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道家學說與道教三者的根本概念不同:所謂“學”,如儒學、陰陽學是指一門學問,漢代設立的博士點就是把不同的“學”作為專研的對象;所謂“家”,如道家是一種尊崇道家學說的學術流派,是一個群體或階層;而道教或者佛教,是一種宗教。 儒也有對應的“儒教”,主要是儒學結合了天人合一的神學理念產生的宗教信仰存在。但是儒教的神學解釋力特別弱,像讖緯、命符等玩意兒誰都可以制造出來,漸漸失去了神圣性,人們很難對它始終如一地信仰,最后信仰變成了迷信,到了東漢末期儒教隨著宿主東漢王朝的腐化而崩潰;直至宋代理學興起,用“理”即自然規律取代作為最高主宰的神即“天”,給了儒教一個更加合乎理性的解釋,從此儒教煥然新生。 反觀早期基督教在耶穌及其使徒去世后也面臨著生存危機,因為沒有人能夠對復雜的教義進行有效的論證或解釋,這樣便很容易被其他哲學或宗教打敗。直到出現了神學家奧古斯丁從希臘哲學中吸取了很多思路和方法給基督教做了非常系統的論證,使得基督教能夠綿延千載而不朽。我們可以把理學看成是儒家學者吸取了道家哲學和陰陽五行學說給儒教做了系統性的論證。 東漢出現了道教和佛教,因其具備對人生終極問題的解答逐漸被人們接受,特別是佛教具備非常復雜而完善的形而上學體系,精英階層學習修煉的人越來越多。 辟谷修仙 當我們說起道教,腦海里就會冒出修仙,煉丹等概念,而二者早在道教誕生前就存在了,了解他們的來歷對我們理解道教很有幫助。道教正是融合了修仙才獲得了比儒教更強的對人生終極問題的解釋力。 神仙的形象起源于人們將自然的神秘力量人格化,因為凡人的力量無法企及而成為人類膜拜的對象。當人們面臨生老病死的時候,自然想超脫這些苦難,佛教的說法是人死后會進入輪回通過幾世不斷修行最后涅槃超脫;而修仙則不同,仙是凡人的升級版,肉身可以長生不死并且法力無邊,成仙后仍然可以享受世俗的樂趣。在佛教入漢之前,修仙是人們超脫生死的主要技術手段,并且人們相信普通人通過修煉可以成仙。 八十七神仙卷(唐) 先秦奇書《山海經》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古代巫師世界和神話傳說,例如“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相柳就是電影《侍神令》中那個九頭蛇相柳的原型?!渡胶=洝返某蓵旧砭头从沉巳藗儗ι裣晒砉值呐d趣,它反過來也引發了更多人對神仙的崇拜。到了春秋戰國,相信神仙存在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王公貴族,最著名的當屬秦始皇派出徐福和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以期長生不老。 道教的開山鼻祖姓“張”,有人把張姓祖師爺的先祖回溯到漢初開國功臣張良,因為張良不僅姓張,而且張良崇尚修仙。根據歷史記載張良的確辟谷修仙過,不過張良棄官修仙不一定是真的信長生不老,而有可能是為了躲避漢高祖劉邦對功臣的批量毀滅。 禹殺相柳 所謂“辟谷”就是不吃飯,那為什么修仙要“辟谷”呢?因為人們認為食用谷物是凡人的重要特征,而仙是凡人的升級版,所以想成仙就不能跟凡人一樣吃谷物。 戰國時期的《楚辭》記錄了一個人在仙人的指導下修仙,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吃飯,也就是辟谷。不過,辟谷不是什么都不吃,只是不能吃凡人的食物,而是要去吸取天地靈氣,把氣轉化成生命能量即“精”。 當然,這么做遲早也得餓死,于是人們在修仙實踐過程中引入了靈芝、雪蓮、松果之類的常人不可能去吃或吃不起的東西,又有修仙專家把各種礦物也引入了修仙食譜,認為吃的東西越精貴越容易成仙。