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簡稱為“干支”
天干地支相當于樹干和樹葉。它們是一個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整體。中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干”互聯叫做“天干”;“地”和“支”互聯叫做“地支”,合起來就是“天干地支”。
天干有十個字,依次順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總稱為“十天干”。
地支有十二個字,依次順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總稱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原始意義,有這樣有趣的說法:
1。天干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又有認為,甲者鎧甲也,把萬物沖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伸長。乙者軋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然著見而明。
(丁)壯也,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紀也,萬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認為,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明芽。
2。地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為一陽萌的開始。
(丑)紐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著將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發已經過半。
(巳)起也,萬物盛長而起,陰氣消盡,純陽無陰。
(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陽起充盛,陰起開始萌生。
(未)味也,果實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體都已長成。
(酉)老也,猶也,萬物到這時都猶縮收斂。
(戌)滅也,草木凋零,生氣滅絕。
(亥)劾也,陰氣劾殺萬物,到此已達極點。
著種有趣的天干地支,據說其發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時期的大撓氏。例如唐代劉恕在《通鑒外紀》中就引古書說:“(黃帝)其師大撓。。。始作甲子。”大撓作甲子雖是傳說,但從殷商的帝王名字叫天乙(即成湯),外丙,仲壬,太甲等來看,干支的來歷必早于殷代,即在三千五百年之前便已出現了。
起先,我們祖先僅是用天干來記日,因為每月天數是以日進位的;用地支來記月,因為一年十位個月,正好用十位地支來相配。可是隨之不久,人們感到單用天干記日,每個月里仍然會有三天同一干,所以,便用一個天干和一個地支分別依次搭配起來的辦法來記日期,如《尚書。顧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擇。甲子,王乃洮頌水,相被冕服,憑玉幾”的記載,意思是說,四月初,王的身體很不舒服。甲子這一天,王才沐發洗臉,太仆為王穿上禮服,王依在玉幾上坐著。后來,干支記日的辦法就被漸漸引進了記年,記月和記時了。
六十花甲子
中國農歷采取天干地支作為計算年,月,日,時的方法,就是把每一個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順序而不重復地搭配起來,用來作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代號。把“天干”中的一個字擺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個字,這樣就構成一對干支。如果“天干”以“甲”字開始,“地支”以“子”字開始順序組合,就可以得到:
