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月月 · 主播丨小夜 蘇聯作家特羅耶波利斯基曾說:“人與動物的區別就是人的理性。” 然而在生活中,要想始終保持理性思考,并不容易。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 即將要在重要會議上面對全部領導做發言,而你卻緊張無比,頭腦一片空白; 即將參加重要考試,你也已經做好充足的準備,可你還是焦慮不已,甚至出現手抖、胃痛等生理反應; 地震、火災來臨,到底是要躲,還是要跑,這是事關生命的決策,而你卻定在原處,無法思考…… 你看,當我們遇到壓力或危機時,我們常常變得茫然、沖動、不理智,接著做出讓自己后悔的決定來。 那么,壓力究竟是怎樣影響人的決策和行動的呢?我們又該如何在壓力面前保持理性呢? 人的三層大腦 影響著決策和行動 壓力之所以會影響人的決策和行動,主要與人的大腦構成有關。 從醫學的角度看,人類的大腦分為了三層,最里層的叫做“爬蟲腦”。這部分腦子只負責行動和反應,是人最本能的腦。比如,人在過馬路時,會本能地躲閃車輛,這就是爬蟲腦在發揮作用。 爬蟲腦往上一層,是我們的第二層大腦,也就是“情緒腦”,也叫“哺乳腦”。我們會有喜怒哀樂的情緒,原因就在于擁有情緒腦。 情緒腦再往上一層,就是第三層大腦,也叫“智慧腦”,也叫新腦。智慧腦能幫助我們理性分析事情,做出更科學的決策。 正常情況下,我們都能夠動用智慧腦思考事情,顯得相對理性一些。但當壓力、危機到來時,我們的身體就會被交給“情緒腦”或者“爬行腦”,而智慧腦就會關閉、不起作用。而人也就會做出各種沖動、非理性的事情來。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么在進化過程中,我們會保留爬行腦和情緒腦呢?只保留智慧腦不是更好嗎? 并不是這樣的。爬行腦和情緒腦也有它的作用。爬行腦反應比情緒腦快,功耗比情緒腦少;而情緒腦反應又比理性腦快,功耗比理性腦少。 這樣的功能設計大大降低了大腦的功耗,提高了反應的效率。 就拿爬行腦來說,爬行腦的作用,在于幫助我們在重大危機面前迅速做出決定。當危機到來時,我們不一定有很多時間可以利用智慧腦來理性分析、權衡利弊。使用爬行腦來做決定,雖然做出的決定不一定正確、理性,但往往更加快速、果斷。 而情緒腦的功能也是類似的。科學家研究發現,我們大腦底層有個類似杏仁狀的結構體,被稱為“杏仁體”。它是我們大腦負責“情緒”的中心,對我們判斷恐懼信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如果我們在某種情況下受到過驚嚇,那么再遇到類似情況時,杏仁體就會根據以往發生過的情緒記憶,比智慧腦更早發出信號,讓你能對危險本能地避開。 總之,由于人的行為并不是時時刻刻都由智慧腦決定,所以當危機、壓力到來時,或者當人情緒失控時,人都有可能做出沖動、非理性的事情來。 危機到來時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既然危機和壓力狀態下,人的智慧腦會失效,人也容易做出沖動、非理性的事情。那么,在一些充滿壓力的場合,我們就需要在幾分鐘內就把自己的情緒控制住,讓自己恢復理性。 就拿剛才的例子來說,假設我們即將要在重要會議上面對全部領導做發言,卻仍然緊張無比,頭腦一片空白,那么我們就必須在幾分鐘內,把這種緊張的狀態調整過來。否則,我們很可能會搞砸任務,給領導留下不好的印象。 這聽起來似乎并不可能,但美國著名精神科醫師馬克.郭士頓卻認為,只要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我們很有可能掌控情緒,在短時間內讓自己恢復理性。 而要想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必須先了解,當壓力到來時,人的心理過程是怎樣的。 一般來說,這一心理過程一共有五個階段,分別是產生反應,情緒釋放,恢復冷靜,打起精神和重整旗鼓。 舉個例子,當遇到危機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會是:“ 哦,完了完了,大難臨頭了!”這一過程,就是“產生反應”; 接著,我們會有抱怨、痛苦的情緒,比如這么想:“我怎么這么倒霉!真是太慘了!”這一過程,就是情緒釋放; 在釋放了情緒之后,我們會漸漸冷靜下來,想著要如何應對,這個過程就是“恢復冷靜”。 最后,我們會給自己鼓勁,然后思考解決問題的策略,這兩個過程就是“打起精神”和“重振旗鼓”。 以上這五個心理過程,是每個人在遇到危機之后,都會產生的。但不同的是,有些人的五大心理過程發展得很快,于是他能迅速從恐慌的狀態切換到理性解決問題的狀態。而有些人的心理過程發展得很慢,甚至到情緒釋放那塊就停下來了,因此他們就會表現得更加沖動、不理性。 因此,要想更快地在壓力面前恢復理性,就必須加速五大心理狀態。 具體怎么做呢? 首先,我們不能否認情緒,而是要承認情緒,甚至想辦法用詞語描繪自己的情緒。 比如,在危機到來時,我們可以心里默想:“我真的很害怕。我很恐懼,不知道怎么辦才好。” 如果我們身邊沒有其他人,我們甚至還可以把這種情緒大聲地說出來。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當人們把情緒的名稱說出來時,有助于讓人腦的杏仁核快速冷靜下來,而人也能更快地恢復理性。 描繪完情緒之后,我們可以閉上眼睛,深呼吸。吸氣時從1到10計數,然后在呼氣時從1到10計數。 根據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所的醫生和研究員Esther Sternberg的說法,緩慢而深度的呼吸可以通過“刺激反對的副交感神經反應 - 鎮靜的反應”來抵消人體非理性的本能反應。 在放松自己的過程中,我們要把剛才那五大心理過程的名稱都說出來,并指出自己處于哪個心理過程,下一階段將進入哪個過程。 比如,我們要對自己說:“我現在正處于情緒釋放的階段,我確實感到很痛苦、很焦慮。下一階段,我將進入恢復冷靜的階段,接著我會打起精神、重整旗鼓。” 當我們在思考這些內容時,我們負責理性思考的智慧腦又開始恢復工作了,而我們也可以重新理性思考了。 總而言之,在危機面前,我們一味地去忍耐情緒,拼命告訴自己“我不害怕”“我不焦慮”,往往是沒有用的。我們應當反其道而行之,坦蕩地承認焦慮,接納恐慌,才能更快地超越它,進入理性的階段。 撥迷見智 開啟自在之門 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壓力場景、危機時刻。因此,學會在危機面前迅速恢復冷靜,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相當重要。 就如郭士頓教授說的那樣:“控制自我的速度越快,哪怕是快上區區幾秒鐘,也往往能得到迥然相反的結果:得到人心,或者失去人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