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行訣》曰: 經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氣,化生五味,五味之變,不可勝數。今者 約列二十五種,以明五行互含之跡,以明五味變化之用, 味辛皆屬木,桂為之主,椒為火,姜為土,細辛為金,附子為水。 味咸皆屬火,旋覆[花]為之主,大黃為木,澤瀉為土,厚樸為金,硝石為水。 味甘皆屬土,人參為之主,甘草為木,大棗為火,麥冬為金,茯苓為水。 味酸皆屬金,五味[子]為之主,枳實為木,豉為火,芍藥為土,薯蕷為水。 味苦皆屬水,地黃為之主,黃芩為木,黃連為火,白術為土,竹葉為金。 此二十五味,為諸藥之精,多療諸五臟六腑內損諸病,學者當深契焉。 《輔行訣》又曰: 陶云:肝德在散。故經云:以辛補之,以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適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故經云:以咸補之,苦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緩。故經云:以甘補之,辛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經云:以酸補之,咸瀉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辛以散之,開腠理以通氣也。 陶云:腎德在堅。故經云:以苦補之,甘瀉之;腎苦燥,急食咸以潤之,至津液生也。 
《法要》摘錄了《湯液經法》的主要內容。書中記載的《〈湯液經法〉圖》,高度概括了以味成方的原則和方法。對下面方劑的分析可知,《〈湯液經法〉圖》所蘊含的以味成方法則,貫穿在全書不同部分,是指導全書組方的核心法則。 在五臟大小補瀉湯組成中的運用 五臟小補湯 五臟小補湯藥物組成和五味所屬歸類如下 以X補之 以X補之 以X瀉之 急食X以X之 小補肝湯 干姜 (辛) 桂枝(辛) 五味子(酸) 大棗(甘) 小補心湯 代赭石 (咸) 旋覆花(咸) 竹葉 (酸) 豉(酸) 小補脾湯 人參 (甘) 甘草 (甘) 干姜(辛) 白術(苦) 小補肺湯 麥門冬(甘) 五味子(酸) 旋覆花(咸) 細辛(辛) 小補腎湯 地黃(苦) 竹葉(苦) 甘草(甘) 澤瀉(咸) 《法要》中有一段文字:“陶云:肝德在散,故經云:以辛補之,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適其性以衰之。”小補肝湯由桂枝(辛)、大棗(甘)、干姜(辛)、五味子(酸)四味藥組成。兩味辛味藥(桂姜)補肝,一味酸味藥(五味子)瀉肝,另加一味大棗,以達到“急食甘以緩之”的目的,全方補大于瀉,且能順肝之性而緩肝之急,故能治療肝之“虛”證。其余各臟小補湯皆如此。 五臟小瀉湯 五臟小瀉湯藥物組成與五味所屬歸類 以X瀉之 以X瀉之 以X補之 小瀉肝湯 枳實(酸) 芍藥 (酸) 生姜(辛) 小瀉心湯 黃連 (苦) 黃芩 (苦) 大黃(咸) 小瀉脾湯 附子(辛) 干姜(辛) 甘草(甘) 小瀉肺湯 葶藶子(咸) 大黃(咸) 芍藥(酸) 小瀉腎湯 茯苓(甘) 甘草(甘) 黃芩(苦) 小瀉肝湯由枳實(酸)、芍藥(酸)、生姜(辛)組成。經云:“以辛補之,酸瀉之”方中枳實、芍藥味酸瀉肝,生姜味辛補肝,總體瀉多于補,瀉力大于補力。其余各臟小瀉湯皆如此。 五臟大補湯 五臟大補湯藥物組成與五味所屬歸類 陽進為補,其數七,火數也 大補肝湯 五味子 桂心 竹葉 代赭石 干姜 大棗 旋覆花 酸 辛 苦 咸 辛 甘 咸 大補心湯 竹葉 旋覆花 干姜 人參 代赭石 豉 甘草 苦 咸 辛 甘 咸 酸 甘 大補脾湯 干姜 甘草 旋覆花 五味子 人參 術 麥門冬 辛 甘 咸 酸 甘 苦 甘 大補肺湯 旋覆花 五味子 甘草 竹葉 麥門冬 細辛 地黃 咸 酸 甘 苦 甘 辛 苦 大補腎湯 甘草 地黃 五味子 桂枝 竹葉 澤瀉 干姜 甘 苦 酸 辛 苦 咸 辛 如“大補肝湯”用藥七味,五味子(酸)、桂枝(辛)、竹葉(苦)、代赭石(咸)、干姜(辛)、大棗(甘)、旋復花(咸)。