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要目: ************************************* 401彭州佛塔 宋 四川省彭州市 402無量寶塔 宋 四川省南充市 403圣德寺塔 宋 四川省簡陽市 404淮口瑞光塔 宋 四川省金堂縣 405鷲峰寺塔 宋 四川省蓬溪縣 406廣德寺 宋至清 四川省遂寧市 407平襄樓 元 四川省蘆山縣 408廬山青龍寺大殿 元 四川省蘆山縣 409措爾機寺 元至清 四川省壤塘縣 410日斯滿巴碉房 元至明 四川省壤塘縣 ***************************************** 401.彭州佛塔 
彭州佛塔多數隱立于深山密林之中。其中鎮國寺塔、正覺寺塔、云居院塔、被列為第六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些塔都因寺得名,在歷經千年風霜和人為破壞之后,寺廟已經不在,只剩這些幸存的塔子,長滿荒草的塔身仍然莊嚴屹立,默默地代言著北宋時期輝煌的建筑藝術和彭州那段興盛的歷史。  鎮國寺塔位于彭州市丹景山鎮白塔村,建于北宋至和元年至嘉祐五年(1054—1060年);因鎮國寺原名福昌禪院,故又稱為福昌寺塔。塔身通高28.34米,為密檐式13級方形磚塔。方形塔基每邊長10米。全塔瘦高挺拔,外檐疊澀砌磚達13層,現已部分殘損。塔內分為5層塔室,有蹬道盤旋可上頂層。在精制的塔磚之上,有“宋記”、“楊記”、“景記”、“義記”等戳印。砌塔之條磚和方磚對縫,用黃泥白灰沙漿粘合,其內并以扁鐵為筋,增強了塔身的抗震性能,故至今該塔仍較為完好。塔旁原立有《彭州鎮國寺新修塔記》碑,為北宋嘉佑五年(1060年)刻立,碑文記述此塔修建曾耗時7年,以及造塔的工費等。現碑已被移遷,剖為三段,殘長2.26米,厚0.24米,寬約1.10米。該碑的陰陽兩面刻字均為顏體楷書。
 正覺寺塔位于彭州市紅巖鄉紅塔村,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塔為方形十三級密檐式磚塔,通高27.54米。磚砌須彌座式基座。塔外檐由菱角牙子磚和疊澀磚構成。內有三層塔室,磚砌圓柱、斗栱上承覆斗狀藻井。

云居院塔位于彭州市楠木鄉大曲村的曲尺山上,建于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因云居院而得名。塔為方形十三級密檐式磚塔,通高20.86米,自下而上逐級內收。基座外沿用條石鑲砌,塔內中空,內部結構緊密,塔體白飾,壁面飾浮雕,檐角皆系風鐸。塔檐下裝有鐵鉤懸掛鐵鈴,本來是每級12枚,共156個,但只剩下十多枚,山風過處,聲聞數里。在塔頂四角,還剩下兩只像是鳳凰一樣的雕塑,據介紹這叫“鐵鑄圓雕朱雀”,本來共有四只,過去被人偷走了兩只。在塔壁上,還可清楚地看到一些佛教故事的彩畫和字跡。  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公布彭州佛塔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402.無量寶塔 
南充白塔,俗稱“宋代白塔”,原名“無量寶塔”。建于北宋建隆年間(公元960年),距今已逾千年。坐落在南充市高坪區鶴鳴山風景區,位于嘉陵江大橋東端,在順慶區翹首可盼其挺撥雄姿。白塔高37.1米,為十三層仿木密檐式磚塔,塔呈方形。其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價值。  白塔塔基由條石砌成,塔身青磚壘成,塔頂生鐵鑄成,塔身為樓閣式斗拱建筑。東面第十層外堊“建隆萬壽之塔”六字,二至十層外壁砌有小龕,每層十二柱,下四層磚砌環繞而上,從第五層開始,僅能容一人攀援至頂。

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公布無量寶塔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403.圣德寺塔  圣德寺塔位于四川省簡陽市,初稱“圣因塔”,后因塔涂白堊粉呈白色而改稱“白塔”,其寺亦隨之稱“白塔寺”。白塔寺古稱圣德寺,始建于唐。
 圣德寺塔為方形十三級密檐樓閣式磚塔,通高37.9米,塔體第三層外壁磚砌抱廈裝飾,第七層外壁有磚砌舍利塔裝飾,頗為奇特。圣德寺塔塔內外圓柱、欄額、斗拱、昂、疊澀以及各種藻井、壁龕等,極具宋代風格,塔內壁畫技法嫻熟,色彩艷麗,立體感強,具有唐代遺風。

