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作為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象征,從古至今,從繁到簡,經歷了幾千年文化長河的洗禮,成為中華文化最根本、最核心、最耀眼、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是中華文明的源頭。繁體字和簡化字,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復繁棄簡?還是棄繁就簡?亦或兼二有之?一直以來成為學術界爭論不休的話題,近幾年呼吁繁體回歸的報道屢屢見諸報端和網絡,特別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且還將繼續加速發展。這給中華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國民文化大幅躍升,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周邊國家和海外華僑,越來越重視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學習,繁體漢字自然就成為談論的焦點。目前,除了中國大陸以外基本上都使用繁體漢字,所以呼吁恢復繁體漢字的呼聲越來越多,大有愈演愈烈之勢。那么,有無恢復之必要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簡化漢字也是有繁體字簡化而來的,并不是獨創的另一種文字,而且簡化字并不是近代以來特別是解放后才有的,從歷史上看,漢字的演變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從『秦代篆體字』到『漢代隸書』就經歷了一個大的演變過程,唐代的草書和行書也是繁體簡化的一種形式,民國時期也提倡簡化漢字,并推出了《第一批簡體字表》,只是后來反對的呼聲高漲,沒有推行而已。 上世紀50年代,國家推行的文字改革,說是改革,其實只是對民間的簡寫形式進行了統一規范和普及教學。簡體字推廣的最大成效就是方便了普通勞動群眾的學習和書寫,對于掃除文盲、普及教育和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功不可沒。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而且簡化漢字又是其中使用最多的,沒有必要再去恢復繁體字,更沒有必要去迎合少數國家和少數人的觀點。 有人擔心,簡化漢字可能造成中華文化的中斷,理由是現在許多年輕人讀不懂由繁體書寫的古代文獻,其實這有些杞人憂天。中國人有一種先天的認字本領,從識簡到認繁似乎成了一個很自然的過程。簡化字在最初的時候,也曾在海外引起過軒然大波。我國恢復在聯合國大會中的合法席位之后,簡化漢字自然就成為聯合國官方使用文字之一,并逐步被世界各國所認可。 漢字簡化以后,筆劃減少,結構清晰,方便了識字教學,對建國初期的掃盲工作發揮的積極的重大作用。據資料顯示,在現行的簡化字中,始建于先秦到明清的共有341字,占87.88%;始見于民國的有46字,占11.86%;建國后僅有一字,占0.26%。可見,簡化字是一種自然的演進過程,是勞動人民的發明和創造,代表的是一種進步的力量。 當然,繁體字也有它的優勢,在書法中就表現的非常的優美,是字如畫。更重要的是,繁體字是簡化漢字的源頭,是漢字演變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是閱讀經典古籍的前提之一,也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工具。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強民富的時代終將到來,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將大大提高。繁體字和簡化字何去何從?是擺在人們面前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走中庸之道,繁簡兼二有之,比較適應今后的發展。既不可以完全恢復繁體字而放棄簡化字,也不要過分強調簡化字而反對繁體字的使用,實際上在現實的國際國內文化交流之中,已經開始了簡繁并舉,以簡為主的文化形式。簡繁相互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早已形成。繁體字和簡化字是同根同源的孿生兄弟,共同使用必將為中華文化的發揚光大鑄就新的輝煌! |
|
來自: 炫葉楓雪 > 《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