按《〈湯液經法〉圖》,從用木體(肝屬木)開始,“陽進為補,其數七,火數也”,順時針數七格,正是酸、辛、苦、咸、辛、甘、咸。已知的六味藥與之恰好吻合。余各臟大補湯(除麥門冬外)皆如此。 那么為什么這七種“味”合用會起到“陽進為補”的作用?經過進一步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五臟大補湯實際上是具有五行相生關系的兩個小補湯的“復方”。而“陽進為補”所含的七種“味”正是以味成方法則在復方中的應用。在五臟大補湯中每一方中的藥物可分為兩組,一組是本臟小補湯的原方,另一組是按五行關系,本臟“所生”之臟的小補湯,去掉“急食X以X之”的部分,并減原方量的三分之一。如大補肝湯,是小補肝湯與小補心湯的合方。如下表。 五臟大補湯之拆方分析 大補肝湯 干姜、五味子、桂心、大棗 竹葉、代赭石、旋覆花 小補肝湯 小補心湯 大補心湯 代赭石、豉、竹葉、旋覆花 甘草、干姜、人參 小補心湯 小補脾湯 大補脾湯 干姜、人參、術、甘草 旋覆花、五味子、麥門冬 小補脾湯 小補肺湯 大補肺湯 麥門冬、細辛、旋覆花、五味子 地黃、甘草、甘草 小補肺湯 小補腎湯 大補腎湯 竹葉、澤瀉、甘草、地黃 干姜、五味子、桂枝 小補腎湯 小補肝湯 不僅五臟大補湯的組成是本臟與本臟所生之臟小補湯合方,而且在其主治癥狀上亦與兩個小補湯的癥狀相疊加非常相似。如下表所述: 五臟大補湯之證候分析 大補肝湯 大補湯證候 其人恐懼不安,氣從少腹上沖咽,呃聲不止,頭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嘔不能食,脈弱 其人恐懼不安,氣從少腹上沖咽,頭目苦眩,汗出 呃聲不止,心悸,干嘔不能食,脈弱 小補湯證候 小補肝湯:心中恐疑,時多惡夢,氣上沖心,越汗出,頭目眩暈者 小補心湯:血氣虛小,心中動悸,時悲泣,煩燥,汗出,氣噫,脈時結者方 大補心湯 大補湯證候 心中虛煩,懊怔不安,怔忡如車馬驚,飲食無味,干嘔,氣噫,時或多唾涎,其人脈結而微者方。 心中虛煩,懊怔不安,怔忡如車馬驚,氣噫,其人脈結而微者方。 飲食無味,干嘔,時或多唾涎 小補湯證候 小補心湯:血氣虛小,心中動悸,時悲泣,煩燥,汗出,氣噫,脈時結者方 小補脾湯:飲食不消,時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饑,無力,身重,足痿,善轉筋者方。 大補脾湯 大補湯證候 飲食不消,時自吐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動轉,口中苦干渴,汗出,氣急,脈微而結者方。 飲食不消,時自吐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動轉 口中苦干渴,汗出,氣急,脈微而結者方。 小補湯證候 小補脾湯:飲食不消,時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饑,無力,身重,足痿,善轉筋者方 小補肺湯:汗出口渴,少氣不足以息,胸中痛,脈虛者方 大補肺湯 大補湯證候 治煩熱汗出,少氣不足以息,口苦干,耳聾,脈虛而快者方 治煩熱汗出,少氣不足以息,口苦干,脈虛 耳聾,脈虛而快者 小補湯證候 小補肺湯:汗出口渴,少氣不足以息,胸中痛,脈虛者方。 小補腎湯:治小便赤少,或時溺血,少腹迫滿而痛,腰如折,耳鳴者方。 大補腎湯 大補湯證候 治精氣虛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虛熱沖逆,頭目眩,小便不利,脈軟而快者方。 