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組1926年左右的1926年武昌老照片,讓我們有機會一覽彼時武昌地區(qū)的奧略樓、寶通寺及武昌郊野風光。 本組老照片出自當年日本人所拍攝。 黃鶴樓原址上的奧略樓 張之洞自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89年)由兩廣總督調(diào)任湖廣總督,在湖北18年。1907年他被調(diào)任軍機大臣之后,在湖北的老部下和門生故吏,為了紀念張在湖北統(tǒng)治的政績,在原黃鶴樓故址附近,聚資為他建造風度樓。張之洞根據(jù)《晉書·劉弘傳》中“恢宏奧略,鎮(zhèn)綏南?!钡恼Z意,親書匾額“奧略樓”三字送鄂,風度樓遂改名為奧略樓。 據(jù)說張之洞在北京聽到要建樓的消息,致電湖北阻止,但又說:“出于本官去后之思慕”,“點綴名勝、眺望江山,大是佳事”。因此那些當事者們,領會了張之洞的深意,照常集材施工,建成了此樓。該樓在1955年修建武漢廠家大橋時拆除。 現(xiàn)在的黃鶴樓是1981年重建,選址在距舊址約1000米的蛇山峰嶺上。 寶通寺 寶通寺位于風景秀麗的武昌洪山南麓,至今已有1600余年歷史,具有豐富的佛教文化底蘊和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是武漢市唯一的皇家寺院。 寶通禪寺始建于南朝劉宋年間,初名東山寺,后唐貞觀(627年-649年)年間易名彌陀寺,南宋端平年間(1234一1236年),隨州大洪山寺遷此,改東山為洪山,賜寺名為崇寧萬壽撣寺。 元末萬壽禪寺被毀壞。1381年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楨就藩武昌,在蛇山之陽營建楚王府的同時,在洪山重建寺廟。1485年(成化二十一年)規(guī)模大增,并更寺名為“寶通禪寺”,沿襲至今。 如今的寶通寺 彼時的武昌碼頭 武昌郊區(qū),獨輪車。在那個年代獨輪車很普遍,可以載人可以載物,使用比較方便,但是看起來很費力氣。 武昌郊區(qū),汲水的龍骨車。 武昌郊區(qū),匆忙趕路的農(nóng)人。 |
|