沒有惡口。譬如這樣的句型:“你是XX地方人,哦,我過去也遇到過你們那個地方的人,都很差勁”。文辭上所謂綿里藏針,不小心使用,其實也很容易演變成惡口——順便說一下,這也是我本能上很遠離那些野腔無調、或者徒逞口舌之辯的人或場所的原因。 五、隨起隨懺是比較可靠的修行法門 人生在世,在社會上行走,如果稍有不夠警惕,真的很容易造業。 我遇到不少人一說到”消業“的話題,就說,”我很自律的,我從來不造業“,這個話本身就是造業。 無上正等正覺的佛境界應該是不造業了。但是至少在菩薩境界,他們當然不會去主動造業,但依然有漏,有顛倒夢想。世人多有讀《心經》作為日常功課者。該經是對菩薩境界來說的,世尊還在教導如何如何做,才能遠離顛倒夢想,達到究竟涅槃。之所以世尊要宣講如何遠離顛倒夢想,這不正說明菩薩境界尚且還有可能會出現顛倒夢想這樣的有漏境界,因而要繼續修行,達到遠離顛倒夢想的成就嗎? 正因為不造業有那么的難,所以,隨時起,就隨時懺除,而不是在自己“不會犯”的地方打包票,是比較穩妥的辦法。我們常說,那種把“我就這樣了”當口頭禪的人,其實就注定了要墮落,原因就在這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