治精氣虛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頭目眩,小便不利 虛熱沖逆,頭目眩 小補湯證候 小補腎湯:治小便赤少,或時溺血,少腹迫滿而痛,腰如折,耳鳴者方。 小補肝湯:心中恐疑,時多惡夢,氣上沖心,越汗出,頭目眩暈者 由此可見,在《湯液經法》成書的時期的經方,已經有了復方的運用,并且復方的組成依據同樣是以味成方法則。 五臟大瀉湯 五臟大瀉湯藥物組成與五味所屬歸類 陰退為瀉,其數六,水數也 大瀉肝湯 生姜 枳實 黃芩 甘草 芍藥 大黃 辛 酸 苦 甘 酸 咸 大瀉心湯 大黃 黃連 干姜 芍藥 黃芩 甘草 咸 苦 辛 酸 苦 甘 大瀉脾湯 甘草 附子 大黃 黃芩 干姜 枳實 甘 辛 咸 苦 辛 酸 大瀉肺湯 芍藥 葶藶子 甘草 干姜 大黃 黃芩 酸 咸 甘 辛 咸 苦 大瀉腎湯 黃芩 茯苓 芍藥 大黃 甘草 干姜 苦 甘 酸 咸 甘 辛 同樣“大瀉肝湯”用“生姜(辛)、枳實(酸)、黃芩(苦)、甘草(甘)、芍藥(酸)、大黃(咸)六味藥。 而按上述圖一,從“用木體”開始,逆時針數六格(陰退為瀉,其數六),正是辛、酸、苦、甘、酸、咸,與之吻合。其余各臟大瀉湯皆如此。 在此五臟大瀉湯中,姜(干姜,生姜),大黃,甘草,芍藥,黃芩分別具有酸、咸、甘、辛、苦五味,這五味藥物在五方中每方必用。但劑量則有差異。此五味藥可組成一基本方,而此五臟大瀉方皆可視為此基本方的加減與變化。不同于在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中,君藥的地位相對固定。 在此以味成方的組方原則中,可根據病證的不同的需要,每一味藥都可以加量而在整體中起主要的作用,而每一味藥又都可以減量在方中起次要、輔助治療作用。如在大瀉肝湯中,取與“肝”有直接關系,用味酸起瀉木作用的“芍藥”三兩重用,并大劑量加用味酸的枳實在方中起主要的治療作用。而在大瀉腎湯中,芍藥只用一兩,而味甘瀉腎的甘草則用至三兩,并加用甘味藥茯苓以瀉腎之水邪。 在五臟瀉方(救逆方)中的運用 五臟瀉方(救逆方)藥味分析 克我之味 我生之味 生我之味 瀉肝湯 枳實 芍藥 代赭石 旋覆花 竹葉 酸 酸 咸 咸 苦 瀉心湯 黃連 黃芩 人參 甘草 干姜 苦 苦 甘 甘 辛 瀉脾湯 附子 干姜 麥門冬 五味子 旋覆花 辛 辛 甘 酸 咸 瀉肺湯 葶藶子 大黃 生地黃 竹葉 甘草 咸 咸 苦 苦 甘 瀉腎湯 茯苓 甘草 桂枝 生姜 五味子 甘 甘 辛 辛 酸 五臟瀉方中,每方中皆由克我之味,我生之味和生我之味組成。如瀉肝湯:肝五行屬木,金能克木,枳實、芍藥味酸皆屬金,故用之以酸瀉之;肝木病則不能生火,則心火不足,代赭石、 旋覆花味咸皆補心。瀉木太過則反易生它病,故以能生木的味苦屬水的竹葉反佐。其它臟瀉方的組成皆包含同樣規律。 這五首瀉方和五臟大補湯一樣,皆是在復方中運用以味成方法則。如瀉肝湯中,枳實,芍藥實為小瀉肝湯減味,代赫石,旋覆花,竹葉為小補心湯減味,所以原方相當與小瀉肝湯與小補心湯的合方。 五臟瀉方(救逆方)拆方研究 瀉肝湯 枳實 芍藥 代赭石 旋覆花 竹葉 以酸瀉之(小瀉肝湯) 小補心湯 瀉心湯 黃連 黃芩 人參 甘草 干姜 以苦瀉之(小瀉心湯) 小補脾湯 瀉脾湯 附子 干姜 麥門冬 五味子 旋覆花 以辛瀉之(小瀉脾湯) 小補肺湯 瀉肺湯 葶藶子 大黃 生地黃 竹葉 甘草 以咸瀉之(小瀉肺湯) 小補腎湯 瀉腎湯 茯苓 甘草 桂枝 生姜 五味子 以甘瀉之(小瀉腎湯) 小補肝湯 經誤治之后,五臟中本臟邪實(如肝之氣滯,心之熱結,脾之寒濕,肺之煩滿,腎之水寒),而所生之臟正虛(與原來體質因素與誤治均有關)。從上表可以看出,在瀉本臟之邪的同時,兼補其所生之臟。在此五方中,更加深刻地體現了以味成方法則與五行生克的密切關系。 諸方加減法 小補肝湯 心中悸者,加桂枝 肝之陽氣主升散。肝陽虛則陽氣欲散而不得散,故悸。故以桂枝為木位之主,助肝以散之。 沖氣盛者,加五味子 肝氣當升,肝氣虛,則上升太過,以五味子酸以收之。 頭目眩者,加術 此湯證本有眩暈,是肝風內動所致,本不用術。