六十花甲子
1。甲子 |
11。甲戌 |
21。甲申 |
31。甲午 |
41。甲辰 |
51。甲寅 |
2。乙丑 |
12。乙亥 |
22。乙酉 |
32。乙未 |
42。乙巳 |
52。乙卯 |
3。丙寅 |
13。丙子 |
23。丙戌 |
33。丙申 |
43。丙午 |
53。丙辰 |
4。丁卯 |
14。丁丑 |
24。丁亥 |
34。丁酉 |
44。丁未 |
54。丁巳 |
5。戊辰 |
15。戊寅 |
25。戊子 |
35。戊戌 |
45。戊申 |
55。戊午
|
6。已巳 |
16。已卯 |
26。已丑 |
36。已亥 |
46。已酉 |
56。已未 |
7。庚午 |
17。庚辰 |
27。庚寅 |
37。庚子 |
47。庚戌 |
57。庚申 |
8。辛未 |
18。辛巳 |
28。辛卯 |
38。辛丑 |
48。辛亥 |
58。辛酉 |
9。壬申 |
19。壬午 |
29。壬辰 |
39。壬寅 |
49。壬子 |
59。壬戌 |
10。癸酉 |
20。癸未 |
30。癸巳 |
40。癸卯 |
50。癸丑 |
60。癸亥 |
|
這六十對干支,天干經六個循環,地支經五個循環正好是六十,就叫做“六十干支”。按照這樣的順序每年用一對干支表示,六十年一循環,叫做“六十花甲子”。如1989年是已巳年,1990是庚午年;從1984年的甲子年,到2044年又是甲子年。這種紀年方法就叫做“干支紀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干支紀日和紀年一樣,也按此表上的順序排列。
干支紀月是用地支來記。地支十二個字正好記十二個月,稱十一月為子月,十二月為丑月,正月為寅月,二月為卯月。。。
干支紀紀時也是用十二地支來記。一晝夜分為十二個大時辰,每一個地支代表一個大時辰,這用現代的時間慨念來說,每個大時辰恰好等于兩個小時。所謂“小時”就是“小時辰”,也就是“半個時辰”的意思。這樣,今天的23點到明天凌晨1點就叫子時,1-3點叫丑時。。。
干支的廣泛應用
天干,地支及用六十花甲子組成的干支,是中國古代原始的紀數工具,有著廣泛的應用;除了在歷法中可以用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外;它還可以用來表示方位(如甲乙表示東方,丙丁表示南方,戊已表示中央,庚辛表示西方,壬癸表示北方);還可以用來表示四季(如寅卯辰為春,巳午未為夏,申酉戌為秋,亥子丑為冬);在研究八卦,推算生辰八字,看風水等相命術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更重要的是在中國醫學中的子午流注方法中有廣泛的應用,其中的納子法,納甲法,靈龜八法,飛騰八法,養子時刻注穴法等時間節律,都以“干支”為工具,為了滿足各類讀者對干支的廣泛需要,本歷書給出年干支,從1950年開始還給出了月干支,日干支和逐日子時干支從而可以推出所需時干支,其實即使手中沒有《萬年歷》,也可以求出溺愛,月,日,時的干支。那么,年的干支,月的干支,日的干支,時的干支是如何推算并排列出來的呢?下面就給以介紹。
天干地支代數表
為了記算年,月,日,時干支,經常要用到公式,而公式中的數字代表了天干,地支的序數,這已成為通用。列表于下。天干地支的推算應用,應首先對此表比較熟悉。
天干地支代數表
代數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天干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
壬 |
癸 |
- |
- |
地支 |
子 |
丑 |
寅 |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申 |
酉 |
戌 |
亥 |
|
年干支推算法
中國很早就用干支紀年,并且沿用至今。有人把第一個甲子年定在公元前2696年,與公元相比較,公元4年的干支正是農歷甲子年,因而將公元數減去3,再除以60(六十花甲子周期數),剩下的余數,可以用六十甲子表序數表查出公元該年的干支。其公式為:
