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不少的家長總在為孩子苦惱,總是和我說孩子總是記不牢,記不全,不會用。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這是因為他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說的簡單一點就是只看到了結果卻不知道結果怎么來的。這也就是為什么中外學生比賽時筆試我們很牛科研能力人家很牛的原因。我們的應試教育講求的是“用”,而不是去問為什么。思維如何發散就是要注重知識的起源、發展過程而不能只是注重知識本身。
既然目前學生生活在應試教育的陰影下,那我就談一談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需不需要知其所以然的問題。答案是很明顯的是肯定的,在當前的大背景下學習需要,某些學生更加需要。注重知識點的來源以及發展歷程對于學生真正的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進而運用知識大有裨益。 我們以前總在說學生學習時總是流于表面,這句話指的什么,指的就是學生只看到了課本上精簡的結果,卻不知道怎么樣才能得到這個結果。或者說有很多條路都能得出這個結果,但他們只看到了其中的一條。按照課本上的固定模式固定題型運用時還可以,一碰到變形的題目就不知道怎么下手了,原有的道路被堵住了他們又不知道怎么去找第二條。
以前大家都在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其實這句話不是說一個人只需要數理化這三科就能縱橫天下,我們看到的應該是“學好數理化”這五個字下邊隱藏的深層次意義。什么叫做學好數理化?什么樣的人能夠學好數理化?學好數理化能夠帶來什么?這幾個問題才應該是問題的重點。問題的答案都集中于以下幾個字:視野開闊思維靈活!只有思維靈活懂得變通的人才能夠學會以多變為特色的數理化,同樣的道理理化里邊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多變組合也能夠鍛煉人的思維。一個人的腦子靈活自然就更容易學會并且運用新的東西,所以才說“走遍天下都不怕”。
問題又來了,怎樣才能鍛煉學生的思維呢?如果只是拿著枯燥的課本告訴學生這里需要記下來這里需要背過,根本沒效果。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培養學生善于懷疑善于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讓他們覺得書上的東西就一定對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只有不斷的思考不斷的探究知識的發展過程才會開闊眼界、鍛煉思維,做到會學習而不是傻傻的學習。
因此知其所以然要比知其然重要的多,無論是小學還是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學都要注重學習的過程,只有過程是充分展開的結果才能是豐滿的否則就只能是骨感得了。如果家長不知怎么教育孩子希望此文能夠有所幫助,同時也歡迎積極討論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