今用術,是因水濕之邪上泛所致。白術味苦,為水中之土,能燥濕、制水而補土,制上泛之水濕之邪,則目不眩。若水飲甚者,當用澤瀉。 干嘔者,去大棗,加生姜 寒停中焦,則嘔。以生姜味辛,為木中之土,故能入脾胃以溫陽氣,而止嘔。 中滿者,去大棗 甘者令人中滿 心中如饑者,還用棗 饑者中虛也,食甘者令滿之 咳逆,頭苦痛者,加細辛 辛味生陽,溫散寒邪 四肢冷,小便難者,加附子 辛味生陽,溫散寒邪 小補心湯 怔驚不安者,加代赭石 煩熱汗出者,去豉,加竹葉 竹葉味苦屬水,清熱生陰(寒涼)。 身熱還用豉 心氣不足,則苦緩,陽氣不收,則身熱。急食酸以收之。 心中窒痛者,加豉 心中窒痛者,木氣不舒也。豉味酸以瀉木。 氣苦少者,加甘草 甘草甘以補脾益氣。 心下痞滿不欲食者,去豉,加人參 痞滿結聚,是因脾虛不運。則去酸收之藥。加人參甘補脾。 胸中冷而多唾者,加干姜 味辛生陽,溫陽散寒。 咽中介介塞者,加旋覆花 咽中介硬,咸以軟之 小補脾湯 臍上筑動者,去術,加桂四兩 肝陽欲升而不得升,桂為木位之主,以桂補肝,肝陽得升則筑動止。去術者,術味苦降,不利于陽升也。 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三兩 寒停于胃,則胃氣失降嘔,濕流于脾,脾氣不升則利。以生姜味辛,為木中之土,故能入胃以溫陽止嘔。其證不在于脾,故不用術。 下多者,還用術 下多,為濕。急食苦以燥之。 心中悸者,加茯苓 茯苓味甘,為土中之水,故能補脾而利水,悸者由水停,故以茯苓利水。 渴欲飲者,加術 《傷寒論》云: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太陰脾家病屬寒濕,本當不渴。但如水濕太過,三焦受阻,下焦腎陽蒸騰之水津,不能上承,又可口渴。此證當重用術,急食苦以燥之。 腹中滿者,去術,加附子 附子味辛以瀉脾家實(以甘補之,辛瀉之) 腹中痛者,加人參 “太陰之為病……時腹自痛。”痛因脾之虛。人參味甘補脾。 寒者,加干姜 辛味生陽,溫散寒邪 小補肺湯 胸中煩熱者,去細辛,加海蛤 海蛤,味苦咸,可清肺熱而化稠痰。 胸中滿痛者,還用細辛 肺苦氣上逆,急食辛以散之。 咳不利,脈結者,倍旋覆花 此必痰實等邪氣結硬于肺中,故急食咸以軟之 眩冒者,加澤瀉 澤瀉味咸,為火中之土。咸味可軟堅,土可制水,故可軟水飲之結硬。(水飲可結硬乎?《金匱》曰: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彼水飲結硬于心下,形之于外則堅,此證水飲停于內,阻遏清陽,則眩冒)。以澤瀉瀉水飲之內結。 咳而有血者,去細辛,倍麥門冬 麥冬味甘寒,為土中之金,故能培土生金。咳而有血者,金被火克也。其證不由火邪之盛,乃因肺金之衰。故倍麥冬以補之。 若煩渴者,去細辛,加粳米 《內經》云:“脾氣散精,上歸于肺”。脾胃不足,不能輸精于肺,則煩渴。以粳米味甘補脾胃。 涎多者,加半夏 小補腎湯 小便血者,去澤瀉,加地榆 大便血者,去澤瀉,加伏龍肝 遺精者,易生地黃為熟地黃 此湯證骨蒸脈快,本偏于虛熱,故用生地。若因腎陽不足,腎氣不攝而遺精,則當用偏溫之熟地。 小便冷,莖中痛,倍澤瀉 澤瀉味咸,為火中之土。咸味可軟堅,土可制水,故可軟水飲之結硬。水飲結硬于下焦,陽氣不通,則小便冷而莖中痛。故以澤瀉軟水飲之結硬而利小便。(葉天士云:“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即此義也) 少腹苦急者,去澤瀉,加牡丹皮 小腹苦急是肝氣不舒之證(小瀉肝湯證有少腹迫急),故以牡丹皮味辛以散之,涼以瀉之(見《醫學啟源》)。不是水飲內結,故不用澤瀉。重者當合用小瀉肝湯。 小便不利者,還用澤瀉 同上。 心煩者,加竹葉 味苦屬水,清熱生陰除煩 腹中熱者,加梔子 味苦屬水,清熱生陰除煩 綜上所述,《法要》中所轉載《湯液經法》中的經方,根據《湯液經法》中藥物五味屬性,是依據《〈湯液經法〉圖》中五行生克原理組方。《〈湯液經法〉圖》中所包含的運用氣味原理組方的法則,是指導《湯液經法》組方的核心法則。 