(所求年數-3)/60 = 商。。。余數(年干支序數)
如果余數等于0,則干支序數加上60。
例如:求公元1983年的農歷干支年紀:(1983-3)/60 = 30。。。0,則 0+60 = 60(干支序數),查表為癸亥年。
月干支推算法
關于干支紀月法,在《史記。律書》中就有記載:“以十二月配十二子十母十二律。。。”,這里的子即是支,母就是干,律就是鐘律。相傳古代早已十二地支紀月,只是不同的朝代,年的開始的地支月份也不同。中國歲首之月歷經了四個階段:秦建亥,以十月初一為正月初一;周建子,以十一月初一為正月初一;商建丑,以十二月初一為正月初一;到了夏朝才定為建寅,新年春聯寫:“斗柄回寅”,意即在此。從夏時始,正月就是建寅的太陽歷了,并一直到今。
干支紀月方法的推算較為容易,因為每年的個月份地支已經固定,只要推算出月的天干來一配就行。并且為五年一循環,周而復始。根據這樣實際的排列,就可以由此得出結論,干支紀月中的天干和當年天干紀年的天干有一定的關系。而這種關系可以用《五虎建元歌》編成下面幾句話,即:
年的天干為甲或已時,則正月的天干為丙;
年的天干為乙或庚時,則正月的天干為戊;
年的天干為丙或辛時,則正月的天干為庚;
年的天干為丁或壬時,則正月的天干為壬;
年的天干為戊或癸時,則正月的天干為甲。
為了便于推算起見,將它們之間的關系歸納于下表:
|
月份
|
年天干 |
|
正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
甲已 |
丙寅 |
丁卯 |
戊辰 |
己巳 |
庚午 |
辛未 |
壬申 |
癸酉 |
甲戌 |
乙亥 |
丙子 |
丁丑 |
乙庚 |
戊寅 |
己卯 |
庚辰 |
辛巳 |
壬午 |
癸未 |
甲申 |
乙酉 |
丙戊 |
丁亥 |
戊子 |
己丑 |
丙辛 |
庚寅 |
辛卯 |
壬辰 |
癸巳 |
甲午 |
乙未 |
丙申 |
丁酉 |
戊戌 |
己亥 |
庚子 |
辛丑 |
丁壬 |
壬寅 |
癸卯 |
甲辰 |
乙巳 |
丙午 |
丁未 |
戊申 |
己酉 |
庚戌 |
辛亥 |
壬子 |
癸丑 |
戌癸 |
甲寅 |
乙卯 |
丙辰 |
丁巳 |
戊午 |
己未 |
庚申 |
辛酉 |
壬戌 |
辛亥 |
甲子 |
乙丑 |
|
此外,也可通過計算公式求出農歷月紀:首先推算出該年農歷正月的天干,其余月份可按天干順序號類推。該年正月的天干序號的計算為:取公元年份除以5的余數減2后乘以2再減1。當該數為負數時加10。
例:求公元1991年(農歷辛未年)正月的天干:1991/5=398余1,正月的天干序號數(1-2)X 2-1=-3,因該數是負數則加10得7,即天干序號7得出農歷辛未年正月天干為庚,正月干支為庚寅。二月為辛卯,三月為壬辰,余類推。
日干支推算法
干支紀日法還可以用來推算“初伏”,“中伏”,“末伏”和“入梅”,“出梅”,“分龍”等與農事有關的日期。
由于農歷月的大小沒有一定的規律可循,這就使推算農歷日期的紀日干支不能用一個簡單的方法來實現。因此,農歷日期的紀日干支比較好的推算辦法是借助于歷表,讀者可以從中方便地查出日干支。
由于年,月,日以及節氣等的長度參差不齊,所以一年中的日序依各家的歷法而不同。采用甲子紀日法之后,周而復始,沒有間斷,沒有零數,所以它成為推算幾千年來的歷法或考古的重要工具。歷史家從甲骨文字研究中,發現并證實了在春秋以后,至少在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日已巳起直至于今甲子紀日法紀日連續無誤,共計已有2600多年的記載了。
沒有歷表也可以推算出日干支,只是比較復雜罷了。雖然農歷的大小月不固定,而陰歷除了每四年有一次閏月(二月)以外,每年的大,小月都固定不變,所以可以從陽歷來推算當日的干支,其推算公式是:
日干=(元旦天干序數)+(所求日數)+(各月天干加減數,閏年三月后加1)/10
=商。。。余數(日干序數)
日支=(元旦地支序數)+(所求日數)+(各月天干加減數,閏年三月后加1)/12
=商。。。余數(地支序數)
按上述方法推算日干支,有兩個數要先求出來才能代入公式中,即元旦干,支序數,各月干,支加減數。為了方便,我們給出1981 - 2000年元旦日干支邊,和各月天干地支加減數表,查后可代入公式。
