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好友【昭德心理】 解鎖您的專屬管家! 最近飽受熱議的電影《我的姐姐》,一開始聽到這部電影的名字以為是一部講述的是歌頌自己姐姐的電影,看完以后發現確實是“歌頌”姐姐的偉大,可是這偉大里犧牲了太多,偉大的太沉重、太痛苦。 《我的姐姐》講的就是女大學生安然(張子楓飾)父母意外車禍身亡,留下了年幼的弟弟,而失去父母的姐姐在面對追求個人理想還是養育弟弟的選擇展開的故事。 很多觀眾看這部電影都聯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或者是替故事里的姐姐感到不公平,觀眾帶著希望姐姐追求自我的心理看完這部電影,發現結果卻不盡人意... 安然選擇撫養弟弟,放棄了自己的夢想。 電影《我的姐姐》 在電影里,觀眾總是期望主角可以乘風破浪,找尋自我,可觀眾們瘋狂吐槽的電影結局才是現實生活的寫照。 今天早上微博有一條熱搜是 #父母去世姐姐是否必須撫養幼弟# (有律師指出:根據法律對于監護的規定,如果父母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依次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成年兄姐承擔。若祖父母不具有能力,姐姐應承擔該義務。姐姐在個人選擇和法定義務之間,應該首先盡法定義務。) 也就是說姐姐在其他順位監護人不在或是沒有能力的情況下是要承擔監護弟弟的義務。 姐姐真的可以不撫養弟弟嗎? 可以! 在熱搜里的律師最后也說了一句:如果姐姐想要選擇自己的生活,也可以委托他人監護弟弟。 這樣看似兩全的辦法,在現實中卻讓姐姐備受煎熬。 天涯網上很多年前的一則帖子(被認為是電影原型),弟弟是父母在姐姐大學期間出生,姐姐因其與父母決裂。后來父母意外離世,姐姐沒有撫養弟弟,而是送養給了別人,自己在廣東結婚生子了。 而這條帖子下面當年有數百條罵這個姐姐自私冷血的留言。 這個姐姐做了電影的另一個結局,一個也不被認可的結局。而她后來也在網上說自己從弟弟的出生開始讓她痛苦不堪,父母的偏愛,姐姐的責任還有社會的期待壓在她的身上,都是因為多了個弟弟。 很多時候對于姐姐來說,弟弟的出生就預示了她們多了個叫做“姐姐”的責任。大多數有姐姐和弟弟的家庭,姐姐都在做著各式各樣的付出。 電影《我的姐姐》 你是不被期待的那個嗎? 許多家庭,甚至于社會都在告訴女孩,重男輕女是合理的。在這種環境里弟弟的出生就是在潛意識告訴姐姐,弟弟才是父母真正想要的孩子,你是不被期待的那個。 人們重男輕女的心理可以追溯到4000前多年前父系社會的開始,一開始是由于農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男性在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所以社會重心慢慢發生轉移。 父權成為了家庭或族群中心,而男性成為了延續一個族系,一個家庭的關鍵血脈。 千百年來這種社會角色(social role)一直沒有出現很大的變動,男性還是被期待成為家庭中心,女性依然是照顧者的角色。 電視劇《都挺好》 而女性的社會角色其實也分為先賦角色(ascriptive role),然后是自致角色(achieving role)。 比如姐姐就是她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環境賦予她的天賦角色,而如同電影里的安然去考取了醫學的研究生,就是通過個人努力獲得的自致角色。 其實很多女性通過努力在社會上都得到了很高的成就,有自己的追求,實現了她們的希望的自致角色。 就比如成為醫生,律師,或是企業老板等。可她們依然潛意識里覺得自己需要通過照顧弟弟,幫扶弟弟才能得到父母和社會的普世價值觀認可。 電影《我的姐姐》 我姑姑是某法院的法官,生活富足家庭幸福也受人尊重。假期的時候我推薦姑姑去看《我的姐姐》,姑姑聽完劇情介紹以后說:我看干嘛?應該讓你爸看看。” 姑姑其實很清楚自己一直在付出,但是她在父親的成長過程中一直在幫扶,介紹工作,婚禮安排,到我小時候的玩具姑姑一直在參與,卻說全天下的姐姐都這樣。 在電影里,姑媽和安然談心時也承認自己付出了很多,也替安然覺得委屈,可她馬上說了一句:但是我是姐姐啊。 這些姐姐們潛意識里選擇認同這種重男輕女的行為合理性,當作“非個人化”的情況,只有認為社會就是這樣,女生就是會受到這種低一些的待遇,姐姐都是照顧弟弟的,才會減輕她們的痛苦。 電影《我的姐姐》 我沒有感受到愛和珍惜 《我的姐姐》里有一個背景環境,就是安然的父母為了要弟弟,讓安然裝成殘疾,而在被發現后,安然被父親責怪,暴打了一頓。 填志愿也為了一句“女孩讀書無用”讓安然改了志愿。可以說其實在弟弟出生前,安然就沒有一個幸福快樂的家庭。 父母也沒有做出什么關愛安然的行為和言語,使得安然對弟弟無法產生親情,一直以來都是冷漠疏離的態度,對于家庭也只有想盡快逃離,去個遠離家鄉的地方。 電影《我的姐姐》 一個孩子從小沒有接受到愛,沒有與父母建立起一個親近、安心、愉悅的情感聯結,而在他們的成長過程對于各種人際關系也無法產生足夠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對于別人給予的關心和愛意會感到不穩定、甚至恐懼。 像安然這種重男輕女的家庭觀念里,女孩不僅缺乏愛。甚至還會認為自己“不配活著”,她們認為女孩對于父母和社會是沒有價值的,同時會為自己活著感到慶幸,認為是父母的開恩,會時常因為自己沒有自尊,為自我的存在感到焦慮不安。 電視劇《如懿傳》 并且這些女孩對于原生家庭缺愛、缺乏關注所產生的痛苦。 容易出現重現,她們遭遇到的不幸會往往再次遇到。比如父母的暴力,可能會使其在擇偶時潛意識找到一個暴力狂。童年得不到關愛,甚至被家暴,這種痛苦可能會伴隨一生,并且重復出現。 心理學家莫雷.鮑恩(Moure Bowen)提出來了一個理論:代際創傷理論。他認為,家庭會形成一個塑造每一代的思想和行為的模板,然后將這個價值觀的模式傳給下一代。
電影《我的姐姐》 如果你對電影最后那個在同意撫養書上簽字的結局感到失望或者是憤怒,是正常并可以表達出來的,不用陷在“電影里也是這樣,所以所有姐姐都應該這樣”的誤區里。 其實電影里也在傳遞安然和姑媽的“吶喊聲”。 作者:Aureli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