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王金印證實了古代文獻上對古滇國的記載,但文獻上對古滇國的描述卻不多。好在云南晉寧石寨山隨滇王金印還出土了很多青銅貯貝器,表現了古滇人形象和生活場景的文物,可以幫助現代人了解古滇國的社會發展階段和文明程度。 石寨山出土多件青銅貯貝器,其中有兩件文物價值最高,一件隨滇王金印及其他文物被送到北京,一件留在了云南博物館。 中原的青銅器以炊器和酒器為主,還有一些模擬動物形象,有人像的卻不多。而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這件古滇國青銅貯貝器上,卻有一百多個青銅人物,還有各種動物,在中國青銅文化中非常罕見,也格外寶貴。 第十九件,西漢詛盟場面貯貝器 詛盟場面銅貯貝器,通高51厘米,蓋徑32厘米,底徑29.7厘米,1955-1960年在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2013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文物名錄。 器身呈筒形,腰微束,兩側有對稱的虎形耳,底部有3只獸爪足。歷史上,云南地區是孟加拉虎和印支虎活動頻繁的地區,古滇人既怕虎又敬虎,所以出土的各種青銅器上,大多有虎的形象。 出土時器內有300多枚貯貝,為貯存器,也就現在的存錢罐。在云南出土了很多貯貝銅器,里面都保存有大量海貝,說明在秦漢時期,以滇池為中心的古滇國和云南地區的其他族群,仍然以貝為貨幣。 在秦漢時期中原的史書中, 記載著在西南邊疆一直有不同于中原文明的族群存在。到西漢時,在貴州地區是以自大而聞名的夜郎國,云南地區是古滇國,兩廣地區是南越國。其中,南越國的情況比較清楚,這個由秦將趙陀建立的地方割據政權,基本屬于中原文化,而對夜郎國和古滇國,史書中說的就不太詳細,特別是雖然史書中都稱它們為國,但基于中國古代史書的不嚴謹性和對國的不同定義,所以對于夜郎和古滇到底是否存在,或者達到何種文明程度,光靠史書就很難說了。 好在上世紀50年代以后在云南地區的考古工作,逐漸揭開了古滇國的面紗,特別是出土了貯貝銅器和大量海貝,表明他們還處在非常初級的商品經濟階段,經濟發展程度和社會生產能力也比較有限。 此外,過去對古滇人的族屬也看法多多,有的認為是當地土著,有的認為是中原人流入云南。好在詛盟場面貯貝器的蓋子上,鑄有形體完整的圓雕立體人物127人,是我國青銅器中表現人物數量最多的一件,還有各種動物和器物以及房屋,使我們還可以直觀地看到兩千年前邊疆地區居民的生活狀態和他們的大致面貌,了解到古滇國的社會性質,從而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華陽國志·南中志》和《建寧郡·味縣》等古書中,都記載古滇人好巫鬼,遇大事要設立祭臺,舉行詛盟典禮。而這件貯貝器上,正表現了滇王殺祭詛盟的典禮場面,生動形象地記錄了當時滇族社會的“詛盟典禮”儀式,與古代文獻中的記載相吻合,也說明秦漢時期的古滇國仍處于酋邦的水平,還沒達到國家的程度。 這個被綁大祭柱上的裸體男子,目光呆滯,沒有任何表情,靜等著被獻給上天。 旁邊其他人還捧著大魚,準備連同人牲一起祭祀。 不過更遠處的人們似乎把典禮儀式也當成趕集的時間,那邊殺人,這邊忙碌,各干各的,看來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這種血腥的事是很平常的。 器蓋上的眾多人物,以干欄式建筑上的人物為中心,房屋建筑主要由屋頂和平臺構成。屋頂呈人字形,平臺由小柱支撐,上面高凳上垂足坐著一位戴高帽子的大人物。 這位戴著高帽子的大人物可能是這次祭祀活動的主祭人,也可能就是滇王。他靜靜地坐在房頂下的陰影中,同在房頂下的其他人都低他一頭,顯出他的高貴和冷酷。 我幾次把焦距拉到最大,想拍下這位大人物的形象,但都只是一個側影,但仍有一種冷冰冰的感覺。 在房屋和主祭人的周圍放置16面青銅鼓,平臺左右兩側還有兩面更大的銅鼓。 在中原地區,商代以酒器這禮器,周代以炊器為禮器,而西南地區流行用銅鼓作為權力,大概這和當地的社會形態進程相關,那里沒有中原地區國家一類的緊密社會組織,所以能把聲音傳遞到很遠地方的銅鼓就成了號召力的象征。 中原地區的青銅文化從一開始就走上了禮樂文明之路,所以中原地區的銅器多為象征意義強烈的禮器,這也影響到后世中華文明的藝術發展,抽象的比形象的多,寫意的比寫實的多,所以當秦始皇兵馬俑出土后,強烈的寫實風格不但讓中國人大吃一驚,連外國人也很難接受中國人會有如此的寫實能力。 滇人長期生活在與中原地區基本隔離的大西南,所以他們的青銅文化走上與中原不同的路子,更注重藝術的寫實風格。在這件貯貝器上,可心看到鑄造了一百多個生動的人物,每個人的雖然面部很小,但都各具表情,而且在不大的蓋子上鑄造了眾多人物,卻一點不亂,顯出很高的藝術水平。 上面看過的那位待斬的倒霉蛋,已經面如死灰,而這兩位來打醬油或順便吃瓜的,在遠遠地看著,他們的樣子讓我想起《藥》里面那些頸項伸得很長的鴨,古滇國工匠的水平真是非常高超。 另一邊剛剛宰殺了一頭牛,還正宰殺一口豬,旁邊褪毛的大鍋都架好了。 這兩位手拉著手,非常像中國北方袖子里面談生意,也許他倆正在用手勢討價還價。 器蓋上還有很多動物形象,這只兇猛的老虎是在隨著主人的手勢表演節目嗎? 這只臥著的大貓身上,竟然能清楚地看到金錢斑,表明它是一頭被馴服的豹子。在如此小的動物身上還能刻畫出斑點,可見古滇國的社會程度雖然比中原落后,但在青銅技藝上卻非常先進了。 這位長得面相古怪的婦女,正在用一條蛇來喂孔雀,想不到啊,古滇人這么重口味。 云南地區還自古產馬,是我國古代僅次于西北草原的重要產馬區,滇馬非常有名,而且馬鐙的原型就是在這里發明的。所以強悍的南詔打得開元盛世的大唐毫無脾氣,宋朝對大理國也只能聽之任之。近代滇人更是走出了一條茶馬古道。 在祭祀人牲樁后,三個人騎馬經過,大概他們是維持秩序的公務人員, 騎馬走在最前面的,身板挺的倍直,自動露出一股趾高氣揚的氣場。 后面這個隨從倒是一臉壞樣,連騎的馬都快忍受不了他。 漢武帝上臺后,發動了北擊匈奴,南收南越的長期戰爭,順帶著把古滇國也收了。隨著中原地區的漢文化深入滇境,原始的滇國社會迅速瓦解,獨具特色的古滇國青銅文化也被鐵器文化取代,貯貝器漸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了。 |
|
來自: 昵稱VeWWVpmi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