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青
聽著這個女生的講述,我內心有個聲音在說:這個性格內向長相普通的女孩子是多希望自己也像那個女同學一樣啊,長的漂亮,開朗,大方,學習好,自信樂觀。 這個女生將來長大了,會不會能明白,自己那么討厭那個女同學,真的不是那個女同學的錯,不是所有的討厭都能站得住腳! 我不喜歡一個人,可能是因為ta長得像某個人,讓我想起來與其有過的不愉快的往事;可能是ta的自信散發出的光芒要晃瞎我的眼,網我心生憤怒;也可能是挺多了關于ta的八卦,先入為主了有了關于ta的各種猜測,拼湊出一個讓自己討厭的形象。
這么深切的去討厭一個人,去恨一個人,是很費心力的,我們會發現,我們恨一個人。會對這個人投注比別人多的多的關注,很容易就覺察到這個人的一舉一動,而這一舉一動,牽引著我們的情緒。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都覺得很累,心累。 當我們忍不住去討厭一個人,恨一個人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所看到的這個外面的世界,其實是一面鏡子。我們的厭惡,評判,指責,往往折射出的是我們自己內心深處的一些東西——我們的陰暗面,我們的好惡,我們不自知的創傷,我們自己不愿承認的缺點、弱點,我們的自卑、懦弱、無能。 當我們能真正的面對自己的內心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討厭的背后,更多的時候是我們對那個厭惡的人的所擁有的美好的羨慕,也有著對自己無能的深深地憤怒;我們苦苦追求的,卻是對方不屑一顧的;我們曾經苦心經營的,卻是對方輕易就可以得到的;我們自認為的優越感,投射到對方身上,讓我們看到自己的不堪。 當我們鄙視別人的成功時,當我們不屑于別人生活的精美時,是不是潛臺詞在告訴自己:我不想努力付出,我也沒有錢去經營美好,我也下不了決心和狠心讓自己努力,讓自己變得美好。 像前面案例中那位大姐似的人,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見的,自己沒有資格感去享受生活,卻見不得別人享受,自己引以為傲的優越感,卻被對方踩在腳下并狠狠地碾壓,自己的掌控感是自己安全感的來源,卻輕易的被別人剝奪,……這一切怎么能不讓她跳腳,怎么能不讓她無比的憤怒? 然而,如果僅僅是憤怒,僅僅是不自知的本能反感、排斥,那就僅僅是一種模糊不清的低等情緒,從而失去了一次好好的看向自己內心,認清自己的一個良好機會啊! 當我們不斷的對身邊的人事物指指點點,說三道四,妄加猜測,橫加評判時,看似我們內心充滿了正義,性子也是那么的爽直。可是,如果我們往自己內心深處去看,去不斷的拷問自己,我們真的能堅持說自己就是這么愛憎分明的一個人?這難道不是一種包裝了以后的以偏概全,以自我為中心的傲慢嗎? 現實中的鍵盤俠,憤青族,他們眼中的正義是什么?他們心中的利劍指向的又是哪里? 借用紀伯倫的一句話結束全文:“當它鄙夷一張丑惡的嘴臉時,卻不知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