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氣候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共同的議題。如何應對全球變暖,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而造成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就是二氧化碳,你可千萬別小瞧它,雖然它就是個平平無奇的氧化物,但實際上它的能量大得嚇人,有些人認為二氧化碳多一點少一點都沒什么關系,冬天的時候多一點還更暖和呢?還有那異想天開地認為二氧化碳多了,不是可以拿去制備碳酸,用來做快樂肥宅水嘛,大家何必驚慌呢?
直到大家聽說,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會導致全球變暖,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城市和國家時,才開始關心二氧化碳的排放,火燒眉毛了才感到痛。而這還不是二氧化碳的最大威力,事實上這些小東西,曾經還引起了一場持續200萬年的滅世大暴雨,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生物滅絕,間接開啟了恐龍的盛世。 地球的形成 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中,一個龐大的星云在宇宙中運轉著,直到某一天這個星云在引力的牽引下開始逐漸收縮,星云內部出現許多湍渦流,在這些渦流的作用下大星云逐漸破碎成為許多小星云,其中之一就是太陽系的前身,稱為“原始星云”或“太陽星云”。
由于原始星云是在湍渦流中形成的,因此它一開始就不停地旋轉,在引力的作用下越轉越快就在赤道之上形成了星云盤,星云盤中有許多的星子,這些星子不斷演化吞并,就成為了天體。于是,太陽系的格局基本形成,地球就在其中誕生了。 地球剛形成時溫度比較低,并無分層結構,就像個實心的大圓球,在經歷隕石撞擊、放射性衰變致熱和重力收縮后,地球溫度上升變成熔融狀態,這個火球在旋轉和重力作用之下,開始分層,較重的物質如:金、鉻等聚集到地球的中心部位形成地核,較輕的物質如硅、鋁等懸浮于地球表面,形成地殼,介于兩者之間的就構成了地幔,地球的結構到此大致完成。
地球演化早期,氣球上基本沒有大氣,氣體都逃逸了就剩一個光禿禿、坑坑洼洼的球體,跟現在的火星差不多。直到24.5億年前,一種藻類生物的出現改變了大氣層的成分,藍綠藻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改變大氣成分,在大氣層中形成臭氧層,抵擋從宇宙中照射來的紫外線,地球生命逐漸產生。直到距今約5.3億年前的寒武紀時期開始了地球的生命大爆發,拉開了地球的新篇章。
卡尼期洪積事件 時間快進到距今約2.5億年前,世界剛剛經歷了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地球上接近70%的脊椎動物和90%以上的海洋生物滅絕。有毀滅就有新生,幸存下來的生物迅速占領空出來的生態位,在新生的盤古大陸上迅速鋪開新的生活。三疊紀氣候炎熱干燥,季節分明,兩極并沒有冰川覆蓋。從二疊紀末期生物大滅絕留下來的物種們占據了生態位迅速發展壯大,當中多是鱷魚等爬行動物。這些動物戰勝了三疊紀干旱、炎熱的氣候,,成為是當時地球上的霸主。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恐龍的祖先——槽齒類爬行動物。當時槽齒類爬行動物剛剛出現,地球的上的生態位早就被先來的鱷魚類動物占據,生存空間狹小。根據科學家從化石中找到的證據證明三疊紀早中期恐龍類的化石只占當時陸生生物化石的5%左右,數量極其稀少。 三疊紀時期因為只有一塊大陸,陸地面積十分廣闊,是帶有濕氣的海風無法進入內陸,大陸中部漸漸形成了一個沙漠,并隨著時間遷移向外擴大面積。整個世界氣候十分炎熱,就像個大火爐。地球持續升溫,氣候越發干燥,這時地球上的火山也跟著湊熱鬧來了。
蘭格利亞火山爆發,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地球溫度起碼上升了6、7度,火山的頻繁爆發導致地球持續升溫,海水蒸發,大量水蒸氣進入大氣層,大氣層中的水蒸氣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凝結成冰晶,這些冰晶相互碰撞合并成了小水滴,這些小水滴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云,等到數量足夠多時在云里變成大水滴,當它的重量達到云托不住時,就落下來形成了雨。 這場降雨,在持續的火山噴發下,延長了200年形成了一場大洪水,造成地球生物的又一次大滅絕,這場事件被稱為“卡尼期洪積事件”。
這場持續200年的洪水使整個地球長期處于潮濕狀態,海平面因為暴雨而升高,甲烷與二氧化碳的排放導致氧氣含量降低,溫室效應加劇。海洋中的生物吸收了過量的二氧化碳的甲烷,海中含氧量嚴重不足,導致大批海洋植物死去。而且二氧化碳溶于水導致海水酸化,大量的含碳酸鹽海洋生物被襲擊,海洋中珊瑚、藻類生物大量減少。陸地上的生物,因為溫度升高和二氧化碳排放超標形成了帶有高溫的酸雨,暴雨落在樹木上使大樹分泌出樹脂產生了很多的琥珀,大量的動物在這場滅世大洪水中滅絕。