1981 - 2000年元旦日干表
|
年份 |
干支 |
年份 |
干支 |
年份 |
干支 |
年份 |
干支 |
1981 |
己卯 |
1982 |
甲申 |
1983 |
己丑 |
1984 |
甲午 |
1985 |
庚子 |
1986 |
乙巳 |
1987 |
庚戌 |
1988 |
乙卯 |
1989 |
辛酉 |
1990 |
丙寅 |
1991 |
辛未 |
1992 |
丙子 |
1993 |
壬午 |
1994 |
丁亥 |
1995 |
壬辰 |
1996 |
丁酉 |
1997 |
癸卯 |
1998 |
戊申 |
1999 |
癸丑 |
2000 |
戊午 |
|
每月天干地支常數加減表
|
平年 |
閏年 |
天干 |
地支 |
天干 |
地支 |
一月 |
減一 |
減一 |
減一 |
減一 |
二月 |
加零 |
加六 |
加零 |
加六 |
三月 |
減二 |
加十 |
加一 |
加一 |
四月 |
減一 |
加五 |
加一 |
加 一 |
五月 |
減一 |
減一 |
加一 |
加一 |
六月 |
加零 |
加六 |
加一 |
加一 |
七月 |
加零 |
加零 |
加一 |
加一 |
八月 |
加一 |
加七 |
加一 |
加一 |
九月 |
加二 |
加二 |
加一 |
加一 |
十月 |
加二 |
加八 |
加一 |
加一 |
十一月 |
加三 |
加三 |
加一 |
加一 |
十二月 |
加三 |
加九 |
加一 |
加一 |
|
例:求1984年7月31日的日干支
解:該年能被4整除,故為閏年。
求:日天干,查該年元旦干支為甲午,甲的天干序數即1。另外,閏年7月天干加減數為加1。
代為公式=1(元旦干支序數)+31(所求日數)+1(各月天干加減數)/10
=33/10 = 3。。。3(干支序數)
日天干為:丙
求:日地支,查該年元旦干支為甲午,午甲的地支序數即7。閏年7月地支加減數為加1。
代為公式=7(元旦地支序數)+31(所求日數)+1(地月天干加減數)/12
=39/12 = 3。。。3(地支序數)
日地支為:寅
解得1984年7月31日干支為丙寅日。
時干支推算法
干支紀時法不知道是從什么時代開始的。《漢書》《藝文志》已有“甲夜”的名稱,魏晉十則有“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的區分,這和后世的一更,二更,三更,五更相似。不過紀夜用十干,而推論節氣和交食等卻用十二支,這是因為古代把一日分為百刻,所以用十干比較方便。后來把一日分為十二辰,則以用十二支較為便利了,清初引用西法把每天分為24小時,即一辰等于2小時,以晚上11時整至次日1時正為子時,1時至3時為丑時,余類推。每辰內又有初,正的區分。此外,每時分為4刻,每刻15分,一天共96刻。例如俗語“寅卯不天光”,就是指早上5時0刻0分天還未明的時刻。
干支紀時每天12時辰,就十甲子正好為五天一周,周而復始,循環不已。由于干支紀時中的天干跟當天干支紀日的天干有一定的關系,所以用“五子建元”可以編成以下一句話:
日的天干為甲或已時,則子時的天干為甲;
日的天干為乙或庚時,則子時的天干為丙;
日的天干為丙或辛時,則子時的天干為戊;
日的天干為丁或壬時,則子時的天干為庚;
日的天干為戊或癸時,則子時的天干為壬;
由于農歷時紀的地支是固定的,如 23-01 時為子,時紀天干的計算是:首先推算出子時時辰的天干,其余按天干順序類推。子時時辰天干序號數的計算是:取當天日紀天干序號數(當序號數大于5時則減去5)乘以2減1。
例:甲子日子時天干:日紀天干序號數是1,子時天干序號數 = 1 X 2-1 = 1,故子時時的紀是甲子。丑時為乙丑。
又例求庚辛日子時天干:日紀天干序號數是7,該數大于5時減5得2,子時天干序號數=2X2-1=3,故子時時紀為丙子。丑時為丁丑。
以上是求子時天干的第二種方法。
為了方便使用起見,將它們歸納于下表:
時辰 |
23時至1時前 |
1時至3時前 |
3時至5時前 |
5時至7時前 |
7時至9時前 |
9時至11時前 |
11時至13時前 |
13時至15時前 |
15時至17時前 |
17時至19時前 |
19時至21時前 |
21時至23時前 |
甲已乙庚丙辛丁壬戊癸 |