內部結構特點:塔內共四層,塔身剖面為雙層結構,里層為塔心室,外層為厚壁,中間夾以回廊,石質樓梯置于回廊中,梯級安排為“壁內折上結構”。各層均有形制多樣、大小不一的壁龕、斗拱、藻井等,疊澀拱頂錯落有致。塔內部巧妙而富于變化的建筑結構及細部處理,具有典型的宋代風格。 
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公布圣德寺塔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404.淮口瑞光塔  淮口白塔,又名淮口瑞光塔,位于成都市金堂縣淮口鎮沱江東岸的瑞光寺內。塔最初創建可追溯至東晉,可查始建年代為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
 瑞光塔,各層每面分三間,每間開假券門一個,內設佛像一尊。各層以磚疊澀出檐,其中一層腰檐每面施磚斗栱七朵。
 塔體逐級內收,形成優美的曲線外形。塔身一層西辟門洞,入塔沿順時針方向攀磚砌蹬道可旋登至各級。瑞光塔采用“壁內折上”式結構法,設計科學,建筑技藝精良。
 綜合運用了小磚疊澀法、拱卷法、筒卷法及斗拱承托等構筑方式,是四川典型的宋塔之一。


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正式公布淮口瑞光塔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405.鷲峰寺塔  鷲峰寺塔,位于四川省蓬溪縣城人民醫院。蓬溪縣人民皆稱之為"白塔"。作為宋代建筑,鷲峰寺「斜」塔(2000年測量塔身傾斜了0.七五米)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其主體建筑仍保存完好,成為建筑史上的奇跡。此塔是四川省乃至全國不可多得的地面古建筑之一,它的建筑風格、修建技術、力學結構得到了歷史學家、建筑學家的高度評價,被收錄進建筑學泰斗梁思成先生的《中國建筑史》。保護鷲峰寺塔,就是保護一個傳承、一段文化、一段歷史。
 鷲峰寺塔位于四川省蓬溪縣赤城鎮白塔街,建于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塔坐西向東,為方形十三級樓閣式塔,磚石結構,通高36米,底層邊長5.7米,分為塔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方形須彌座塔基高0.85米。塔身每層各面分為三間,磚砌仿木倚柱、斗栱等。磚疊澀塔檐出檐較大,角部有明顯起翹。塔身二層以上每層各面均開佛龕三個,以供佛像和采光、通風。塔內攀石階可盤旋至頂。各層塔室均辟佛龕,龕壁彩繪背光、祥云。塔剎為寶瓶葫蘆頂。蓬溪白塔體態高大,各層外觀均采用仿木作工藝,歷800余年,僅各層塔檐有局部損傷,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技術水平。

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正式公布鷲峰寺塔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406.廣德寺
 廣德寺,中國皇家禪林,位于四川省遂寧市船山區城西三里許的臥龍山。始建于唐朝開元年前(公元713年前),原名石佛寺;大歷二年(767)更名為保唐寺;大歷十三年(778),敕名“禪林寺”;德宗建中初年(780),敕名善濟寺;昭宗天復三年(903),敕名“再興禪林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敕名“廣利禪寺”。明武宗正德年間敕賜“廣德寺”。一千三百余年來,廣德寺歷盡滄桑,幾度被毀,又數次重建。有“西來第一禪林”之譽,為四川著名的觀音道場。
 廣德寺現存規模為明洪武元年重建并經清代多次擴建所成。廟寺規建于臥龍山山首。從山麓至山頂,依山建寺,中軸線上有殿宇七重,東西配殿獨自成院,大小殿閣塔坊共有25座,多為明代建筑,但主次分明,左右對稱,有宋代建筑布局風格。
 川中佛教廟宇廣德寺,位于遂寧城西三里許的臥龍山,建于唐朝開元前(公元713年前后),原名石佛寺,大歷二年(767)更名為保唐寺,大歷十三年(778),敕名“禪林寺”,德宗建中初年(780),敕名善濟寺,昭宗天復三年(903),敕名“再興禪林寺”,北宋真宗祥符四年(1011)敕名“廣利禪寺”,明武宗正德年間敕賜“廣德寺”。唐代著名高僧克幽禪師在此出家。民間相傳,克幽禪師便是觀音的化身。

