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將欲歙(xī)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一部分: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想要收緊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強大它,想要廢除它,必先興旺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單從文字上看來,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這里所講的內容就是陰謀之道,但實際上,這樣的認知或解讀都是片面的,只能說明很多人還沒有真正的讀懂這段所要表達的內涵,結合前面的章節,我們就能很好的理解,老子所要講的還是自然的道理,自然的法則,同時教人看通因果,認識到因果律的可怕 比如曇花,當它開到最盛最美的時候,也就是它開始凋零萎謝的時候,比如羅馬,唐朝,在其最鼎盛的,最繁榮,最輝煌的,最富強的時候,也是其開始走向衰敗,滅亡的時候,歷史上很多這樣的時代,在其最強大時候,也就意味著其開始走向衰亡的時候,人生也是如此,物壯則老,所以老子所講到的都是人情、物理可怕的一面,不是教人去使用計謀手段,而是講因果律,教我們不要忘記“大象”的法則 第二部分:是謂微明 如果懂了上面所講的道理,便能理解老子在這里所說的“是謂微明”,從微弱、渺小的地方,有智慧的人能看出大道理來,能做到從微而明;而沒有智慧的人,只看到眼前的現象,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對于壞的一面,由于不懂因果循環的定律,不能從微而明,才會埋怨運氣不好,埋怨上天不保佑,埋怨上帝不靈驗,埋怨菩薩不保佑,殊不知人生過程中的現象,如果認真的去檢討、反省,內觀,就能從今天所做的事情預測到明天會有什么事發生 如自己身體的健康狀況,其實自己心里都是有數的,有感受的,但是一般人沒有這個智慧,達不到從微而明的境界,就會給自己留下隱患,如我們都很熟悉的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蔡桓公一開始只是肌膚紋理間有些小病,只需湯熨就能治好,可他不能從微而明,又不相信扁鵲所說,最終病入骨髓,不治而亡 第三部分:柔弱勝剛強 老子始終主張用柔用弱,比如前面章節所講到的上善若水,天下最柔弱的莫過于水,它柔軟得沒有骨頭,無絲毫之力,可是水卻能在一個地方滴幾百年,無論是鐵或石頭,都會被它滴穿成洞,這就是柔弱勝剛強,老子主張用陰、用柔、用弱,不是叫人做壞事,所謂柔弱,在做人的道德行為上就是謙退禮讓 第四部分: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魚在水里的力量很大,生命力很強,但是離開水就會活不下去;一個國家生存的命脈所在,一定要掌握住,不能輕易給別人看見;整體來看,老子只想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小心謹慎,要懂得前因后果,因為所有的痛苦失敗都是自己造成的,是自己沒有明白因果道理,在微明的地方,沒有看清楚,沒有看到要點,才會給自己留下隱患,因此做人處世,需要謹慎小心,如儒家所講的存誠,也是在提醒我們要戒慎小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