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詩,大概是詩壇最有意思的存在之一。 一般意義上的禪詩,往往是內(nèi)容上勸人看破紅塵、文字上極為空靈的作品。并不是所有禪詩都是詩僧寫的,正如王維不是僧人,但他的很多山水詩都算是禪詩,只因?qū)懙脡蛴卸U意。除了這類作品外,還有一種名為“悟道詩”的禪詩,也很有深度。 隨便舉一個例子,大家就能明白它們有多有意思。北宋僧人白云守端,一直以來都不理解“色即是空”的道理,師父便讓他閉門苦思。他想了多日后仍不解其意,直到有一天夜里看到一只蒼蠅沖向紙窗。很顯然它是看到窗戶外有光亮,以為那里能出去。蒼蠅連續(xù)撞窗多次,最后急得四處亂飛,無意中找到大門,順利飛出。 這件事讓守端參透“色即是空”,于是寫下這樣一首“悟道詩”:
此詩中的“色”跟男女之事無關(guān),指的是一切有形質(zhì)、能感觸到的東西,也有人干脆把它理解為凡塵中的一切俗事。蒼蠅看見的光亮即為“色”,它苦苦追尋才發(fā)現(xiàn)自己是被“色”蒙蔽了雙眼。 這樣的“悟道詩”,若非有一定的領(lǐng)悟力,是很難寫出來的。因此,它們也是一般文人很難寫得了的。除了守端這首外,本期筆者要給大家介紹另一首有趣的禪詩。此詩被民間稱為“酒色財氣題壁詩”,作者為北宋著名詩僧佛印。 了解蘇軾的朋友都知道,佛印是東坡的至交好友,在北宋是非常出名的。黃庭堅、秦觀、王安石等人,都與他多有唱和之作。此人和普通僧人的個性很不一樣:一來,佛印重情重義,蘇軾被貶后很多人都避嫌,不愿和他往來,唯有佛印一直視他為知己;二來,他是為數(shù)不多能和蘇軾開得了玩笑的文人;三來,他寫起詩來嬉笑怒罵,作品往往非常辛辣。 中年后,佛印潛心習(xí)禪,終在年邁時參透了“色即是空”的道理,于是他在墻上寫了這樣一首作品:
此詩看起來很簡單,通篇無一生僻字,意思也很好理解,但卻藏著很深的禪意。首句,用“四堵墻”來比喻酒、色、財、氣,點破了世人常為這4物所困擾的事實。而后,再用墻內(nèi)和墻外作對比,道出拋卻這4物后,人生將會有何不同。 既然是題在墻上,自然會引來不少文人圍觀,其中就包括王安石和蘇軾。蘇軾和王安石算得是朝堂上的老對手了,但對于佛印這首詩卻一致表示欣賞。甚至,二人還各寫了首詩作為對佛印的回詩。這一次,蘇軾和王安石作為文人代表,作品水平甚至比佛印的原作更牛。我們來看看他們倆寫了什么:
和以往的作品不一樣,蘇軾和王安石這兩首詩,都沒有任何“賣弄”文采的痕跡,都是直接用最直白的語言,表達(dá)自己對“酒色財氣”和“色即是空”的理解。 蘇軾的看法,是比較理智的。他認(rèn)為酒不是不能飲,但不能輕易醉;對愛情,戀而不迷的境界才算是高;對財物,不取不義之財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因外物而惱怒也是難免,重要的是要懂得自我調(diào)節(jié)。不得不說,蘇軾確實是一個非常有想法的人,這4點哪怕放到現(xiàn)在,仍不過時。 相比蘇軾,王安石的作品立意則要更大一些。他其實也是在反駁佛印的說法,而且說得有理有據(jù):跟人吃飯時,如果拒絕給人敬酒,則是不懂禮儀;人人拒絕男女愛情,那過不了多久路上就沒有人了;人人都不愛財,那奮進(jìn)的人也就少了;人人都是沒脾氣的老好人,北宋將沒有生機(jī)。 仔細(xì)看佛印、蘇軾、王安石三人的作品,會發(fā)現(xiàn)佛印寫得很絕對,作為一個僧人他這樣寫當(dāng)然沒錯。而蘇軾和王安石作為普通人,能寫到如此深度則顯然更牛。對這3首詩,大家更喜歡哪一首?歡迎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