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在寫科普文章時,寫到中藥毒性,評論區的反對聲一大片,其實,在中醫藥界,對中藥的毒性一直爭論不停。2021年6月,中華中醫藥學會在《中醫雜志》上刊登了一篇名為《2021 年度中醫藥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文中就指出了中藥的毒性。 2021年中醫藥的三大科學問題: 如何通過方藥量-效-毒關系研究指導臨床精準用藥?這個問題簡單些說,就是中藥的劑量-藥效-毒性之間的關系,目前這一關系還停留在傳統、模糊的描述階段,在臨床上中藥的劑量、安全用藥方面仍然缺乏科學支撐和理論依據。還有《中國藥典》上中藥的規定用量與中醫臨床實際用量之間的差距較大,很多醫生認為《中國藥典》規定的中藥用量普遍偏小,影響中醫藥臨床療效,可能引發醫患糾紛。 如:細辛,藥典規定用量是1~3克,而臨床實際用量普遍大于3克; 黃芪,藥典規定用量是9~30克,但在實際臨床上,對于氣虛、脾虛嚴重的患者,實際用量多大于30克。 在毒性上,臨床不乏肝毒性、腎毒性中藥不良反應的報道,這些有毒性的中藥,如果用藥劑量超過一定限度,不僅療效不會提高,而且會出現毒性反應,但是關于毒性中藥的劑量,很多中醫醫生、研究者看法不一。 中醫方藥量-效-毒關系研究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需要廣大醫藥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中醫傳統非藥物療法起效的生物學關鍵機制是什么? 同藥物療法一樣,中醫傳統非藥物療法體系 ( 包括推拿、針灸、功法、香薰、敷熨、刮痧、罐療等) 的臨床實踐、理論體系歷代積累堅實,這些療法在現代疾病防治效果仍然不容忽視。 工作和生活方式轉變帶來的退行性脊柱與四肢骨關節病, 臨床主要表現為 “疼痛與功能障礙”,幾乎覆蓋成年后各年齡段的人群, 危害性和影響已經成為社會焦點問題 。退行性脊柱與四肢骨關節病防治已成為我國 “人口與健康”領域的重大需求,中醫傳統非藥物療法對該類疾病的防治效果獨特。 但是目前在實際臨床應用中缺乏定量化評價、憑經驗傳承、參差不齊、魚龍混雜的現狀,亟需摒棄,闡明中醫傳統非藥物療法起效的生物學內在機制,有助于更有效地解決臨床焦點問題, 2)中醫傳統非藥物療法量效如何科學評價? 3)中醫傳統非藥物療法起效的中樞整合與調控機制是什么? 中藥炮制理論及減毒增效的科學內涵是什么?中藥飲片不僅是中醫臨床的處方藥, 同時也是中成藥生產的原料, 中藥炮制是連接中藥材與臨床用藥 ( 中藥飲片、中成藥) 的紐帶, 因此飲片的品質與生熟飲片的應用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中醫臨床療效。 中醫臨床使用炮制品為經驗性用藥, 缺乏對中藥炮制引起的藥效物質的微觀分析和作用規律的科學闡釋, 導致臨床上常出現 “生熟混用”或 “以生代熟”的現象, 嚴重影響了中醫臨床療效的發揮。如三七的生熟之分,生品與熟品功效的區別,地黃的生品與熟品之分,何首烏的生品與熟品之分等。 中藥炮制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資源, 通過對中藥炮制理論及減毒增效科學內涵的研究, 可闡明炮制過程引起的藥效物質基礎變化及對復雜機體作用機理的影響, 從而揭示中醫臨床用炮制品的科學內涵。 我是小玲藥師,本文部分引用自論文:仝小林,房敏,高慧,賈天柱,商洪才,宋宇,何麗云,李洪皎. 2021年度中醫藥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J]. 中醫雜志,2021,11:921-929. 如果粉絲們對文中語言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