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崇教寺的介紹資料不多,重點是“回”字形布局的特例寺院,這種寺院布局幾乎是孤例,整體呈現四方形的建筑群圍成一圈,中間留出四方天井,四邊建筑無縫連接,在四角的連接處形成獨特的結構,目前處在維修狀態的建筑內部看的很清晰。據《昔陽縣志》載,創建于宋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元、明、清各代屢有修繕。目前最老的大殿定位元代,第六批國保。網上介紹,崇教寺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550平方米,按功能分為四個大殿,前大殿、后大殿、左右配殿。四殿梁架融為一體,屋頂和四座殿身互相銜接,中間圍成天井式院落。前殿和后殿均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六架椽前后搭牽用四柱,徹上露明造,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單栱計心造,耍頭作昂式,昂為琴面昂。左右配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屋頂兩山與前后殿相互銜接構成一體,斗栱亦為五鋪作,徹上露明造,屋頂均蓋青色板筒瓦。這種建筑的屋脊相連,前后殿比較高,有懸山結構露出,東西配殿低,進深又小,更像是通道走廊,從外面看像福建四方形土樓建筑,四方形外立面都是圍墻,也叫做合圍式建筑。 據說五十年代拆去四面大殿四周外檐斗栱,改為磚式墻壁,僅僅保留了面向院內的四周檐部斗拱,而這次大修的重點是恢復外立面的斗拱,在現場可以看到嶄新的斗拱十分耀眼,而這樣改來改去反而抹去更過的歷史痕跡,勞民傷財,到目前為止,崇教寺的改造項目進行了許多年,仿古建筑慢工出細活,什么時候能修好還是個迷。 關于昔陽紅旗一條街,“紅旗一條街”原名上城街,是昔陽縣老城的一條主要街道,與崇教寺相鄰,開車到崇教寺必須走上城街,這是昔陽縣地勢最高的地方,一座高大的土坡之上,全街道的裝飾風格刻意恢復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風貌,我們是開車路過,沒有停下來拍照,開始以為是拍老電影留下的裝飾畫,回憶昔陽縣最輝煌的時期。那時候全國人民來昔陽參觀,農業學大寨,街道墻面上是紅色圖騰,特大的“忠”字,一面面的紅旗,熟悉的標語,比如“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繼續革命、乘勝前進”,“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某個時期的特定產物,也是歷史的痕跡,在物質極度貧乏的時代,昔陽人民朝氣蓬勃、積極向上、戰天斗地。如今時光倒流,夢回純真歲月,不失為一種有膽量的創意,可以稱為昔陽專有的懷舊創意,為特色旅游添磚加瓦。 關于“大寨人民公社舊址”,第七批國保,這是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是昔陽縣重要的旅游景點之一,做為1966年的國保單位,可能是前七批國保中最年輕的歷史文物,也在山西眾多文物中搶占一個名額,很不容易,我們拍完國保碑就撤了。順便再說一個比1966年還新的國保,這次去西藏看到第八批國保中有1984年的川藏、青藏公路紀念碑,老白說這是最年輕的國保,為了這座紀念碑,期望走一次川藏、青藏公路。 關于“昔陽離相寺”,僅有一進院,一個大殿是宋代木構,而且是我尋找很久的“六椽栿”結構的大殿,非常少見。而一般宋代木構的建筑至少是前五批國保,而離相寺是第八批國保,與其它宋構建筑的國保批次差距很大,比較詫異,可能是發現的比較晚,其外立面在民國時期被改造成西洋的樣式,有一定的迷惑性,而其內部保留了標準的宋代木構的樣式,建筑外立面門窗與內部結構的反差,反而成為離相寺的特點,大可不必再改回所謂的宋代門窗樣式,昔陽離相寺就是一座西洋門面的宋代木構,有自己的獨立標簽。 網上介紹離相寺位于昔陽縣趙壁鄉川口村中。坐北朝南,占地面積500平方米。為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由南向北有天王殿、大殿。離相寺大殿現存建筑為宋代建筑,天王殿為清代建筑。民國年間維修時將大殿部分斗拱和門窗改建。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梁架為六架椽用兩柱,砌上露明造,斗拱四鋪作,明間出補間鋪作一朵,轉角鋪作出外向單斜栱,華栱伸出長遠,切幾頭為長尖批竹型,保留了明顯的宋代特征。柱頭卷殺明顯,普柏枋單薄,相交出頭,闌額不出頭。殿內無柱,梁架結構為方形六椽栿通架前后檐,栿頭前后伸出檐柱隱藏在切幾頭上。六椽栿上置四椽栿,再上是平梁,皆用駝峰設坐斗托之。平梁和四椽栿施托腳。轉角斜栱后尾和山面柱頭上之耍頭里轉后尾疊壓在六椽栿上中平榑的位置,以駝峰設坐斗承襻間枋。屋頂為單檐歇山頂。整體建筑制作嚴謹規范,是我國早期木構建筑的杰作。感覺很珍貴。 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