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紙扎 黃鶴樓-周瑜) 
(戲曲紙扎 霸王別姬-楚霸王) 
(戲曲紙扎 人物) 
(紙扎-樓臺) 農歷十月初一,又叫寒衣節、十月朝、重陰節,是個祭祀祖先的節日。昨天給家人打電話,讓他們替我為故去親人們祭祀,送上寒衣、送上子孫的思念。人的生命誠然珍貴,人的靈魂也將永恒,它永遠是親情割不斷的精神慰藉。人類文明的發端首先是從關心生命與死亡開始的,祭祀民俗也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內容。 寒衣節與清明節、中元節并稱中國三大“鬼節”。《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天逐漸冷了,人們該為逝去的親人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從紙馬鋪買來彩紙扎制鞋、帽、衣等,焚燒祭祀,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 這個節日自古有之。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歷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禮記.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為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布新的作息制度。后來,歷法改制,人們逐漸把十月一日當作祭祀祖先的節日,并附會許多傳說故事,如孟姜女送寒衣和蔡莫燒紙等,在民間廣為流傳。 明代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有當時寒衣節的詳細記載:“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而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上有清代寒衣節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于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到了近代,寒衣節祭祀祖先的儀式與古時大致相同。十月初一前后,長輩帶領兒孫上墳,為死者供上果品、食物、紙錢、紙扎的寒衣、樓臺等。 出嫁的閨女,也于這段時間回娘家,為去世的父母送寒衣。因地區不同,全國各地送寒衣的習俗也有差異。魯中一帶流行傍晚在野外路口燒寒衣,為無后人的死者或孤魂野鬼祭祀的作法。魯西南一帶,寒衣節上除了準備寒衣外,還以亡者生前喜愛的戲曲或神話故事為題材制作紙扎供陰間娛樂。晉南地區送寒衣時,要在紙衣里夾一些棉花,據說這是為亡者做棉衣、棉被時用。南京地區送寒衣,要將各種冥衣裝一紅紙袋里,上面寫明亡者的身份及姓名,初一當晚,把紙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而后拿到門外焚化,同時將剛收獲的赤豆、糯米等做成美食讓祖先嘗新。 其實,這一系列的祭祀活動都是緬懷祖先,祈求保佑家族興旺、子孫平安的表現。如今,十月初一上墳燒紙、燒寒衣的習俗已逐漸淡化,許多人只是到墳前默哀或獻上一束鮮花,來懷念逝去的親人。 舊時,十月初一也是辭場的日子。一年的農活基本忙完,主人要設宴犒勞傭工,俗稱“打散場”。傭工們與東家清賬回家。而守家的婦女也從這天開始織布做棉衣。 最后還想告訴朋友,在近幾年紀念亡故的親人時,經常在路邊和小巷用燒紙的方式紀念,一定要注意防火,一個人安全大家才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