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吞面又稱餛飩面、細蓉、大蓉,是廣東省的漢族特色小吃,屬于粵菜系。 其一般以云吞拌面,分為湯面與撈面。云吞面是一種在中國十分普遍的食品。以煮熟的餛飩和蛋面,加入熱湯即成。 古代云吞很講究,要肥三瘦七,弄成肉糜,正宗的且先切后剁。現今我們平常吃的云吞面多數是以鮮蝦云吞制成,云吞材料有云吞皮、鮮蝦、豬肉。 餛飩名號繁多,在各地有各地的稱呼,各地有各地的特色。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云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這些是餛飩這一食品的大概念的統稱。而京津卻以其外形的不同,有著極為清晰的命名。比如:其形如微型狗不理包子,收口又似燒賣的稱之為“云吞”;薄皮少餡,捏和隨意,形如片湯的稱之為“餛飩”。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有載:“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讀后,才知道在京津很早很早以前,餛飩和“形有如雞卵”的云吞統稱餛飩,只是現在人們吃的講究,才把本來“混為一談”的分了個清清楚楚。餛飩,以其皮薄餡嫩,味美湯鮮,贏得了天下食客,流傳不斷。 餛飩的由來有很多傳說。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把肉餡用面皮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以此表達人們對統治者的仇恨和對安寧的祈愿。 在京津,也有吃“冬至的餛飩夏至的面”的說法。在資源匱乏的年代,這已是百姓冬夏之季最為適口,最為奢望的節令食品。冬天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餛飩,頓覺周身溫暖,夏天吃下一碗涼絲絲的面條,那份爽利更是無法言表。 吃云吞面也有講究,不要以為幾顆餛飩一把面加點湯就叫云吞面。正牌的云吞面需要”三講“: 一講面。地道的面要從面粉加鴨蛋做起,而且最講究的應該一點水都不用,正宗竹升面完全靠鴨蛋。這樣做出來的面煮出來帶點韌度,吃到嘴里非常爽脆。 二講云吞。關鍵在于里面的餡,用新鮮的蝦球,三分肥七分瘦豬肉混合而成,正是如此,一口咬下“卜卜脆”(粵語,意思為:彈牙有嚼勁)。 三講湯。正宗做法是用大地魚和河蝦子(或者柴魚蝦殼)熬出來的湯即要有鮮味且清甜,加味精是大忌。 因為要保持面條的彈性,所以要注意不能讓面湯把面條全泡進去,必須有一部分面條露在湯上面,而且要趁熱趕快。 “有錢吃盒仔飯,無錢吃云吞面”。直到2021年,云吞面已回歸其最原始的狀態———廉價餐食的代表。然而無可否認的是,廣州人從不嫌棄它,更離不開它。 如果有所謂“思鄉病”,云吞面或可成為漂泊在外的廣州人的一劑良藥。小小碗中,喝著大地魚、豬骨、蝦籽熬成的湯底,清鮮香甜而不嗆喉,云吞有蝦有肉嬌小玲瓏,小撮銀絲面半透明般韌勁十足,一如廣州的個性。 倘若能在下飛機的那刻品上一碗云吞面,那種“正斗”的感覺跟肚子餓不餓沒有關系,簡直就是對回家的依賴。 |
|
來自: 新用戶3876IgaT > 《三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