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時期,有不少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之上發動了起義,為推動解放戰爭的歷史進程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不過,說起解放戰爭時期影響最大的一次國民黨軍隊起義,就要算是在淮海戰役期間的賈汪起義了,它對于我軍實現戰前制定的“殲敵于江北”戰略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取得淮海戰役的最終勝利開創了良好條件。那么,賈汪起義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拉開了大幕。當時,我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形成了對敵人徐州剿總的鉗擊之勢,而敵人方面則制定了“退守淮河”的作戰方案。從整個戰場的局勢上看,我軍是進攻態勢,而敵人則是撤退態勢。所以,能否成功抓住敵人不使其撤退,進而殲滅之,成為了淮海戰役順利展開的重中之重。在這樣的局勢之下,我華東野戰軍將所處位置較近,且具有一定實力的敵人黃百韜兵團,列為了首要攻擊目標。 我軍的作戰目標是抓住敵人黃百韜兵團,進而牽制敵人徐州剿總主力部隊,讓其放棄撤退計劃,進而殲滅敵人于長江以北。由于當時黃百韜兵團在接到撤退命令之后,正在部署撤退,所以局勢很緊張。如果讓黃百韜兵團逃走了,那么預想中的淮海戰役就打不起來了。所以,我華東野戰軍先頭部隊一路急行軍,對黃百韜兵團進行圍追堵截,這樣一來爭取時間就成為了關鍵。 當時,黃百韜兵團沿著隴海鐵路線向徐州撤退,沿線的北部地區是國民黨第三綏靖區的防區,總部駐地在賈汪一帶。國民黨第三綏靖區的司令官是馮治安,兩個副司令官分別是張克俠、何基灃。在淮海戰役爆發的第三天,也就是1948年11月8日這一天,在我軍的積極爭取之下,張克俠與何基灃趁著馮治安在徐州開會的機會,率領第三綏靖區部隊發動了起義,史稱“賈汪起義”。 張克俠與何基灃發動賈汪起義之后,對戰場形勢帶來了很大變化。當時,張克俠與何基灃為我軍迅速讓出防區,我軍負責堵截的部隊毫無阻攔地直插黃百韜兵團撤退的必經之路,成功截斷黃百韜兵團的退路,進而與追擊部隊一起將其包圍在了距離徐州六十多公里的碾莊地區。黃百韜兵團被包圍,國民黨方面為了對其實施救援,旋即放棄了退守淮河的作戰計劃,被迫在徐州地區作戰,最終落得個全軍覆沒的悲慘結局。 因此,賈汪起義成為了解放戰爭時期影響最大的一次國民黨軍隊起義,試想如果沒有賈汪起義,淮海戰役或許就沒有了爆發的可能性。當然了,我們是單從軍事角度來分析,賈汪起義的影響力。如果從政治角度來分析的話,影響力最大的或許是1949年1月傅作義率領部隊在北平發動起義了。各位讀者,你們認為是不是這樣呢?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