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在我的新書《寫作公式:新媒體寫作從入門到精通》中,專門向讀者介紹了四大筆記術,目的是想幫助讀者建立一個精華知識庫。今年7月初,在我的新書出版之際,我讀到了德國申克·阿倫斯博士的著作:《卡片筆記寫作法:如何實現從閱讀到寫作》,有相見恨晚之感。 我僅僅在讀完這本書的序言后,就產生了一個沖動:“我要在下一本書中,介紹這個卡片筆記法”。后來,我又在智元微庫組織的共讀營,認識了flomo的創始人少楠,他因為讀了這本書,開發了卡片筆記軟件flomo。 據我了解,很多厲害的人都受這本書的影響,開發出不同的產品。我作為一個終身學習者,閱讀推廣人,我今年有了一個新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和100萬人共讀一本書。我想,在實現夢想的路上,必須向書友們介紹這個記筆記的方法。 原創卡片 一、《卡片筆記寫作法》這本書寫了什么 《卡片筆記寫作法》寫的是:著名社會學理論家盧曼寫讀書筆記的方法。盧曼原本是一個朝九晚五的公務員,他的父親是一名釀酒師。他改變了寫筆記的方式,把筆記寫到卡片上,然后專門放到一個卡片盒里,有事沒事就把卡片筆記拿出來思考,讓不同卡片上原本孤立的知識點建立聯系,形成一個思考結果集,打造了一個專屬于自己的寫作知識系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盧曼發明的這個卡片盒,就像現在我們經常使用的筆記軟件。事實上,很多筆記軟件也是受到了盧曼的啟發,才誕生的。那么,閱讀這本書,除了對卡片盒有一個認知外,能區分4類筆記的用途,是讀懂這本書的關鍵。 在《卡片筆記寫作法》這本書中,把筆記分為三類:閃念筆記、永久筆記和項目筆記,但是,我認為書中提到的“文獻筆記”也應當單獨作為一個類別來劃分,這樣有利于我們讀懂這本書。事實上,在《卡片筆記寫作法》這本書中,有很多書友,經常會分不清永久筆記和文獻筆記的區別。 1.閃念筆記。閃念筆記不會長期保存,我們通常會以2天為周期,對閃念筆記進行整理和思考,將其轉化為永久筆記。寫閃念筆記時,無需講究文采,也無需深入思考,重點是及時把念頭、想法記錄下來。這一點,和我在新書《寫作公式》中介紹的靈感筆記,其實有共通之處。 2.文獻筆記。我們記錄文獻筆記,主要目的是為了清楚地記錄文獻原文和出處,便于后期寫作時引用。同時,我們也可以利用文獻筆記進行思考,產生新的想法,寫出新的閃念筆記,最終轉化成永久筆記。 3.永久筆記。永久筆記,需要有一個固定的地方存放,且有統一的標準和格式,便于后續檢索。在盧曼筆記盒中永久保存的筆記,只有兩種:文獻筆記和永久筆記。所有的永久筆記,都是通過精心設計和思考之后,才寫成的。所以,永久筆記會在后續的創作中成為靈感的源泉,不只是一個思想或者觀點的備忘錄。 4.項目筆記。在做一個固定項目時,收集信息使用的一種筆記方法,只與某一特定項目有關,保存在特定項目的文件夾內,項目結束后即可丟棄或存檔。比如,我要寫一本書,明確了主題后,需要積累素材,就會專門建立一個文件夾,分門別類來存放相關的資料。 我們參加一個共讀營,需要寫讀書筆記和書評,每讀一本書,都可以看成是一個小項目來管理。書讀多了以后,就可以把同類書籍放到一個目錄類,作為一個知識領域項目來管理,用分層的方式搭建知識體系,你就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厲害,每天都能清晰地感知到“肉眼可見的成長”。 原創卡片 二、 為什么要寫卡片筆記 很多作家都有寫卡片筆記的習慣。比如,納博科夫、梅棹忠夫、姚雪垠等著名作家,都是寫卡片的忠實踐行者。他們和盧曼一樣,都認為,寫卡片不是簡單地摘抄書中的內容,而是要通過思考,來重述書中的內容。 就如這本書的推薦序作者之一,少楠老師經常講的一句話:“重要的不是記錄,?是更好地思考。”我非常贊同這句話,盧曼卡片筆記相比于其它卡片筆記來講,更加注重精細的思考,更加強調針對不同的場景,如何關聯并調用知識。其核心是多了一個盒子,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創造,就讓盧曼筆記法有了巨大的威力。所以,改變原本很簡單,關鍵是我們能否做到不要想得太復雜。 當然,盧曼卡片筆記和納博科夫的卡片筆記相比,納博科夫筆記更適用于寫創意筆記。盧曼卡片筆記,更適合于非虛構類寫作,比如幫助學生、學者、老師寫論文,也可以幫助普通人寫工作性文章。 盧曼利用卡片筆記法寫作,成為了著名的學術高產作家,出版了58本著作,發表了數百篇文章。為什么盧曼能如此高產?德國社會學家約翰內斯·F.k.施密特,專門針對這個事情,做了大量研究,發現盧曼的生產力源于他的卡片盒寫作法。 我在閱讀這本書以后,實踐這個方法一周,很輕松就寫出2篇書評、1次課程分享稿。在《卡片筆記寫作法》共讀營,也有書友稱,用這個方法寫作,寫了10篇平均1200字的讀書筆記,寫6000多字的書評,只花了30分鐘。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得出一個結論:會寫作的人,一般都不會混得太差。 