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與簡體字是中華文化的嫡親兄弟關系。無論從傳承文化的角度,還是從兩岸發展大局而言,我們都不能將繁體字與簡化字割裂開來。在宣傳漢字文化以及倡導書寫方式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簡化字,但在古籍、文獻整理以及書法藝術等特殊領域里,要給予繁體字足夠的空間。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在明確規定推行規范漢字的同時,也明確了可以保留或使用繁體字的范圍:(一)文物古跡;(二)姓氏中的異體字;(三)書法、篆刻等藝術作 品;(四)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五)出版、教學、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準的特殊情況。這一法律確定了規范漢字作為國家通用文字的法律地位,但也為繁體字的學習和使用保留了一定的空間。 當前在繁體字使用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繁體別字屢見不鮮。由于漢字簡化存有“一簡對多繁”(即一個簡化字對應簡化前兩個以上繁體字)的情況,許多人不能掌握其規律,因而在由簡化轉換為繁體時很容易出錯。在電視屏幕中時常出現繁體別字,例如:“呂後”“西太後”“鍾表店”“中文係”“古人雲”“萬裏長徵”“纖夫的愛”“白發人送黑發人”等等。統編教材初中政治課本有幅插圖,畫面是林則徐,背景墻面掛“制怒”橫幅。可畫家把“制怒”繁化成“製怒”。“制怒”是控制情緒,別著急、別發火之意;而“製怒”卻是制造憤怒之意。結果是南轅北轍鬧笑話。內陸一京劇團到臺灣演出,在海報上把“武松”寫成“武鬆”,貽笑大方。皇族畫家愛新覺羅·溥佺別號“松窗”,某雜志卻將其繁化為“鬆窗”,出了洋相! 繁簡字轉換是一項細致繁復的工作,來不得半點的馬虎。文字根基不深、文化底蘊不足者,還是老老實實用好通用的簡化字,不要輕易改用繁體,以免左支右絀,貽笑大方。常見的“一簡對多繁”,就是以下這三十多個字,例如: 谷:山谷、稻榖;板:木板、老闆;后:皇后、前後;征:出征、徵詢;松:松林、鬆土;發:揭發、頭髮;纖:化纖、拉縴;卷:試卷、捲包;才:奇才、剛纔;采:采訪、採茶;淀:海淀、澱粉;制:制定、繪製;升:升斗、昇級;舍:宿舍、捨棄;曲:歌曲、大麯(或麴);秋:秋天、鞦韆;辟:復辟、闢謠;面:面容、炸醬麵;彌:彌合、瀰漫;梁:梁代、橋樑;簾:酒簾、門簾;歷:歴來、陰暦;里:里程、被裏;累:勞累、纍贅;困:危困、睏了就睡;幾:茶幾,幾乎;獲:收穫、獲得;伙:伙食、一夥;胡:胡說、鬍子;復:復雜、複姓;系:直系、維係、繋念;鐘:鍾情、鐘錶等。 作為學校師生和文字使用者,在讀寫實踐中,遇到文字和詞語的疑難,就順手查工具書。養成這個好習慣,必將受益無窮。還要下點兒功夫,逐漸掌握“一簡對多繁”的規律。例如“干”字有四種類型,一、“干”讀ɡān,原本就有這個字,有四種意義:“大動干戈”“旁不相干”“置之河干”“天干地支”。二、繁體“乾”,讀ɡān,表示干燥空虛,如“乾燥”“乾咳”“乾媽”“乾著急”。三、繁體“幹”,讀ɡàn,表示主要或重要,如“樹幹”“骨幹”“幹部”“幹校”。四、繁體“幹”,讀ɡàn,表示做事,如“實幹”“能幹”。五、“乾”讀qián,只用于“扭轉乾坤”和“乾隆皇帝”。 如何解決簡繁轉換易出錯這個問題呢?一、編寫字典、詞典的字頭,在規范字后面附上相應的繁體字,以備查檢。二、計算機簡繁自動轉換系統應更加細致規范,為正確使用繁體字提供方便。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典型標志和寶貴遺產,繁體字作為漢字發展演變過程中的一種形體,為傳承中華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作為炎黃子孫,應該也必須要善待它。我們應教育和引導孩子在課外識讀一些常用字的繁體形態,讓一般人能夠“識繁用簡”,這既是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的合理路徑,也是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祖國統一大業早日實現的需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