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前江夏最初由荊州牧劉表交給太守黃祖把守,是沒有異議的。后來破虜將軍孫堅攻打荊州被殺,其長子孫策在江東自成勢力后,為報父仇,多次征討黃祖:
而中原的曹操也沒閑著:
黃祖坐鎮江夏,從初平二年(191年)抵抗孫堅開始抵抗各路強敵17年之久,并在作戰中先后殺死孫堅、凌操和孫堅外甥徐琨,虧就虧在沒有列傳,所以期間他是否曾經通過主動進攻從孫策及其繼承人二弟孫權手中收復沙羨等失地就說不清楚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終于拿下黃祖,以胡綜為鄂縣長,顯然至少有了鄂縣,但顯然沒能奪取江夏全境,所以劉表還能派失寵的長子劉琦代黃祖出鎮夏口等地。 同年,權臣曹操南下,孫權、劉琦、劉備等勢力被迫擱置爭議共同對敵。當代學者錢林書認為,孫權消滅黃祖時曾置石陽縣,但被曹操攻取:
《后漢書》《資治通鑒》《襄陽記》都記載曹操南下之際,劉琦逃奔江南,而諸葛亮又說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赤壁之戰后,江夏郡歸屬的記載就出現了分歧。 赤壁之后可以確定的是,孫權從江夏郡分出了蘄春郡,還奪取了江夏郡南岸的沙羨、鄂縣、下雉等地,打開了進攻江陵的道路,至于這幾個縣是赤壁之戰前還是后奪取的就有待考證了。
謝鍾英認為劉琦據有江夏全境,應該是有待商榷的。 劉琦出逃的時候,是連夏口都不要了還是從“不下萬人”的軍隊中抽了一部分留守,書上沒說。赤壁之戰后劉琦是不是回到夏口了,書上也沒說。只知道劉琦死后葬在夏口魯山,部下推劉備繼任,和江夏接壤的廬江有個叫雷緒的帶著數萬部曲來投奔劉備。 所以現在一派看法認為:劉琦死后,孫權才奪取南岸各縣打通攻打江陵的通道,任命程普為江夏太守,治沙羨,后來改治夏口;劉備在江夏北的沔口一帶仍然保有孤軍,所以還能以武力斷絕孫權取蜀的念想,直到建安二十年(215年)湘水協定約好了江夏姓孫,才撤走。
因為云杜、南新市、竟陵已經姓孫,程普、孫皎已經督夏口,只要孫權翻臉,劉備的江夏孤軍就不可能維持住,不如送人情了。 另一派則認為:劉琦當時丟了夏口就沒收復了,以后得到夏口的就是孫權,劉琦得以安葬那是孫權給面子,和前來投降的友軍跨境接頭也不是獨一份。
劉備自己都上了,出動了這么多大佬在各處要道攔住孫權入蜀的道路,偏偏沒有安排哪位大佬駐沔口。 建安二十年(215年)后劉備勢力無疑已經退出江夏,但這樣的記載分歧事關孫權與劉備之間發生的領土變更,關系到劉備從孫權處得到江陵周邊地區到底是白借的,還是用包括夏口、江夏南岸在內的部分江夏換的。 魏吳拉鋸三國鼎立后,曹孫兩家分別建立的曹魏和孫吳也沒少在江夏段拉鋸。比如曹丕伐吳期間,孫權就在223年派賀齊收復了蘄春郡的地盤并重新設立。孫權自己設置的地方還要收復重設,顯然失守過。
三國初期,孫權曾改鄂縣為武昌,以武昌、下雉、尋陽、陽新、柴桑、沙羨六縣為武昌郡。吳增僅認為武昌郡可能是在黃武三年(224年)就廢除了,其建郡時間僅有兩年。 一種說法認為,曹丕伐吳期間,就奪取了江夏郡位于沔北的安陸、新市、云杜、竟陵,所以以后魏吳各自的江夏郡就以漢水為界:
曹魏的江夏太守文聘:
而孫吳的江夏太守孫奐的活動卻全無記載。文聘在孫奐的地盤上橫行,只能說明孫奐要么玩忽職守,要么敗了。 然而…… 安陸本來就姓曹說:
安陸嘉禾年間才失守說:
可以肯定的是,黃武七年(228年),安陸是姓孫的:
嘉禾年間,東吳曾經拿下過安陸:
可見安陸曾經失守過,可能就是嘉禾初年的事。 竟陵一直堅持到孫吳亡國才失守說:
南新市嘉禾年間才失守說、云杜在黃武年間沒失守說:見上。 黃龍元年(229年)也就是孫權剛稱帝前后,后起將領張梁建議“遣將入沔,與敵爭利”,得到孫權的贊同,可見當時孫權在沔口周邊的影響力有限。宋杰認為云杜縣治今湖北京山縣,在沔北,與南新市(治今湖北京山東北)相近,可參見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三冊三國魏、吳荊州圖,及梁允麟《三國地理志》魏國江夏郡條;而竟陵縣治在今湖北潛江西北,距離沔口有三百余里,都在沔北,謝鍾英沒錯。 如前所述,孫吳曾經通過一些北伐奪取一些江夏郡的地盤。
除了上述的安陸、石陽,還有邾:
其中也包括文聘曾經駐守的沔口:
隨著陸遜統領的吳軍持續開疆,夏口督的職權范圍也擴大,于是被沔中督這一新職位取代,轄區包括云杜、竟陵在沔口以南的部分。宗室孫鄰也曾任沔中督,后來叛逃的孫壹雖然沒有明文記載,但“都督夏口諸軍事”的職位也勝過原來的夏口督。 相比于在合肥的習得性無助,吳軍在江夏已經控制了漢江水道,成功變被動為主動。蜀漢臨滅亡時,吳將丁封、孫異還在前往沔中,意圖搭把手。 不戰而降但隨著局勢的發展,北方的曹魏及其繼承者晉朝仍然不可避免地對孫吳形成了碾壓態勢。 晉朝荊州刺史羊祜上任后,曾被廢棄的襄陽重新成為治所。在羊祜的計謀和軍事打擊下,孫吳最逼近襄陽的屯所竟陵石城被拔除。此消彼長,由于頻繁內亂,孫吳的夏口督孫壹、孫秀罔顧宗室身份先后率部投魏,而孫吳整體的軍事布局顧了西陵、樂鄉就顧不上江夏,末代皇帝孫皓又不愿意讓將軍們手握重兵,在江夏的勢力也就不可避免地一步步回到了解放前。雖然后來的夏口督孫慎趁羊祜病重離任突襲得手造成了一些小麻煩,但晉朝隨即吸取教訓調整了軍事部署。 咸寧五年(279年),晉江北都督胡奮奪取沔口、魯山城,豫州刺史王戎奪取蘄春、邾,江夏太守劉朗等以治所武昌投降——曾經最有開疆前途的戰區,最后卻成了最不抵抗的戰區。 IOS系統打賞通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