但人如果直接吞金很快就會掛掉,便出現了把金屬煉成仙丹再服用的做法。煉丹術起源于戰國時代,后盛行于秦漢。 道教的誕生——讖緯背景下符咒加持道德經 從漢武帝開始讖緯神學流行了三百多年,迷信思想已深入人心,期間又交雜著各種神鬼故事的傳播和修仙煉丹術的大發展,為道教的誕生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官方控制的儒教主要受眾是儒生和豪族,而普通老百姓目不識丁沾不上儒教的光,于是與之相匹配的民間宗教道教應運而生。道教一開始是一個受眾普通的宗教,至于后來它又演變成上流社會推崇的宗教那是后話。 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被認為是道教最早的教派。關于誰是五斗米道的創始人史書有不同的記載,一說是張脩,一說是張陵。從今天掌握的資料來看張脩說比較可信,而張陵說是張陵的后人張魯編造出來的。 早期道教將儒教作為參照對象,依葫蘆畫瓢,用老子取代孔子,用《老子想爾注》取代《春秋公羊傳》,創造出了一個帶有宗教色彩的強制性民間組織。 鶴鳴山道觀 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無業游民張脩活動于陜西漢中地區,他遵奉老子,并通過“符咒治病”來吸引受眾。他的助手有為人祈禱的(稱為鬼吏),有教人背《道德經》的(稱為奸令)——沒錯,病人只有背下《道德經》病才有可能好。治病要收取五斗米作為費用,這便是五斗米道的由來。 張脩依靠奸令和鬼吏等“行政”人員,以老子和道德經為依托,通過運行一套治病方法論迅速在民間生成了一個有規模的組織。這個民間組織游離在官方管轄范圍之外,其強大的號召力自然會引起官方的忌憚,這些人被官方稱為“米賊”。后來,張脩被益州牧劉焉招安。 張魯是劉焉的部下,在一次軍事行動中張魯殺了張脩,并其兵眾,后又割據漢中。張魯的厲害之處在于他襲用了張脩的五斗米道,用它來管理割據政權,并做了改進,自稱“師君”,號稱第三代天師,把他的祖父張陵(后又稱張道陵)尊為第一代天師即五斗米道的祖師爺。于是,五斗米道又被稱為天師道。 龍虎山正一觀 跟公羊為孔子的《春秋》做注釋一樣,張魯(一說張陵)為老子的《道德經》做注釋,寫成了五斗米道的經典《老子想爾注》。于是,張魯漸漸銷毀了張脩在五斗米道中的痕跡,重塑了自己的地位和五斗米道傳承體系。 張魯最后投降曹操,善終。 太平道 早期道教還有一個派別叫太平道,由東漢末年黃巾軍領袖張角所創,依據的是《太平經》,一本相傳由神人授予方士于吉的書?!短浇洝反罅拷梃b儒教的讖緯理論和道家的宇宙觀,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統治,修身,治病,成仙等方法論。 與張脩類似,張角也是以符水治病起家,再加以善道教化,數十年間教徒便達到幾十萬,以窮苦農民為主,遍布八州。張角創立太平道是為了發動群眾推翻腐敗的東漢王朝,時機一到他便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一帶有讖語色彩的革命口號,意思是說東漢王朝的統治到頭了,號召農民去建立一個理想的太平世界。起義軍頭裹黃巾,又稱黃巾軍。 隨著黃巾起義被東漢政府鎮壓下去,太平道也隨之消亡,殘余的信徒大都融入了五斗米道中。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都是一種游離民間的反動組織,它們勢必與統治階級無法相容,要么被統治階級摧毀要么被招安——除非能推翻統治階級,或者改造自身去迎合統治階級。隨后道教正是朝著后一方向發展,漸成官方認可的合法宗教。 下篇將介紹佛教入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