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不二寺大雄寶殿 明代彩塑(上) 不二寺是1985年在山西省文物普查時才被發現的一處金代廟宇,原位于太原市陽曲縣北留鄉小直峪村。經文物領導部門批準,1989年大殿整體遷移至陽曲縣城首邑路。不二寺又稱不二禪院,始建于北漢乾祐九年, 宋初毀壞后,于咸平六年重建,金明昌六年再做重修,元、明、清歷代多次修葺。據寺內清雍正二年碑文記載,原寺曾有“正殿一、東西殿二、天王殿一”之規?!,F僅存正殿及其彩塑九尊、明代壁畫八十余平方米。不二寺大雄寶殿的九尊彩塑,系一佛、二弟子、二脅侍菩薩(一脅侍已失)、二坐菩薩(文殊、普賢)和二天王,文殊菩薩左側另有一拂菻小像。其題材系佛教傳統造像中的“華嚴三圣”,即主尊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從造像特點來看這鋪九尊造像,從形體塑造的特征上看,主佛儀表端嚴,體態舒展,下裙包裹的腿腳,顯露出內在骨骼結構的變化。再看文殊、普賢,悠然地乘騎在青獅、白象背負盛開的蓮花上,神態矜持端莊且不失雅麗,肌膚瑩潤并多有珠玉垂掛、裳帶遮蔽。脅侍菩薩因地位較前二菩薩略低,服飾上亦較簡練。弟子、天王及拂菻等形象均做男像之處理,他們或動或靜,其肌膚和內在性格特征,都表現出較強的寫實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