寫作是每一個人必備的一項基礎性技能,學會寫作,和學會說話一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因為用嘴說話,更多是偏向即時性的日常溝通,講完也就過去了。但是,寫作不一樣,寫作顯得更加正式和嚴肅,可以促進我們思考,更加有利于表達和傳達我們的觀點,提升影響力。 比如,我在沒出書以前,我向別人介紹自己時,通常是遞一張名片。但是現在不一樣,我可以根據關系深淺及下一步的交往意向來決定,讓對方關注我的自媒體號,或者直接送一本書給人家,和遞一張名片比起來,讓對方關注自媒體賬號,或者送一本書,顯然更利于促進交往。 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出版一本書。但是,你可以注冊一個自媒體賬號,經常發表一些你擅長的觀點,或者結合你的職業規劃發表一些文章。這個做法,不僅可以給自己的未來帶來更多可能,最起碼也可以讓你的同事和老板,對你另眼相看,提升你在單位的影響力。 寫作原本就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只要從寫一張卡片開始,就穩穩地上路了。 原創卡片 三、發揮卡片筆記的威力在于“關聯” “寫點什么好呢?” “從哪個角度去寫更好呢?” “這個觀點可以用哪些素材來支撐呢?” 這些問題困擾了很多寫作者,為了從容面對寫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我們必須對擬定的主題進行深入思考。通常來講,為了確定一個寫作主題,需要做大量的主題閱讀。而讀什么內容,也不是隨便決定的,為了針對讀什么、寫什么的問題作出正確決策,我們必須有一個主題領域的知識體系做支撐。 寫卡片筆記,并把筆記裝進盒子里,就是搭建知識體系的具體辦法。就如少楠老師所講:“從一張卡片開始,積累知識的復利。” 然而,僅僅是機械式地積累,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沒有思考,沒有讓記錄在不同卡片上的知識點產生化學反應,產生出新的想法和知識,我們積累的知識就不會產生復利,頂多算是建立了一個儲物間,然后在里面堆滿了知識卡片,而這些卡片僅僅是一些碎片化的知識,不經整合則毫無意義。 所以,《卡片筆記寫作法》的作者在書中再三強調,知識卡片之間必須關聯。這一點和我在《寫作公式》中講深度閱讀、擴寫復述等技巧時,提到的“關聯概念”有相通之處。通過關聯,我們可以讓不同知識連接邊界、重新整合、深度融合,產生新的想法和知識。 在《卡片筆記寫作法》這本書中,專門提到了知識“存儲和提取”的概念,存儲就是把寫卡片筆記,而不是把知識記到腦子里,相比于用腦子來記住知識,因為我們這么聰明的大腦,應該用來思考,而不是做簡單而枯燥的記憶工作。再者,知道在哪里找到知識更加重要。 因此,相比較于記憶,提取知識的能力更加重要。《卡片筆記寫作法》這本書中,專門針對不同記憶的知識提取場景,提出了建立索引的概念。書中指出,盧曼本人經常使用的索引可以分為4類。 第一類是主題索引。當某個主題的內容有了比較豐富的積累后,盧曼就會做一張主題索引卡,用來匯集所有相關筆記的編碼或者鏈接,每條筆記會用關鍵詞來記錄,相當于給進入某個主題內部提供了一個入口。 第二類是主題概覽索引。類似于主題索引,但這種索引不只是包含某一個特定主題,重點是針對盒子中相鄰位置的卡片做主題索引記錄,相當于是盒子的目錄一樣。 第三類是當前卡片索引。重點是標記這條筆記在整個筆記鏈中的邏輯順序,本條筆記的前一條筆記是什么,后一條筆記是什么,但是具體的存放位置,并不一定是緊挨著的。因為我們在寫筆記時,也不一定會按時間順序來寫同類主題的筆記,也許今天寫了一條關于如何養狗的筆記,中間N條筆記寫的都是如何讀書的,某天又突然發了一條如何養狗的筆記。不過,現在有筆記軟件,比如flomo,直接設置標簽就可以了,筆記軟件會幫我們按標簽歸類,非常方便。 第四類是連接筆記。主要功能是標記“筆記-筆記”之間的連接,在具體應用中,我們隨便從卡片盒中抽出兩條筆記,也許并不存在任何關系,但通過關聯后,卻可以產生新的想法和創意。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我本人經常這么干。隨便抽取幾條筆記,或者隨便寫下幾個關鍵詞,開始頭腦風暴,把不同的筆記內容、詞語或者事物關聯到一起,經常會產生很多有價值的創作靈感。 《卡片筆記寫作法》這本書中講了一句話:“學習、思考和寫作不應該是為了積累知識,而是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具有不同思維方式的人。” 所以,我和土豆老師講,下次如果再開《卡片筆記寫作法》這本書的共讀營,我就要和參加共讀的書友們一起玩個游戲,我來主持這個游戲,引導大家每天寫一條筆記,告訴大家如何有效地把筆記關聯起來,創作一篇美文。 期待這一天早點到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