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在形容一個家族的時候,經常用一句話說:富不過三代。本來,賈寶玉上面有個哥哥賈珠。賈珠是最受大人喜歡的孩子。要顏值有顏值,要才華有才華,關鍵還熟讀詩書,溫文有禮,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就是社會主義小孩兒,以后是可以走仕途,擔起一族的興衰榮辱的。我想賈珠的去世對于賈政和王夫人而言,一定是滅頂的打擊。寶玉的出生開始對賈政而言,一定是欣喜若狂的,而且這孩子,口銜寶玉而生,他一定是老天看在自己失去長子的份上給予的補償吧。作為一個父親,賈政更是把他對未來家族的傳承的希望放在了這個孩子身上,這個兒子寄托了他對仕途、人生未完成的渴望。他多么希望賈珠走后,這個兒子可以像第一個兒子那樣讓他驕傲和引以為豪。可是,這個被寄予了無限渴望的寶玉卻在抓周的時候抓了脂粉釵環,這讓一貫以詩禮傳家的父親情何以堪?但是,庶子賈環也不成器,怎么辦?于是,又只好把希望放在寶玉身上,雖然寶玉也不太討人喜歡,可是,寶玉好歹聰慧,雖然祖母和母親寵溺過多,但仍然是可以培養的吧。于是,又開始四書五經地培養了起來。但是,這個兒子雖聰穎異常,卻無法順暢地背誦四書五經,偏偏歪書邪道地看了不少,也能倒背如流。如果只是荒廢學業倒還罷了,天天混跡于丫頭群里也還罷了,偏偏還去與戲子私下往來,侮辱母親的婢女,作為一個父親,對這樣的孩子,怎能不生氣?于是,打吧。不料母親和妻子死死護著,打也打不得,罵也罵不得,你讓從來沒有學過心理學的賈政怎么辦呢?萬一寶玉長成紈绔子弟在外面惹出更大的災難怎么辦呢?難道這個家族會毀在這樣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身上?其實,如果賈政沒有這么著急,再給寶玉一些時間,或許,便不是最后的樣子。寶玉說到底不過是一個被寵壞的孩子,他需要順應著天性長大,人總是要慢慢長大的,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特有的天性,賈珠有賈珠的勤奮,寶玉有寶玉的天真,所有的天性不可能是一樣的,只要能給寶玉一些時間,他也是可以在自己的軌道里走出自己的天地的。于是,寶玉終于丟了石頭,也丟了自己內心最純真的情感與靈性,他真的變成了石頭。所以,小說后四十回,他開始走向仕途,他開始贊同他原來最討厭的經史子集,他開始對巧姐講起三從四德,這是賈政喜歡的寶玉,但卻并不是真實的寶玉。但是,從賈政的角度,他想培養出一個家族的接班人,他想培養出一個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符合所有人期待的孩子,難道錯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