圣旨坊屹立在十分級臺階之上,這是歷代僧侶在寺內11次拜迎皇帝圣旨的地方。圣旨坊初建于宋朝,現存的建筑為明代成化年間改建的,橫匾有顏真卿親書的“敕賜禪林”四個金字,坊欄上面書寫“圣旨”二字,坊形如翼,是全國唯一的“圣旨碑坊”。  開山祖師克幽的肉身塔善濟塔是一座方形塔,塔高22米,石結構,初建于唐德宗貞元三年(787年),系唐代高僧“克幽禪師”的靈塔,雖經千年塵風俗雨而巋然無損,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宋塔。
 開山祖師克幽的肉身塔善濟塔是一座方形塔,塔高22米,石結構,初建于唐德宗貞元三年(787年),系唐代高僧“克幽禪師”的靈塔,雖經千年塵風俗雨而巋然無損,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宋塔。
 天王殿之后上十八級石梯是一個正方形四合大院,前院左、右兩側宏立“尊勝幢”。院壩正中上十級石梯即為十五米寬的平臺,大院及平臺青石護欄鐫刻格言。再上九級石梯即是大雄殿,明洪武年間建。殿高14.6米,長24.4米,寬20.8米,面積771平方米,耗資50余萬元,歷時年又6月。修舊如舊,殿內一切照原樣恢復。殿蓋金黃色琉璃筒瓦,殿中兩根滾龍大柱,柱、檐、翹角上九十九條金龍須目猙獰,張牙舞爪,栩栩如生。殿前角左右置金鐘玉鼓。梁上塑“二十四諸天”,重昂斗拱,天花板上精繪七彩圖案,古色古香。大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座像,像高3.4米,蓮花座高1.2米,通高4.6米。侍者阿難、迦葉像高2.75米。兩側列十八羅漢,每尊像高1.7米。后殿供阿彌陀佛,立像,像高2.4米,蓮花座高1.2米,通高3.6米。四尊佛像形像逼真,莊嚴肅穆。
 蜀中觀音勝境
 地藏dian
 2006年05月25日,廣德寺作為宋至清時期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407.平襄樓  平襄樓始建于北宋,為紀念三國蜀大將軍平襄侯姜維而建造。蘆山在蜀漢時為漢嘉郡首府為蜀之邊郡。傳為姜維屯兵守邊御羌、封蔭食邑和肝膽歸葬之地,有姜城,姜維墓等諸多遺跡。縣民歷代崇祀姜維,據明代《請建屠侯祠碑記》等的記載,自西魏起,春秋以少牢祀之。農歷八月中秋,傳為姜維殉難之日,全城高搭彩樓四十八座,“壯其品之高,節之堅”,于諸彩樓,歌舞競勝,娛神娛人,成為當地千古民俗一景:“八月彩樓”,所謂“四十八臺競勝罷,滿城歌舞樂中秋!”(清胡聯云《八月彩樓》詩)此項紀念姜維的地方民俗活動,在北宋時即已十分隆重熱鬧,達到“彩包凌霄漢,鼓聲震寰區”,以致“扶觀塞道途”(宋楊巽《彩樓詩》)的盛況。
 平襄樓便是地方官員主持這項祭祀姜維的場所和觀賞演出活動的中心。至明代,以平襄樓為中心,逐漸增建臨街的牌坊,儀門和平襄樓后的有姜維木雕坐像的大殿,平襄樓成為祭祀姜維的享殿,整體形成“漢姜侯祠”的格局。延至清代,樓內成為祭祀姜維的娛神演出儺戲慶壇的總壇所在,樓名亦逐漸演變為姜慶樓。
 平襄樓是研究古建筑、三國姜維民俗和蘆山慶壇、花燈等儺戲和民間小戲形成史的重要實物。《蜀中名勝記·雅州·蘆山》條云:“按:紹興二十三年,徐閎中記:土人祀姜伯約,有廟,額曰'平襄’。”徐閎中,據清《蘆山縣志》等參證,應為李閎中,南宋紹興間盧山縣令,所記當即此樓。樓雖經歷代維修,但內部結構仍保持著始建時的部分時代和地方特色。
 祭祀姜維的享殿
 2006年5月,平襄樓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408.廬山青龍寺大殿 
青龍寺大殿位于四川省蘆山縣 龍門鄉政府院內,元至治三年(1323年)建,為四川省內現存少數元代建筑中有準確銘文紀年的古建筑。雖經明、清歷次維修,仍基本保持原建時代特色。大殿座西向東,歇山式抬梁木結構斗拱建筑,八架像屋四橡前后對乳,用四柱。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平面成正方形,前檐明間補間鋪作三朵,中心一朵為溜金至中金檁,再接一挑斡至脊檁;兩側斗拱出五鋪作斜拱。次間補間鋪作為一朵,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均為五鋪作斗拱。后檐柱上,斗拱簡約,均以蜀柱替代櫨斗承托正心檁,用挑枋實現出檐。屋面舉折平緩,角有蝦須橡。內柱直徑56厘米,素面覆盆式柱礎,素面須彌座石臺基,垂帶踏道。 
青龍寺建于元代,現僅有大殿尚存。青龍寺大殿建筑凝重樸實,結構靈活,用材隨宜,不分材等,體現著四川地區古建筑風格的地方特色。青龍寺大殿坐西向東,建筑面積234.1平方米,通高9米,平面呈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均15.3米。為歇山頂抬梁式木結構建筑,梁與檁之間有斗拱撐托,檐面施五鋪作斗拱9朵,明間補間鋪作3朵,次間補間鋪作各1朵。大殿臺基長寬各約17.2米,高0.9米。  青龍寺為蘆山創建時代較早的寺廟之一,大殿為其現存之唯一建筑。據傳曾見大殿內金柱梁上有唐代紀年墨書,但已漫漶無法辯識。現存原寺另一已毀之關帝殿門枕石一對,上有“大元至正九年……青龍寺”等銘刻,現大殿屋瓦亦可見“至元一年”、“至元六年”、“至正十二壬辰年”、“至正十三”等銘記。

