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況下,二者血清中的含量很低,當肝細胞受損時,肝細胞膜通透性增高,胞質內的 ALT 與 AST 釋放入血,致使血中 ALT 和 AST 升高,然而 ALT 與 AST 升高又不僅僅局限于肝臟疾病。下面筆者針對轉氨酶升高的鑒別診斷進行闡述。 一、病毒性肝炎 臨床上碰到轉氨酶升高的患者首先應想到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臟病變為主的一種傳染病。國內外學者發現并公開的病毒性肝炎的種類包括 8 種類型,分別是: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TTV 病毒以及 SEN 病毒。 病毒性肝炎主要表現為食欲減退、惡心、上腹部不適、肝區疼痛、乏力、黃疸、發熱、肝大、肝功能損害等,有些病人可慢性化,甚至發展成肝硬化,少數可發展為肝癌。各類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均可導致轉氨酶升高,為明確轉氨酶升高是否由病毒性肝炎引起,可予以不同肝炎病毒的抗原、抗體檢查, 以明確是哪一類型病毒引起的肝炎。 二、肝外梗阻性疾病 轉氨酶是由膽管排泄的,因此膽管梗阻可引起轉氨酶升高,臨床上引起膽管梗阻的常見的是膽管、膽囊、胰腺等疾病,比如膽囊炎、膽囊結石、膽管結石、肝膽管結石、膽囊及膽管腫瘤、先天性膽管擴張、壺腹周圍癌、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 上述疾病一般可通過彩超、CT、MRI 等檢查加以區分和鑒別。 三、脂肪性肝病 脂肪性肝病是以肝細胞脂肪過度儲積和脂肪變性為特征的臨床病理綜合癥,臨床上根據是否長期過量飲酒分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包括單純性脂肪性肝病以及由其演變的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纖維化以及肝硬化,是我國最常見的慢性肝病之一;臨床上有乏力、上腹部不適、肝區隱痛等非特異性癥狀,實驗室檢查可有轉氨酶升高,通常以 ALT 升高為主。 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長期飲酒導致的慢性肝病,初期表現為脂肪肝,進而發展為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纖維化和酒精性肝硬化。臨床上表現為乏力、食欲不振、右上腹不適、惡心、嘔吐等,70%~80% 的患者轉氨酶升高。 超聲檢查是診斷脂肪性肝病的重要手段,確診率高達 70%~80%;肝/脾 CT 平掃密度比值 ≤ 1 可明確脂肪性肝病的診斷,肝穿刺活檢是確診脂肪性肝病的主要方法。 四、藥物 臨床上很多藥物都可引起轉氨酶升高, 有報道在用藥 12 小時后即可出現轉氨酶升高的情況。常見的引起轉氨酶升高的藥物有: 1. 抗結核藥:雷米封、呲嗪酰胺、對氨基水楊酸鈉、利福平、異煙肼等; 2. 解熱止痛藥物:羥基保泰松、氨基比林、消炎痛等; 3. 抗菌藥物:慶大霉素、卡那霉素、先鋒霉素、四環素、磺胺類、氯霉素、兩性霉素 B 等; 4. 精神類藥:如魯米那、氯丙嗪、丙咪嗪等; 5. 抗腫瘤藥物:環磷酰胺、氨甲喋呤、硫唑嘌呤等; 6. 降糖藥物:氯磺丙脲、甲磺丁脲、甲磺丁脲等; 7. 降脂藥物:他汀類(辛伐他汀等),貝特類; 8. 抗甲狀腺藥物:丙基硫氧嘧啶、甲基硫氧嘧啶等; 9. 激素類:已烯雌酚、睪丸酮、甲基睪丸酮等; 10. 其它:如麻醉藥甲氧氟烷;利尿藥氯噻嗪等;銻化合物等。 對藥物性肝損害的病人要全面詢問藥物使用的時間長短、劑量等。根據血清特異性抗原或抗體除外病毒性肝炎,通過影像學檢查了解肝內阻塞和有無脂肪肝存在,或停藥觀察,用護肝藥物,若癥狀緩解,可診斷藥物性肝損傷。 五、寄生蟲疾病 血吸蟲、阿米巴原蟲、華支睪吸蟲等的感染均可造成轉氨酶升高,對于這些寄生蟲感染,必須查到感染的蟲體、蟲卵,加上轉氨酶升高,則可明確診斷。 六、病毒或細菌感染 細菌:肺炎雙球菌、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細菌引起的肝膿腫、敗血癥等。一般來說診斷不是很困難,通過血培養明確原發感染灶,通過肝功能檢查明確是否存在轉氨酶升高,通過血清學抗體、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可明確診斷。 病毒:皰疹病毒、水痘病毒、EB 病毒、巨細胞病毒等感染均可引起轉氨酶升高。皰疹病毒、水痘病毒等感染因有典型的皮疹容易診斷, EB 病毒、巨細胞病毒等感染則需要通過病毒特異性抗體檢測來明確診斷。 七、自身免疫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和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臨床上表現為乏力、腹脹、皮膚瘙癢、納差、黃疸等。肝功能檢查表現為轉氨酶輕至中度升高。確診主要依靠肝穿刺活檢。 八、其它系統疾病 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大面積燒傷、呼吸衰竭、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尿毒癥、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均可發生轉氨酶升高, 應引起大家注意。一般通過特異性抗原抗體檢查、心電圖、影像學等檢查,可加以區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