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寒柏 崔寒柏論書語錄(四) 29 錘煉自己的字型需要大量的時間也需要特定的時間段,錯過了,再努力也到達不了極頂。 30 最初臨帖時可以不注意內容和順序,但隨著學習的深入尤其是到了大量讀帖的階段,內容的連接和順序以及行與行的關系,將會讓人對書法的感悟升華到新的高度。 31 我們臨寫的古人的每個字都是相對變動中的字。之所以變動,是因為內容不同,承接字不同,與其它行的呼應不同。 32 古人書法中的字間距不是隨意擴大和縮小的,每個字都有自己的張力和張力釋放的方向,間距和空白皆由張力網形成。 33 小兒的坐和立就是初學寫字時的楷書,老年的坐和立就是形成風格的楷書。 34 當代提倡的“臨”就是學習經典,“創(chuàng)”就是在發(fā)揮性地扮演這些經典,演來演去,像與不像,都和產生原型的歷練無關,都在注重模擬的逼真和演出的效果。 35 藝術就像人生,很多打動人的地方不在亮麗多姿,而恰恰是那些不盡完美但耐人深思的回味。 36 在實用書法中,用筆就是去書寫,不用考慮那么多,用筆方法的產生也全是因為實用。 37 起筆的藏鋒會鋪開筆毫,以利于墨水的灌注,由此筆畫清晰而易辨。 38 收筆時的頓提或者將筆鋒彈放出去,可以讓筆毫恢復起始時的錐形,以便直接進入下一筆的書寫,從而提高書寫速度。 39 實用書寫中的用筆是隨機的,沒有預先設想的,直抒胸襟的,篤定的用筆,所以寫出的筆畫永遠不會有一個標準的型。這種表現方式蘊含了豐富的藝術表達空間。
崔寒柏 節(jié)錄古訓 40 所謂“被動用筆”,與實用書寫中的用筆相反,它是一種按照視野或頭腦中現成的筆畫形狀為藍本去勾描的“筆法”,重在用筆去蓋住理想的畫面,不是寫出來看效果,而是把效果用筆去“描”出來,看最后“描”出來的筆畫有幾分接近視野或頭腦中預想的效果。 41 “被動用筆”的始作俑者就是逼肖的臨摹,尤其是要求初學者在沒有基本用筆能力時就要求逼肖! 42 “主動用筆”是在掌握用筆要領后再去調整用筆動作。字帖是楷模,是一面鏡子,在對照中調整“主動用筆”,在模仿中感悟間架結構。 43 在沒有掌握足夠的書寫能力和速度時,用筆不可能達到重復古人字帖的水平,這時還非要惟妙惟肖,就只好放慢速度去“做”效果了。 44 臨得像是目標,但不是終極目的,終極目的是掌握用筆的方法和結體的原理。描出來的像,但描的筆跡不能用于寫,背出來的結體有型,但不能隨意變通。 45 臨只能學習到書寫的基礎部分,也就是知道了怎樣行筆,有怎樣結構的字形而已,至于筆怎么才能自如地使用,結構怎樣變換成自己的風格,單靠臨帖是永遠做不到的。 46 從帖中只能學到一定程度的筆法,很多筆法還是要在自主書寫中才能總結、把握和形成。 47 在臨帖中只能掌握某一家的結字方法,只有在自主書寫中不斷調整、增減,才能逐漸形成自己的結字風格和有自己特色的字形。 48 我們臨到的每一個字都是書寫者在書寫的一個瞬間,在某一篇中的那個字。這個字的存在是一個固定的形,但這個字在書寫者的潛意識里,那只是一個感覺和模糊的形態(tài),是一種隨時可以在合理的范圍內變通的“原型”。 49 盡量不要背古字,更不要去字字都背,背習慣了,一寫出來都是“古人”,做慣“古人”了,想寫自己都難。背臨的人書寫的樂趣是背得準確,而書寫者的樂趣是達意。 50 自己的神韻不可能從別人處學來,自己的風格在古人那里更搬不來,只能找到與自己風格接近的去吸取、去借鑒。
51 風格必須是自己的,格調必須是自己的,精神更應該是自己的,學不來,只能夠從自己內心煥發(fā)出來。 52 不要擔心沒有自己的字型,那是天生的,否則就沒有筆跡學和筆跡鑒定了。字型就像每個人的臉,面由心生,每個人的臉沒有一樣的。 53 我們非常尊崇古人的許多經典的筆畫或應變的結體,我們常常通過臨摹,掌握以后隨時照搬。其實這些特殊產物只有在特殊出現時才精彩,我們要學習方法,不要去搬筆搬形。 54 很多人臨碑時會跟著碑的殘破走,這樣大可不必,因為這些不符合用筆的刀痕和剝蝕部分,一旦自然書寫起來都變成了滯筆的地方。 55 臨寫的紙有很多種,最好不要用洇水嚴重的生宣。 56 所謂補筆就是初學用筆時動作沒有練到位,只好放慢速度去填充,這是在描而不是寫。描慣了,要么無法寫快,要么寫快了筆畫就漏洞百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