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小董出生于十二年前的立春之后,年初一之前,一生下來,我就被他的屬相搞暈了。有人說,小董臘月底出生,屬猴。有人說,不對,屬相在立春換,小董生于立春后,屬雞。 暈完后,我自然就把生肖的問題研究了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斷斷續續十二年。 生肖從什么時間開始換,有兩種說法,一是正月初一換,二是立春換。 我傾向立春換。 申明:是傾向,我不評判對錯。兩種說法都有歷史,你喜歡哪個就哪個,我不摻和口水戰。 正月初一換生肖依據的是我國的陰陽合歷——農歷。這部分內容如不甚了解,請參看《為什么明天是新年第一天?》。 農歷是陰陽合歷,是我國使用了兩千多年的歷法,農歷的新年第一天是正月初一,農歷的干支紀年在正月初一零點整從丙申年換成丁酉年,生肖從猴換成雞,干支紀月從辛丑月換成壬寅月。春節聯歡晚會就是這么換的,正月初一換生肖和春晚一樣深入人心。 立春換生肖依據的是純陽歷的干支歷。干支歷和農歷里的干支紀年不是一回事,干支歷以節氣來劃分年和月,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刻是立春節氣點,也就是在今天2月3日23:34:01,年干支從丙申年換成丁酉年,生肖從猴換成雞。2月3號就以23:34:01立春這一刻為分界線,分屬兩年(丙申年和丁酉年)兩月(辛丑月和壬寅月)。 干支歷里,新的一月開始的時刻是二十四節氣中逢單數的節氣點,比如從第一個節氣立春開始寅月,從第三個節氣驚蟄開始卯月。 董點國學前兩篇關于天文歷法的文章里(冬至炫技寶典匯總篇、為什么明天是新年第一天?)反復提到過的十二消息卦可看做是這種干支歷的月份表。干支歷里,月份不用正月、二月、三月來表示,而是用十二地支來表示。 節氣交換點幾乎不可能在零點整,所以在干支歷里,節氣點這天分屬兩個月是正常現象。干支歷全用天干地支來紀年月日,再加上時辰干支,就是傳統命理學里的生辰八字。算命用的就是干支歷。 不過,干支歷并不是歷法,因為歷法是要把年月日搭配起來的,必須取日的整數。干支歷一天24小時可以分屬兩年兩月,每個月的天數都不會是整數天。可想而知要拿干支歷當民用歷法會有多暈。如果干支歷要搞得更精確,還得把不同地區的時差也考慮進去,這就非天文學家和命理學家搞不掂了。所以干支歷不是民用歷法,它如十二消息卦一樣,是日地關系嚴謹科學的天文表達。 干支歷是純陽歷,農歷是陰顯陽隱的陰陽合歷。 農歷人為因素大,它的一年不是365天也不是366天,而是354天或384天。 干支歷是日地關系決定的,它的一年不是365天也不是366天,而是365.2422天左右,嚴格依據天象,是真正的歲實。 兩種換生肖一個依據農歷,一個依據干支歷,各有傳統。雖無所謂對錯。但還是有必要研究下:生肖,也就是子鼠丑牛申猴酉雞的后面,到底指的是什么,是農歷還是干支歷? 動物和年月的搭配關系在戰國就出現了雛形,雖然和現在的十二生肖不完全一樣,但十二生肖從雛形開始,就和十二地支綁在了一起,可以把十二生肖看成是十二地支的另一種表達。搞懂地支就可以搞懂生肖了。 那么地支是什么?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們最初的來源是什么? 這些問題目前沒有標準答案,但有兩種觀點認可度相對比較高: 一:地支是用來表示一年十二個月的。 古人根據黃昏時北斗七星斗柄(亦稱斗綱)所指的方位來確定春夏秋冬。有“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的說法,黃昏斗柄的指向一年在天上正好轉一圈,于是根據斗柄的指向,在天上畫個十字把周天四等分,就分出四季;把周天十二等分,就分出十二個月,大致對應一年十二次的月圓月缺。這個十二等份叫做十二辰,每一份叫一辰,分別取名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秦漢以前,這十二個字不叫十二地支,叫十二辰。十二辰對應的十二個月,就分別叫子月丑月……亥月。 看過董點國學前兩篇天文歷法文章的這時是不是可以恍然大悟一下:就是十二消息卦嘛!! 把周天十二等分,很容易,但等分點畫在什么地方是有講究的,要對應天象,就是張景嶽說的“節氣所在之處”,就是二十四節氣。十二辰畫出來就是十二消息卦,是純陽歷范疇。 二:地支是以十二年為周期的十二個年的名字,源自歲星紀年。 歲星就是木星,木星繞周天轉一圈回到原點大約十二年,于是古人就以木星的十二年周期來紀年,把周天分成十二等份,叫十二次,木星一年走一個次,看木星的次位就能知道是十二年周期里的第幾年。木星走的這十二次有十二個很難記的名字: 十二次 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 十二次和十二辰(地支)一一對應: 先秦書籍里經常能看到歲次星紀,歲在析木等等的提法,就是歲星紀年,星紀是丑年,析木是寅年。 從歲星紀年中又發展出太歲紀年,同樣也是把周天分成十二等份,古人很有創意,給太歲又取了十二個更難記的名字: 太歲紀年 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困敦、赤奮若。 太歲紀年、歲星紀年和十二辰(地支)三者的對應關系如圖: 這三種共36個不同的名稱,在天上對應的區域是完全一樣的,所以我們就會在書上看到三種稱呼混在一起同時使用,用來表達同一年。比如:歲在鶉火,太歲在午,名曰敦牂,三個名字,說的都是一回事,簡直是語不暈人死不休,也不知道是不是在顯擺他們高深的天文學知識。 這是屈原《離騷》里的第二句話,攝提就是太歲紀年的攝提格,即寅年,孟陬是正月寅月,整句是屈原在說自己出生出寅年寅月寅日,是很不一般的出生日期。 目前無法推斷歲星紀年的十二次和十二辰(地支)誰先出現誰后出現,但從它們一一對應的關系來看,如果十二辰(地支)源于歲星紀年,它紀的這個年,是純天文現象,是365.2422天的太陽回歸年,不是有時354天、有時384天的農歷年。 由歲星紀年和太歲紀年而來,歲字引申為一年的周期。在中國文化里,歲和年都表示一年的周期,但如果要仔細區分歲和年,這兩字是不一樣的。 中數曰歲,朔數曰年。中、朔大小不齊,正之以閏。 中數者,謂十二月中氣一周,總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謂之一歲;朔數者,朔十二月之朔,一周,謂三百五十四日,謂之為年。 擇要翻譯:歲是365.25天,是陽歷年;年是354天,正以閏月就是384天,是農歷年。 這兩種地支源起說是目前接納度比較高的,不管是紀月說還是紀年說,地支都是純天文現象,是純陽歷。 生肖配合地支,所以生肖指向也應該是純陽歷,所以在立春換生肖。 不過如果你是農歷派,喜歡正月初一換生肖,那你隨意,我立春。 大言小語 小董:這十二消息卦怎么那么百搭,冬至、歲首、生肖全跟它有關。 大董:跟它有關的東西還多著呢,累死我都講不完。最好你自己能悟出來,別把我累著了。 小董:累就別講啦,這么好的太陽,就聽你講課了。 大董:……(吐完血)……從今天開始的366天,你給我悠著點,乖著點,聽話點,穿紅點…… 小董:不就是個本命年嘛,別那么迷信。 大董:……………… 天文歷法系列文章: 中華文化系列文章: 中國漢字系列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