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 |
乙丑丁丑已丑辛丑癸丑 |
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寅 |
丁卯已卯辛卯癸卯乙卯 |
戊辰庚辰壬辰甲辰丙辰 |
已巳辛巳癸巳乙巳丁巳 |
庚午壬午甲午丙午戊午 |
辛未癸未乙未丁未已未 |
壬申甲申丙申戊申戊申 |
癸酉乙酉丁酉已酉辛酉 |
甲戌丙戌戊戌戊戌壬戌 |
乙亥丁亥已亥辛亥癸亥 |
|
23時子初 0時子正 |
1時丑初2時丑正 |
3時寅初4時寅正 |
5時卯初6時卯正 |
7時辰初8時辰正 |
9時巳初10時巳正 |
11時午初12時午正 |
13時未初14時未正 |
15時申初16時申正 |
17時酉初18時酉正 |
19時戌初20時戌正 |
21時亥初22時亥正 |
|
在日干支已確定情況下,確定時干支,可以查此表。既方便又快捷。當然,如果以所給的五虎建元法推算出,再以此表驗證,則是更為穩妥。
五虎建元
五虎建元就是年上起月的推算方法。根據《素問》五運行大論篇有:“土主甲已,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的五門十變原則,把日干分為甲與已,乙與庚,丙與辛,丁與壬,戊與癸五組,每組中兩個日干的推算方法相同。編有五虎建元歌,便于記憶:
甲乙之日起丙寅
乙庚之日起戊寅
丙辛之日起庚寅
丁壬之日起壬寅
戊癸之日起甲寅
這里要說明,每一日起于子時,為什么都以寅時為基礎介紹呢?這是因為正月建在寅的關系。因此,一日之中也就始于子而建于寅了。
“五虎建元”推算法運用最廣。同時也有用“五子建元”法和”辰上起時“法來推算干支的。現介紹如下。
五子建元法:甲已之日,子上起甲,也就以子時為基礎,甲已之日起甲子,以下類推。有五子建元歌:
甲乙之日起甲子
乙庚之日起丙子
丙辛之日起戊子
丁壬之日起庚子
戊癸之日起壬子
辰上起時法:即以辰時為基礎,將地支加上天干。有歌:
甲乙之日,辰上起戊
乙庚之日,辰上起庚
丙辛之日,辰上起壬
丁壬之日,辰上起甲
戊癸之日,辰上起丙
太歲
舊皇歷上都注有“某日,太歲在此,不宜動土”之話。何謂太歲?“太歲”又名“歲陰”,“太陰”。在古代就把木星稱為“太歲”,它的恒星周期近十二年,每次都停在同樣由西向東的二十八宿中的若干星宿的“領域”中,由此而產生了“歲星”紀年。現用的干支紀年就是從戰國時代的太歲紀年法而發展的。由于與“月”及“節氣”的確立關系密切,特別是二十四節氣與十二次相對應,其中十二個節氣是各次的首點,十二個中氣是各次的中點,如星紀的中點相當于冬至點,降婁的中相當于春分點等。但這十二次并不精確,因為歲星的恒星周期并非十二年整,而是11。86年,古代天文歷法專案們非常聰明,思路也很宏廓,他們假想出了一個與歲星運行方向相反的“反木星”(十二年一周天)進行計算,取代歲星紀年。而這種紀年方式是將地平圈分為十二等分,即十二辰,由東向西,以二十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表示。但太歲紀年法又不直接用十二辰的十二支名來表年,而是用太歲所在十二辰對應的歲名來作太歲紀年。十二歲名與十二辰對應關系見下表:
十二辰 |
丑 |
子 |
亥 |
戌 |
酉 |
申 |
未 |
午 |
巳 |
辰 |
卯 |
寅 |
十二歲名 |
赤奮若 |
困郭 |
大淵獻 |
閹茂 |
作噩 |
珺灘 |
協洽 |
敦牂 |
大荒落 |
執徐 |
單閼 |
提提格 |
|
到了西漢年間,歷法家們為了紀年的準確,便利,又以十干來配十二辰,也有十個名稱,稱為“歲陽”。歲陽與十干對應關系見下表:
十干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
壬 |
癸 |
歲陽 |
閼逢 |
旃蒙 |
柔兆 |
強圉 |
著雍 |
屠維 |
上章 |
重光 |
玄戈 |
昭陽 |
|
于是歲陽和歲陰(歲名)相配,就組成了六十個年名,實際就是干支相配的六十甲子。故剝掉“太歲”和“歲陰”的神秘名稱的外衣,就是純粹的干支紀年,為中國古老的紀年法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