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金丸,又名回令丸,出自《丹溪心法》,是治療肝火犯胃的一個很重要的藥,其藥物組成非常簡單,只有兩味:黃連和吳茱萸。黃連和吳茱萸的比例為6:1。 別看左金丸成分簡單,治肝火犯胃引起的胃痛,胃脹,胃泛酸可是非常有效的。 我們先來看看什么是肝火犯胃。 有許多人,胃疼,各種中藥西藥都嘗試過了,嗎丁啉,胃必治,理中丸,香砂養(yǎng)胃丸等等,都是吃下去能暫時緩解胃痛,但過不久,又復發(fā)了,反反復復總也好不了。這時候,就要考慮一種可能,那就是病因根本不在脾胃上,而在肝上。如果這種胃疼,每次發(fā)作,都跟心情不好有關,有句話說的:氣得胃疼,那更說明原因不在脾胃,而是肝火橫逆,克到了脾土。這個時候,你吃各種藥去治脾胃,那連方向都錯了,又怎么能治好呢?就好像打靶一樣,子彈都到了別人的靶上,你自己的靶上成績當然為零了。 為了更好地辨別,我們再來看看肝火犯胃的主要表現(xiàn)有哪些: 因為肝經(jīng)巡行胸脅兩側,所以,第一個表現(xiàn)是胸協(xié)疼,胃脘脹滿疼痛。 肝氣橫逆,影響脾胃氣機正常升降,所以第二個表現(xiàn)是口苦,呃逆噯氣,嘔吐,泛酸水。 肝氣郁結,郁而化火,則表現(xiàn)為胃脘脹痛,饑不欲食,口干,大便干。 一般醫(yī)院里診斷的胃炎,消化系統(tǒng)潰瘍,食管炎等,如果有上述癥狀,而且,每當心情不好,癥狀加重的,都可能是肝火犯胃引起的,都可用左金丸來治療。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為什么左金丸可以治療肝火犯胃。 肝屬木,脾屬土,心屬火。如果是肝火犯胃,引起胃脘痛,那就是木克土,所以,需要治的是肝。中醫(yī)里有“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治療原則。肝火盛,就是肝實,這時候,我們要去瀉它的子。它的子是誰呢?木生火,所以它的子是心。 首先,黃連是味非常苦的藥。不是有句俗話,叫做“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嗎?苦味入心,苦寒又清熱。所以用黃連入心,清心火,心火一去,肝木要去生心火,于是沒空在這跟脾胃糾纏了,自然也就不會橫逆去克脾胃,這是解決了左邊升的問題。 另外,黃連色黃,黃為脾土之色,再加上它苦味重,苦能燥濕,所以,它又能入胃,去胃中的濕熱。胃中濕熱一去,胃這里也清爽了,胃氣又能恢復它降的功能了,這是解決了右邊降的問題。 這樣,左升右降都恢復正常了,脾胃這里再也不淤堵了,重新通暢了,疼痛當然大半都去了,胃酸也不會反逆了,口苦,口泛酸的問題也就解決了。是不是就全好了呢? 當然不是,黃連前面說了,很苦,所以很寒。這么寒的藥,如果沒有別的熱性的東西來中和它,那么必然是要傷了脾陽的,脾陽一傷,雖然因為肝火犯胃的胃疼解決了,脾胃虛寒的胃疼又接著要來了,那不是白搭嗎?所以要給它搭配一個溫熱的藥。這里用了吳茱萸。 吳茱萸辛苦而溫,入肝、脾、胃、腎經(jīng),它在這里起四個作用: 1.辛能入肝散肝郁,吳茱萸能行氣,使肝氣舒展,郁結得開,這樣肝火就不會化熱。 2.苦能降逆,吳茱萸能助黃連降逆止嘔之功,兩味藥共同作用,使胃氣下降,不再上逆,那么呃逆,反酸也就不會再有了。 3.溫能制黃連之寒,使黃連不傷脾胃之陽。 4.能引領黃連入肝經(jīng),清肝火。 二味藥辛開苦降,寒熱并用,瀉火而不傷陽,溫通而不助熱,使肝火得清,胃氣得降,肝胃一和,那么種種不舒服也就消失了。 藥雖簡單,用的時候要特別注意辯證,不要一胃疼就亂用,特別是脾胃虛寒引起的疼痛,如果亂用了左金丸,那不但不能治好胃疼,反而加重病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