這場大洪水還間接地幫助了恐龍登上了霸主之位。在三疊紀早期恐龍美國一直生活在烏鱷等鱷魚類生物之下,缺乏生存空間種群規模極小,但是這場洪水導致大量的陸生生物死亡,原來的霸主烏鱷也在其中。而恐龍則幸運的生存下來,幸存下來的恐龍迅速占領生態位,洪水肆虐過后大量的植物出現為恐龍提供充足的食物,讓食草性恐龍家族壯大,從而帶領整個恐龍群體成為新一代的霸主。自從恐龍自“卡尼期洪積事件”崛起之后,恐龍的霸主地位一直持續到6600多萬年前的白堊紀生物大滅絕。
“卡尼期洪積事件”,將海洋生物來了個大洗牌,二氧化碳溶于水在海洋中形成許多碳酸鈣,這些碳酸鈣形成石灰巖為海洋中的珊瑚和海星等軟體動物提供棲息空間,此后現代類型的珊瑚礁和浮游生物群開始出現,新的微生物開始大量繁殖,標志著現代海洋生態系統的形成。 二氧化碳的巨大影響 不是說二氧化碳導致溫升高,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嗎,怎么成了降雨的兇手呢? 自然界是一個奇特的世界,不同的體系下就會導致不同的結果。二氧化碳會導致降雨,還是因為它是一種溫室氣體,它排放量增多,地球溫度就升高,溫度升高海水的水蒸氣就蒸發得多,凝結起來就會形成暴雨。
比如說最近的澳大利亞山火造成的持續性降雨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澳大利亞山火在2019年到2020年一直持續了四個月,大火因干旱和高溫持續燃燒,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于是一場暴雨突襲了山火肆虐的澳大利亞,連續的暴雨形成了大洪水,咆哮的洪水滾滾而來將街上的汽車全部淹沒,伴隨洪水而來的還有它的好搭檔山洪和大風。整個澳大利亞就像在上演末世的前篇一樣,如果我們不愛惜地球仍舊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恐怕卡尼期洪積事件會再次上演。 二氧化碳排放還導致以下種種危機,比如極端氣候、疾病流行等等。 ![]()
全球變暖,不僅加速冰川的融化,還容易導致極端天氣的發生。近年來洪澇災害頻繁,水土流失嚴重。 每年登陸的颶風也將更加強勁,2008年5月23日,風暴“納爾吉斯”襲擊緬甸,風暴潮、巨浪和高海平面共同作用,釀成自1991年以來全球最嚴重的風暴潮災害,超過12萬人遇難,約200萬人受災。 同時由于氣溫升高,兩極冰川融化,導致靠近冰川的北歐、南美地區氣溫迅速下降,這是因為冰川融化需要吸收大量的能量,導致臨近地區氣溫驟降。北歐、南美地區將迎來有史以來最大的暴風雪,嚴重影響當地的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變化,人們很可能會凍死在暴風雪中。 ![]()
全球氣溫上升,水蒸氣蒸發,氣候變化異常,熱帶地區降雨更頻繁導致水災、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更加頻繁的發生,位于河流沿岸的城市和位于河流下游的廣大地區因此受到洪水的威脅。而在原本就少雨干旱的地區,則會更加的干旱,以前干旱的地區很有可能變成半沙漠,加速內陸地區的沙漠化,黃土高原說不定就會變成黃土沙漠了。 到那時水資源短缺,在某些國家比如卡塔爾,說不定水會代替黃金成為流通貨幣。 ![]()
氣溫上升還會導致熱帶傳染病向高緯擴散,目前已有熱帶傳染病擴散的跡象。過去在低溫環境下難以存活的病毒隨著冬季溫度上升,有全年活動的可能,比如近期的新冠病毒,已經成為全年性的病毒,一直活躍在全世界范圍,所以大家一定要帶好口罩。 ![]()
除此之外,冰川融化會引發一系列的生態危機,首先是生活在南北極的北極熊和企鵝等原生物種,會因為失去棲息地而導致物種滅絕。其次,冰川中含有許多的病毒,是古老病毒的最大庫存地,而且經過了幾千萬年,這些病毒居然還是活的,所以一旦冰川融化,釋放這些病毒,會給人類帶來大災難。 結語 21世紀,我們的科技發展是日新月異、飛速進步,幾乎每一天都有新發現新發明。但回過頭來看,這些輝煌的成就有多少是犧牲了生態環境換來的。19世紀籠罩倫敦的煙霧奠定了“日不落帝國”的根基,20世紀工業大發展,到處的“黑金”商人讓美國成為世界強國,但這些都給當地生態帶來了不可扭轉的毀滅與打擊。 ![]()
可以說世界各國的強大,都是踩著自然生態環境一步步走出來的,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新的時代,文明的世界向我們敞開了懷抱,我們不應該將目光只放在未來的星辰大海,更應該注重眼前的生態危機,只有環境好了,我們的生活才會更美好,人民的幸福感才會提升。 ![]()
減少碳排放,不是某一個國家的事,也不是某一個人的事,這是全人類共同的危機。人類這個命運共同體要團結起來,一起挽救地球的生態,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留下一片生命之綠給后代,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生態發展理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