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秋葵 本文由|秋葵媽媽(QKMM99)
一位媽媽在垃圾桶里翻出了孩子幾乎沒怎么吃就扔掉的饅頭,她感到非常生氣,于是懲罰姐弟倆背100遍憫農。 兩個孩子一邊哭一邊背,直到晚上11點也沒能背完100遍。 這位媽媽考慮到孩子第二天還要上學,就先讓他們睡覺了。 評論下方清一色都是夸贊孩子媽媽做法的,可捫心自問一下,這樣的做法真的能讓孩子明白食物的珍貴嗎? “想知道有多少人是因為罰背明白了人生道理的?……罰背可能暫時有效,長久而言只會讓孩子既痛恨吃飯,又痛恨背詩。” 是的,經過懲罰后,孩子是立馬就乖巧懂事了,他們嘴上承諾以后再也不浪費食物了,可內心卻未必真的明白食物珍貴的意義。 13歲的李玩因為父母離異住在爺爺奶奶家,爸爸再婚后,怕她不開心,給她買了一條狗。 李玩一開始并不喜歡這條狗,但相處下來卻和狗產生了濃厚的感情。 家里的大人為了快點結束這件事情,又重新給李玩買了一條狗,堅稱這就是原來的狗。 常年不出門的奶奶大半夜在街上徘徊找狗,年邁的爺爺也被李玩置氣推倒摔斷了腿。 李玩的手在掙扎中被劃破,鮮血直流。她逃進浴室,在浴室待了一晚。 第二天,李玩仿佛變了個人,眼里的叛逆和乖張全都不見了,也不再嚷著找狗了。 只有李玩自己知道她不是變懂事了,而是因為恐懼妥協了,就如同開頭的那兩句對白。 “任何粗暴武斷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時宜的,只有用溫和的方式,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 粗暴的教育方式最終只會演變成父母的“霸權主義”,溫和耐心的引導,才能向孩子傳遞父母的愛。 兒童心理學奠基人Rudolf Dreikurs曾說: “如果真的想改變孩子的行為,家長需要用行動,而不是語言。” 泰國的一位小朋友一大早就鬧著不想上學,無論爸爸媽媽怎么勸怎么說道理,小朋友就是不肯上學。 換做是大多數父母,或許早就抓起孩子狠狠教訓一頓了。 這對泰國父母沒有強行將兒子送往學校,而是干脆給孩子請了一天假,跟他說帶他去賺錢。 孩子聽后非常興奮,可以不用上學,還可以賺錢,多好的事啊。 于是孩子的媽媽帶著他來到了馬路邊撿塑料瓶,孩子也非常積極,可沒撿多久孩子就開始喊累。 孩子拿了2泰銖高興壞了,想要買冰淇淋,可一問冰淇淋要5泰銖,只好作罷。 既然吃不成冰淇淋那就坐車回家吧,結果坐公交要10泰銖。 這時,媽媽問孩子:“累嗎?還想賺錢嗎?還是想繼續上學?” 孩子一臉不好意思:“好累好熱,我想上學,我想回家。” 俗話說,跟孩子講一千遍道理,不如讓孩子承受一次后果。 這位媽媽的做法,不但讓孩子體驗到了不上學的后果,也讓孩子明白了生活的不易。 吉林長春一位小女孩在玩媽媽手機時,因為亂按不小心點了100份炸醬面。 就算加上爺爺奶奶,一天三頓都吃面也要吃一周才能吃完,可天氣這么人,炸醬面別說放一天,放上幾個小時可能都壞掉不能吃了。 面對女兒的失誤,父母哭笑不得,卻也沒有責怪女兒半分。 “食物點多了不要緊,但是不能浪費。附近還有好多環衛叔叔阿姨沒有吃飯,他們為了給大家一個干凈的環境,每天掃地很辛苦的,我們把這些面送給那些叔叔阿姨好不好呀?” 女兒點點頭,跟著爸爸媽媽把多余的炸醬面都送給了附近的環衛工人。 這對父母的做法得到了廣大網友的點贊,稱他們的教育方式既堅定又有溫度。 “責備孩子的聲音越小,孩子聽得越認真,教育的效果也會越好。” 但聰明的父母都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緒,因為他們知道吼叫和懲罰,是效果最差的教育方式。 與其氣壞身體還遭孩子恨,不如克制脾氣,多給孩子一些耐心。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南風效應”,指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呼嘯而來,行人為了抵御寒冷,所以裹緊了大衣;而南風徐徐吹動,行人覺得很溫暖,便脫下了大衣。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粗暴的方式反而會適得其反。 真正理解孩子,才能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給予孩子最恰當最合適的教育與引導。 為人父母,首先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去理解孩子情緒里包含的不滿和需求,再對癥下藥。 那不是解決了孩子的需求,只是把孩子的需求壓得更深了。 他們犯錯后也會恐懼也會害怕,如果這個時候父母采取的方式是吼叫和責怪,那孩子內心的恐懼則會加深。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安慰孩子,告訴他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無論造成了什么樣的后果我們都無法改變。 而我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去補救,盡量減輕這件事產生的后果。 其實很多中國父母都有一個通病:不容易看到孩子的優點和進步。 別老盯著孩子的缺點了,多觀察一下孩子的優點,給孩子多一些正面鼓勵,他一定會在你的正面鼓勵里突飛猛進。 紀伯倫曾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
來源:秋葵媽媽(QKMM99)這里有親子美文,實用可行的育兒干貨,陪伴孩子和父母們幸福成長!原文標題《孩子扔掉饅頭,被媽媽罰背100遍「憫農」這是最無效的教育方式!》轉載已獲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