2006年5月,廬山青龍寺大殿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409.措爾機寺  措爾機寺位于四川省壤塘縣中壤塘鄉中壤塘村,始建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全稱為“夏爾壤塘桑周羅爾吾倫”,屬藏傳佛教之覺囊派寺院。措爾機寺得名于該寺第一任活佛“措爾機活佛”。措爾機寺占地2500平方米,是中壤塘三大寺院之一。
 現該寺建筑群中仍保存有元、明、清時代建筑四座,歷代活佛住宅(第1~13代)、康瑪廟、康薩廟、大經堂,以及數百幅明、清、民國以及現代繪制的“唐卡”,用金水、銀水所寫的佛經,及佛像、法器、鑲寶石銀質靈塔等附屬文物,具有很高的藝術、科學研究價值。

措爾機寺現存元、明、清時期建筑屬典型的藏族傳統風格,是中壤塘三大寺院之一。 
2006年5月,措爾機寺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410.日斯滿巴碉房  日斯滿巴碉房位于四川省壤塘縣宗科鄉加斯滿村石波寨,建于加斯滿山前臺地邊沿,坐西向東,平面布局為長方形。墻基北高南低,系以片石砌墻,木構其內的平頂建筑。碉房共分九層,外型呈階梯狀,底層為牲畜圈,二層北為廚房,南為客廳,三、四層為寢室,五層為經堂,六層以上為雜物庫房,各層間置獨木梯以供上下,二層以上每層皆開一大窗及若干小窗,做通風或戰時射擊孔之用。日斯滿巴碉房是阿壩州現存年代最久、層數最多的典型藏族傳統碉房建筑,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研究價值。

這種碉房一般是三到四層的樓房,朝向大多是南向或東南向,平面方正,外墻堅實。以四層碉房為例,其典型布置是:底層飼養牲畜和堆放雜物,二層為灶房和貯藏室,三層為臥室,頂層設經堂和曬臺。樓上主要房間敷設地板,人席地而坐,屋中間有一小天井貫通樓層,作通風采光之用,各層之間以獨木梯相連。底層一般無窗。只設通氣孔,二層以上窗口既少又小,且排列不齊。墻身上窄下寬,厚實粗重,有明顯收合。整座碉房外形簡樸,很少裝飾,在山區中顯得比較活潑和富有生氣。 
2006年5月,日斯滿巴碉房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