盡管《法要》記述其明確屬味的藥物只有二十五味,即使加上未明確其屬味,但在《法要》與《傷寒論》所載方劑中應用的藥物也只有百余味,明顯少于后世所應用之藥物,使得將此理論應用于臨床組方有一定的難度,但由于以味成方法則正是對藥味屬性及其對人體作用的深刻認識基礎上的執簡馭繁的高度概括,如果窮盡此《法要》所載的漢代常用藥物之功用,以基于五行生克的以味成方法則來指導,必能 “多療五臟六腑內損諸病”,而不必求之于后世成千上萬之藥物。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所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如果能夠真正洞析發之于內的五臟虛實盛衰之病機和五味生克補瀉之妙義,則“五味之變,不可勝數”,必能以之治療形諸于外的千變萬化的疾病表現。 注釋 ①在《法要》中論述的五行補瀉之味與《藏氣法時篇》、《至真要大論篇》相似而略有差異,《法要》中觀點如下: 肝德在散,故經云:以辛補之,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適其性而衰之也。 心德在軟,故經云:以咸補之,苦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脾德在緩,故經云:以甘補之,辛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肺德在收。故經云:以酸補之,咸瀉之;肺苦氣上 逆,急食辛以散之,開腠理以通氣也。 腎德在堅。故經云:以苦補之,甘瀉之;腎苦燥,急食咸以潤之,至津液生也。 ②《法要》記載地黃、澤瀉和枳實三味藥的藥“味”與《別錄》相同。 ③在《法要》中,第一組心臟的補瀉湯、五臟諸勞損病方和治外感病的大陰旦湯、大青龍湯,大白虎湯、大勾陳湯等十一首方劑中包含的藥物,如蜀椒、韭葉、胡麻油、桑枝、栗子、蔥葉、桅子、黃飴、白戴漿、芥子、苦酒、薤白、瓜蔞、龍膽草、杏仁、麻黃、半夏、柴胡等,不在那二十五味藥之內,而《湯液經法》作者對藥物性味的認識與現存的文獻有很大分歧,所以不便于研究其以味成方的規律性,因此本文僅研究其余四十五首方劑。 ④方中,麥冬味甘,它只有味酸才符合上述規律。對此如何解釋? A按表1,麥冬為土中之金,其味應為“甘中之酸”,即第二屬味為酸。因從作者的觀點來看,五行和陰陽一樣,具有無限可分性。 B麥冬和五味子同用,由于五味子的酸味很強,是否可以代替麥冬發揮酸收的功效,而不必兩味皆酸? 在五臟補瀉大小湯中,除了未知其味的兩味藥(代赭石、葶藶子)外,只有此一味不完全符合上述之組方規律,屬于“特例”,并不影響整體的規律性。 ⑤雞子黃為咸味,在歷代本草著作中并未記載。但如前所述,《湯液經法》中所載的藥物的性味,與其他本草的記載有很大差異。我認為雞子黃味咸,主要有三條依據: A動物類藥物,中醫稱之為“血肉有情之品” ,大多數都是咸味,從現代生物學上講,動物體內都含有一定濃度的鈉離子,因此都有咸味。 B從五臟補湯來看,加補肝湯加入羊肝,補心湯加入雞心,補脾湯加入牛肉,補肺湯加入犬肺,補腎湯加入豬腎,則成大補湯,具有加強補益作用的功效。由此可知,作者認為這五種動物按五行劃分,為羊——木,雞——火,牛——土,犬——金,豬——水。雞子黃產生與雞的身體,由雞全身的精華凝聚濃縮而成,位于雞子的核心,具備了發育成一只雞的潛在能力,應當具有雞的特性,屬火而味咸。 C從歷代本草記載來看,雞子黃的主要作用部位是心,具有補益心陰,加強心的功能的作用。在《湯液經法》中認為,對心臟有作用的藥物,以咸補之,苦瀉之。從這一點上來看,雞子黃應當味咸。 穴位密碼3每天學習群 82716593 穴位密碼5傷寒學習群 273819936 穴位密碼6每天學習群 136590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